阅读老地图是了解一个城市昔日模样的最好办法。从地图和地名的演变中的细节上,能看出一些十分有趣的东西。 近日我收藏了一本出版于1986年的《北京市街巷名称录》,群众出版社,我查询资料后发现,在1958年 4月,群众出版社出版过一本同名书籍。两本书的内容应该差别很大,在书的序言里,作者也承认三十年来北京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不得不重新出版一本新的街巷图集。 尽管这本书的绘图能力在今天看来,已经是无比简单了,但它带有明显的80年代老地图的感觉,在卫星地图出现之前,它是最美观实用的绘图。 从目录里,可以看出来这些地名相当有历史感。 当时的北京人认为东城、西城、宣武、崇文才是城区(传统意义上的北京核心城区),被认为是近郊区的朝阳、海淀、石景山、丰台,在今天也是不折不扣的市区了。 至于今天也被纳入城区范畴的通州、大兴、房山、门头沟、昌平,在以前只是远郊县城,根本不被纳入北京市区街区的考查范围。 由此亦可见北京城区的扩张,是一个加速且有序的过程。 比如,这里面的单水门,因清代所建引西山泉水架设石槽的高墙在这里建有门洞得名。目前已经没有这个地名了。 而今天集中了大量年轻人的上地,在当时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属于东北旺区域的上地村。 这里面还有秋收起义路。就是今天的马家堡路。 注意这里面的黄庄。北京有好几个黄庄,在当时,海淀黄庄是这几个城区里的黄庄里最偏僻最不知名的一个,而在今天,位于海淀名校环绕中的海淀黄庄,已经是北京最知名的地带之一。 当时的城区和近郊区的划分。下面看一些当时的北京市区地图。 昔日三里屯和农展馆地区 东直门外,还有一大片农村。左家庄地名犹存,牛房村就不知道去哪里了 工体附近还是一片小巷子 东四 北京站附近,和今天也很不一样 王府井附近的胡同 或许故宫地区变化是最小的 当时著名的电报大楼在长安街上。因为重要,还格外标示出来。 长话大楼,在当时也是标志性建筑 北京动物园和展览馆后面还是一片农村,现在已经成了城区核心地带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