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槐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上谈姓氏文化

 晓峰书阁 2017-01-17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姓”是远古的化石。在相当长的母系社会时期,中华民族的“老奶奶”创造了源于“血缘亲亲”的“姓”;“氏”则是后裔分支的称谓。至于“姓”与“氏”的合一使用,那就是秦始皇时候的事了。
    中华姓氏的作用,班固《白虎通·姓名》里说得很明白:人所以姓者何?生相爱,死相哀;厚亲亲,崇恩爱;远禽兽,别婚姻,同姓不得相娶,……可见,人在那个时候,就知道近亲结婚的害处了。
    姓氏代表一个氏族的血统。我国对姓氏的研究,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当今遍布世界的华人,每人都有一个姓,姓氏和名字构成了每个人的代表符号。有人考证,古今华人使用的姓已达一万多个。这些姓氏,历经数千年的发展,龙脉相承,代代相传,成了华夏民族兴旺发达的象征,民族精神的凝聚,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基石。
    姓氏与历史同步。氏族史就是民族史。氏族史越悠久,民族史也就越悠久。这个氏族越兴旺,这个民族也就越兴旺。可以说,中华姓氏是中华古文明的产物,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缩影。
    中国百姓,百姓百堂。各姓有各姓的堂号,各堂有各堂的典故。如:赵姓“半部堂”,取“半部《论语》治天下”之意;张姓“万忍堂”,言张公艺九世同居,宽容治家之方;王姓三槐堂的故事,则是讲宋朝兵部侍郎王佑,望子成龙,植三槐于庭,自言子孙必有为相者。其后,果如愿,因建“三槐堂”。此堂现存,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悬瓮山下的晋祠。
    木本乎根,人本乎祖。寻根是人类的天性。对于龙的传人,寻根归宗的意识,更甚于其他民族。人类寻根的天性,萌发于童年,勃发于中年,执着于老年。现实生活中,咿呀学语的孩子,不是刚学会说话,就向母亲发问:“我从哪里来?”嘛;清朝顺治皇帝至死心中解不开的疙瘩,破不了的谜团,不就是“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两眼一闭又是谁?”嘛。
    姓氏是中国古人伟大的创造,是对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中国的文明史有6000年之久,中国人的姓氏史也有6000多年之久。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没有哪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姓氏历史有这么久远。6000多年来,不管换了多少朝代,改了多少年号,而千门万户的姓氏,却始终辈辈延续连接,一刻也没间断过。可见姓氏对炎黄子孙来说,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认同,是人性寻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
    中华民族古来就有慎宗追远报本反哺的美德。所以千古讲一统,讲孝道,讲祭祖寻根。近年来,国内兴起了多种形式的朝宗祭祖活动,寻根意识几近成了当今世界的主要思潮之一。
    根是什么?根是连累,根是牵扯,根是最早扎出来的芽儿,根是打断骨头连着的筋儿。
    事实证明,认祖寻根不仅能促进华夏儿女的亲情融合,同时也发展了中华姓氏文化。同祖同根的文化背景,共有的姓氏文化,使我们的多民族大家庭团结一致,使海内外所有爱国同胞一颗颗滚烫的中国心,饱含了一份份浓浓的民族情。
    姓氏文化说到底是根祖文化;其底蕴是儒家文化。这从曾姓的“三省”、高姓的“厚余”、黄姓的“宽余”、郑姓的“博经”等堂号取名的寓意上,就很容易看出。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忠恕”二字,这恰恰与以“敬天”、“尊祖”、“重孝”为重点的姓氏文化相吻合,又主要体现在孝、爱、和三方面。
    孝。姓氏文化以孝为先,视老人为民众的威严,要求人人报本反始,不忘其祖,不忘其亲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爱。爱心无界,人人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和。也许是受孔子“礼之用,和为贵”、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影响,“和”的理念在姓氏文化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和睦和善,祥和谦和几乎成为各姓氏代代传人做人做事的守则。
    家和万事兴。以和为要义的姓氏文化,必然会造就出和以处众、和衷共济的和谐大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稳定始自家庭的稳定;精神文明的社会源于精神文明的家庭。要创建学习型社会,必须先树立学习型家族;要构建政通人和的和谐社会,就必须依靠千千万万个内和外顺的家族。这也许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辩证关系,这也许就是我们伟大祖国命名为“共和国”的缘由吧。
    创建学习型家族,开展新型氏族文化建设的研究,一利于家族与民族的稳定团结;二利于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祖国的统一。今由国家批准正式成立的“滕州市盖村三槐文化研究会”,由学习探讨中华民族的“大家谱”入手,调查研究“龙根文化”起步,破除重男轻女的陈腐观念,吸取海内外男女同宗族人,共同总结三槐文化遗产,制订含“八荣八耻”道德准则的“三槐治家格言”,奖掖业有所立、学有所成的一代新人的做法,为如何传承祖德祖风,树立新时代的家规家训、家教家风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千支一本,万姓同根。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姓氏文化的研究必将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展现风采、光宗耀祖的大舞台,一脉相承亲情涌动的连心桥。
    (作者说明:本文摘自本人在滕州市盖村三槐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发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