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地理——鄂霍次克海

 金色年华554 2017-01-17
大家好!我是小叶子,今天的这一期地球海洋系列专栏里,我们继续来看看太平洋海域的鄂霍次克海。


  鄂霍次克海,东临堪察加半岛,东南滨千岛群岛,南到北海道岛,西、北濒西伯利亚地区,西南至库页岛等地。在鞑靼海峡与拉彼鲁兹海峡(宗谷海峡)之间与日本海相连。当地最著名的景观为冬季在海面出现的浮冰,该地区主要为温带季风气候。

  鄂霍次克海,原名称为通古斯海或拉穆特海,我国在唐代时期称为“少海”、“北海”。旧时日本也称“北海”,后来改指位于欧洲地区的北海,故今改用俄语音译的鄂霍茨克海之称。

  历史上早在我国清朝立国初期,对在东北外兴安岭以北区域的主权争议,在与俄罗斯平等谈判的尼布楚会议上,清朝代表曾提出以勒拿河为界,包括北冰洋沿岸,东至白令海峡,东南鄂霍次克海在内属于我国领土。由于,清初入关满汉内战,军事上尚无实力与俄罗斯决战,继而让步。提出以勒拿河以南、雅库茨克的渔猎人称作诺斯山的一条山脉为界,东北直至没入大海深处的诺斯海岬。诺斯海岬即是楚科奇半岛,清朝代表提出的界山诺斯山,系指乌第河北侧的外兴安岭直至楚科奇半岛等地。


  针对外东北以北区域,清朝初期准备了三个对策,与俄罗斯周旋有关外东北以北争议领土地区的争端:

  上策:以勒拿河为界

  中策:以尼布楚(涅尔琴斯克)为界

  下策:以额尔古纳河为界


  最后因为谈判的清朝代表在能力问题上以及要平定俄国支持的我国西部准噶尔叛乱等问题上希望与俄国保持和平而让步放弃了几百万平方公里土地,贝加尔湖以西、以东是外蒙部落的地盘,由此也放弃了,清朝采取了下策,为以后俄国的入侵我国外东北及鄂霍次克海地区打下了基础 。

  直到清朝入关100多年后,俄国以清朝放弃的地方为基础,最终夺取了我国外东北地区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


  地理上鄂霍次克海的海水主要由大陆河流流域的入海水、雨水、从太平洋穿过千岛群岛的无数海峡之间的西流水,以及从日本海经过拉佩鲁兹海峡北流的水组成。受这些洋流影响,海域东半部的水温较西半部高,海水一般沿逆时针方向流动。从太平洋汇合的海水,别是在千岛群岛东部和中部之间汇合的海水,在东部的几条支流上形成湍急的急流向北流去,而在西部,从西伯利亚大陆注入的河水则汇入类似的急流中向南流去。

  鄂霍次克海上有定期航运沟通俄罗斯远东各港口。沿岸主要港口有纳加耶夫湾的马加丹和鄂霍次克。萨哈林岛的科尔萨科夫以及千岛群岛的北库里尔斯克和南库里尔斯克也颇重要。冬季有大块浮冰妨碍航运,夏季有浓雾阻碍交通。


  鄂霍次克海是俄罗斯远东地区连接外海的重要海域,俄国人于17世纪进至鄂霍次克海,1731年建立鄂霍次克区舰队,基地设在鄂霍次克港。俄海军能成为世界级海军,鄂霍次克海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鄂霍次克海西濒俄罗斯的西伯利亚海岸,南起黑龙江河口湾,北至品仁纳河口。东以堪察加半岛和千岛群岛为界,南抵日本的北海道,西南至俄罗斯的萨哈林岛。鄂霍次克海覆盖面积158.3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838米,北部有宽阔的大陆架,往南水深增加。中部水深1000-1600米,东部最深处达3658米。海水冲刷著日本和俄罗斯两国的海岸。


  鄂霍次克海形成于远古地球时期的第四纪(250万年至1万年前),经历了多次冰川的进退。海底坡度由北往西南下倾。按其地貌特征大致可分为大陆架区、大陆坡区和深水海盆。近岸大陆架区占海区总面积的40%。中央部分海底为大陆坡区,零星地分布着一些水下高地、洼地和海槽。

  深水海盆主要有两个:在库页岛东面为一宽广的捷留金海盆,地形崎岖不平;在千岛群岛内侧的是千岛海盆,为一深海平原,是全海区最深之处。

  海底沉积物,近岸带为粗砾、细砾和砂;大陆架和岛架区主要为砂;深水海域沉积物则为粉砂质泥、粉砂粘土和泥质;千岛群岛地区的底质,一般多含火山碎屑物质,许多地方已形成各种粒度的凝灰岩沉积层。

  鄂霍次克海大陆架面积广阔(占海底面积42%以上),约宽400公里,分布在北部和西部;靠近千岛群岛的南部是深海盆地(9%以上);中部是带状大陆坡,交替分布有海底洼地和海底高原(48%以上)。海流从东北经中部、千岛群岛流向太平洋,与白令海过来的海流汇合,形成千岛寒流(亲潮);南部局部地区有暖流经过。


  鄂霍次克海南北气候各异:

  北部:地处高纬度,又因深入亚洲大陆,具有寒带大陆性气候的性质。冬季1-2月份平均气温-20--24度,7-8月份为12-14度。

  南部:因接近太平洋,为温和的海洋性气候,1-2月份平均气温-5--7度,7-8月为12-18度,

  年平均气温:随纬度而异,北方为-6度,南方为5.5度;在同一纬度上,东部又比西部高10度。

  月平均气温:以1月份为最低,北部的舍利霍夫湾和乌达湾为-24度,而千岛群岛和堪察加南部为-10度;8月份为最高,北部为11度,南部为17度。

  鄂霍次克海季风性气候十分显著,冬季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风力较大,持续时间也较长;夏季则多海风,秋季多强风暴。此外,该海区易受津浪(地震海啸)袭击,瞬间浪高高达20米。波长为数公里,给沿岸地区,尤其是千岛群岛造成巨大的破坏。


  鄂霍次克海域从每年的10月份至次年6月份结冰,3月份结冰范围最大,冰厚1米。严冬季节,有时西北风把浮冰吹向千岛群岛,使某些海峡堵塞。夏季,仅珊塔尔群岛附近有海冰,其他海区无冰。4-8月份多雾,北部和西北部时有浓雾。冬季多暴风雪。 北部和西部海域:年降水量400-700毫米,海水结冰期长达7个月份(11月份至翌年6月份),冰厚0.8-1米。 南部和东部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海水结冰期减为3个月左右。融冰期有浓雾,并有流冰活动,不利航行。

  鄂霍次克海海流大致为气旋式环流,太平洋暖水经千岛群岛北部海峡流入该海后,分为两支:一支向西北直指约翰岛,强度不断减弱;另一支向北,到北部沿岸后转向西和西南。沿岸南下途中,不断纳入各条河流淡水(尤其是黑龙江的径流),后沿库页岛南下,这是寒冷的沿岸流;并有小部分从拉彼鲁兹海峡(宗谷海峡)北侧流向日本海。


  而日本海的暖水从拉彼鲁兹海峡(宗谷海峡)南侧流入本海区,沿着北海道北岸向东流,即为宗谷海流。从而,构成气旋式的总环流。流速,近岸大于远海。远海流速一般为5~10厘米/秒,流向较稳定。该海区与太平洋的水交换,主要通过千岛群岛诸海峡。就整个群岛地区来说,上层为北进南出;深层则主要由太平洋流入,这与拉彼鲁兹海峡(宗谷海峡)以南进北出的方式与日本海进行水交换有所不同。

  鄂霍次克海海水主要有表层水、中层水和太平洋深层水等水源。 1、表层水150或200米层是冬季由海水垂直对流形成。 2、中层水200-800米层是由太平洋流入的上层水混合变性而成。 3、深层水800米由太平洋流入的深层水变性而成,特征为高温、低氧。


  由太平洋传入,潮汐以不正规全日潮为主。仅北部、西北部沿岸及珊塔尔群岛附近为不正规半日潮。潮差北大南小。品仁湾天文角附近,潮差可达13米,珊塔尔群岛也可达7米,南部海区则仅0.8-2.5米。潮流则半日潮和全日潮兼而有之。流速因地而异,外海仅5-10厘米/秒,海峡和海湾口潮流可达2-4米/秒。

  鄂霍次克海海水中营养盐类较多,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繁殖。浮游植物量达20克/米,主要属硅藻门,其次为甲藻。浮游动物的生物量,某些地区可达1-3克/米。底栖生物全海区的总生物量达2亿吨。

  各种动物群中,以软体动物为最多,其次为棘皮动物和多毛类环节动物,较有经济价值的是堪察加蟹、蓝蟹和某些软体动物。鱼类约有300种,其中鲑鱼、鲱鱼、普鳕、鲽鱼等30种鱼类,均有重要经济价值。此外,还有抹香鲸、海狮和海豹等哺乳动物。


  大陆架海域渔业资源丰富,多寒带鱼类,以鲱、鲑、鳟等鱼为主,东部堪察加附近有世界上最大的捕蟹场。盛产大马哈鱼、鳟、鲱、鳕和毛鳞鱼等。

  沿岸港口有俄罗斯的马加丹、鄂霍次克、科尔萨科夫和日本的沿岸海港等。多海狗、白鲸、海驴、海豹等海生动物。开发较晚,1713年才从鄂霍次克开航到堪察加地区。重要港口有苏联的马加丹、鄂霍次克、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科尔萨科夫以及日本的网走、纹别等,大多数为渔港。

  堪察加半岛附近水域盛产鱼、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