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面魏海敏——梅派在当代的个案

 无为才乐149 2017-01-17

梅派在当代


梅边九歌发布会--魏海敏演唱西施


王熙凤大闹宁国府--魏海敏


三面魏海敏——梅派在当代的个案

魏海敏在纪念梅葆玖先生音乐会上(摄影:叶子)

今年举办的第十届“东方名家名剧月”期间,京剧名家魏海敏将领衔三场演出:《在梅边·九歌——魏海敏梅派曲集》、《王熙凤大闹宁国府》和《金锁记》,体现了魏海敏的三重侧面:梅门真传、转益多师、不断创造。这是东方名家名剧月十届来第一次由同一位演员独挑三部重量级作品大梁,其中《在梅边·九歌——魏海敏梅派曲集》由魏海敏古典剧场与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联合制作。

梅派不是“没派”

1991年6月,来自台湾的魏海敏飞赴北京拜入梅门,成为梅葆玖先生的开门大弟子,就此正式开启了梅派在当代的传承。

当时的魏海敏已是台湾京剧的头牌青衣,并在1986年参加了当代传奇剧场的创立,走上了京剧创新之路。拜师的前一年,她在英国国家剧院主演《欲望城国》而被媒体赞为“最美丽的麦克白夫人”,确切地说,魏海敏是典型的“带艺投师”。“1982年,我在香港第一次看到梅老师的现场演出,惊为天人,那一次我看到了京剧艺术的高度,从此立定以京剧为业的志向,再无改变。也是在那一次,我就许下了拜师的心愿,直到1991年才梦想成真”。带艺投师的演员往往比“一张白纸”要难学、难教,“因为我有很多从小养成的习惯”,拜师后的十数年间,魏海敏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频繁往返于海峡两岸,从最基本的发声、动作开始重新回炉。1996年,她以两折最难演的梅派戏《贵妃醉酒》和《宇宙锋》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而今,魏海敏早已是内行、观众公认的“梅门大师姐”。

有人说:梅派最能体现中正平和、规范圆融的中国传统审美观;也有人说:梅派也是“没派”,因为它没有鲜明的特色,无迹可寻。

“梅派的特色首先就是美,规范是美的基础”,梅门学艺20余年,而今的魏海敏对梅派的特点有自己的领悟。规范是由很多细节构成的,需要长期浸润在浓厚醇正的艺术环境当中,在跟随梅葆玖老师学艺的前10年中,梅先生演出仍频,身为大弟子的魏海敏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跟随老师近身学习。“看老师排练、演出,与老师同台,都是非常珍贵的学习机会,我可以观察、体悟他的呼吸、眼神、细小的动作……好像透过他,我也看到了梅大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傅谨曾撰文指出:“梅葆玖先生对梅兰芳大师艺术的理解与领悟,放眼当代,不做第二人想。授徒传艺,让晚辈们学到正宗的梅派精华,通过表演传递梅派特有的神韵,这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

中性美是魏海敏领悟到的另一重梅派之美,在流丽柔美同时注重挺拔力度,落实到戏曲最核心的唱腔部分,”梅派的演唱讲究骨肉匀停,外圆内方”。《在梅边·九歌》是魏海敏在梅葆玖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向老师的缅怀和致敬,也是她将20余年学梅的领悟通过演唱浓缩展示。梅派曲集精选了《天女散花》《西施》《生死恨》《太真外传》《霸王别姬》《宇宙锋》《洛神》《穆桂英挂帅》等8支梅派名剧中的代表唱段,并收入昆曲《牡丹亭》选段,既是集梅派唱腔精华之大成的作品,也是极大的挑战。

“学习流派真的是长期寻找和熏陶的过程,巨细靡遗,很难用语言表达学梅学到了什么。我只能说,我尽量把自己所悟到的通过每一次的演出来表达”,魏海敏如是说。

创造是最好的传承


       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是魏海敏密集学梅的10余年,也是她创作的高产期。“那十几年的双城生活是非常奇妙的,一边是在台湾高速运转不停地演新戏,一边是在北京安安静静地跟着老师学老戏,我同时在两条道路上匍匐前进。新戏演得越多,越觉得自己的创作力枯竭,所以,学老戏对我来说就像存银行,在北京存到台北花”。在学老戏的同时,魏海敏并没有间断创作,“”如何去塑造一个角色一直是我最感兴趣的”,带着探究人物的心态,她在学梅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多问几句“为什么这样演”?得益于此,她的梅派戏常被观众们称许为形神兼备。

在“梅门大师姐”之外,魏海敏最为人熟知和称道的是她的“百变”。至今为止,她演过的新编剧目超过40部,塑造了诸多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尤其是近十几年在国光剧团担任领衔主演所创作的女性主题作品,将魏海敏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层面。

2003年,出自上海京剧院的《王熙凤大闹宁国府》在台北公演,魏海敏主演王熙凤。这出戏本是剧作家陈西汀先生为童芷苓度身定做,一经问世便成为童的代表作,但童先生故世后几近失传。在得到主演王熙凤的通知时,魏海敏的第一反应是“惊喜!1982年那次也看到了童芷苓老师的戏,其中就有《王熙凤大闹宁国府》,印象太深刻了!京剧的表演也可以那样入木三分,而且,京剧舞台上多的是三从四德的女性,王熙凤这样的‘坏女人‘也可以当主角,真是大开眼界!”事实上,在拜师梅葆玖之前,魏海敏就曾得到过童芷苓和陈永玲(四小名旦之一)两位大师的悉心指点,20多年后接演童老师的作品,对梅派青衣魏海敏来说并不存在流派的界限,“童老师就是荀、梅兼工的,当年的大师们,哪个不是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呢”?《王熙凤大闹宁国府》曾于2004年在上海、北京演出,有专家评价魏海敏“是京剧界自童芷苓以降演技第一人”。

       《王熙凤大闹宁国府》之后,魏海敏的又一次攀登是创排于2006年的《金锁记》,这是目前为止众所公认的魏海敏的代表作,观者说她演出了张爱玲笔下“疯子的审慎与智慧”,魏海敏却补充说:“梅派的中正平和在无形中培养了我中立的性格,我比较能放下自己,用悲悯之心看到角色的内在。曹七巧虽然是一个有缺陷的女性,但她的性格形成是有原因的,我只是想把这个形成的过程演出来”。在王熙凤、曹七巧之外,魏海敏以一年一部新戏的速度,不断地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开掘女性世界。

“梅大师给人的感觉是‘非仙即后’,但其实梅大师演过很多角色,早在20年代他就编演了大量的新戏,在‘四大名旦’中夺魁就有一部分是胜在新戏上。终其一生他都在开拓、创造,即使看《在梅边·九歌》中的9个角色,也是各自迥乎不同。我最服梅大师的地方就是他对角色的塑造,而他始终保有的创意精神,是我们最应该传承并发扬的”。

“每次和梅老师见面,我都会把最近演的新戏向他报告。老师总是乐呵呵地说好,并且鼓励我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传播是责任


       20世纪90年后期,魏海敏在北京见到了日本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阪东专程到北京向梅葆玖先生学习《贵妃醉酒》,他对魏海敏说:阪东家族和梅家是世交,渊源深厚,梅大师对阪东家族的影响深远。

梅葆玖先生晚年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投入在京剧艺术的传播和交流上,魏海敏与老师的最后一次同台是2014年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的“双甲之约”巡回演出。老师带着弟子们沿着当年父亲的出访之路重走了美国,还到了维也纳金色大厅,后又再访台湾,在两厅院的舞台上,梅先生曾动情地说:我父亲的遗憾之一是没有到过台湾,我很幸运,不但来过好几次,这里还有我的开门弟子魏海敏。

“有生之年能够拜入梅门,重新接续起两岸的传统文化血脉,每每想来,总觉不可思议”,魏海敏与梅葆玖先生的师生情缘,不仅开启了梅派在当代的传承,也充分发挥了艺术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当年梅大师在战火纷飞、时局动荡的年代,曾举债带着梅剧团赴美演出,后来又去了(前)苏联、日本,把中国艺术推广到海外,他的勇气和担当令人折服,也是当下鼓舞我继续匍匐前行的动力。”

近两年,魏海敏主动自我挑战,打破地域界限开始在两岸三地尝试独立创作和制作,有意于向深入挖掘女性世界的作品蓄力进发,同时精致打造传统经典作品。《在梅边·九歌——魏海敏梅派曲集》由魏海敏古典剧场与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联合制作,2017年4月4日清明节在东艺首演后,将于4月7、8日在国家大剧院、4月21、22日在台北松烟诚品演艺空间巡回演出。

“感谢东艺为非本地艺术家所提供的平台,正如东方名家名剧月10年来为整个华人世界的戏曲艺术家所搭建的大平台,我本人来过2次4部作品。《在梅边·九歌》有幸得到东艺的支持,我想,东艺不是选择了我而是选择了梅派,是梅大师和梅老师的护佑。从台湾到上海,我从梅派再度出发,希望能继续发扬梅派的创意精神,让本无边界的艺术继续温暖、净化人的心灵。”

—完—



纪念梅葆玖先生周年梅派曲集

研讨沙龙纪要


2017.1.12于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魏海敏】

老师故去这一年,非常想念,在我脑海里记忆深刻,故去之前曾见过面,觉得老师的身体状况很好,对于怎样推展梅派的讲座也一直在举办,生龙活虎,突然听说去世,心里难舍。一年中都不觉得老师走了,非常奇怪。拜科技所赐,随时可以听到看到他。

这一年我觉得自己应该要把自己过去跟老师学的唱段来显露一下,82年第一次碰到他,就说要拜师。91年我的身份才能到北京来,才补办了拜师大典。前几年不断一起在各个城市演出,参加梅剧场,和老师近距离的观察学习,那时候心里真是有非常幸福的感觉。我从小在台湾学戏,流派其实不那么盛行。亲自站在老师旁边看他演出听他发声换气呼吸,身上怎么动眼神怎么摆,一直不断在熏陶我,那几年两岸不停奔波,虽然很辛苦,却充实,学到很多东西。我和老师的情谊不说,现今的京剧界,我要把梅派戏作更多的演出,现在梅派戏很少演出,很可惜。透过9个唱段,把梅兰芳每个不同时期创造的做一个呈现。

以前听梅兰芳都是听唱段,看梅葆玖是可以看现场。把梅派多做整理,希望他能在这个时代还有更多的知音。


【主持人】(吕俊、魏海敏经纪人)梅派有种说法是没派,梅派的特点是什么?怎么去听?

【魏海敏】梅兰芳唱出来的声音有一种金属音的质感。梅派,其实像吃饭一样习惯,唱出来是不是那个味道,其实我并不知道。它的所有气节都在气口咬字,都是创作的过程。梅兰芳唱出来很有一种稚气。

【舒健】(北京京剧院,梅葆玖的琴师):这是两岸的合作,要义不容辞的来帮助搞好演出。魏海敏唱的很棒,扮相发音吐字都非常好。梅兰芳唱的有年代感。梅葆玖就相对低了点,听起来很圆润。梅派很淡雅很清纯,把所有字都经过包装再还原成自然。

【魏海敏】父子俩声线都特别好,在京剧领域中,男旦嗓子,这么好的嗓子很难见。真正男旦要成名达到一定影响效果,必须年头很长,创作精彩的戏能传下来。很多演员嗓子就塌了。后来女性演员来继承。真正梅派像梅兰芳他们的学生都发展出来了,梅兰芳的创新观念,使得很多人也开始做,发展出自己的东西。真正原汁原味传下来,大概就是梅葆玖了。感恩上天,没有梅葆玖,就没有第三代能继续继承这门最棒的表演艺术。之间的关系也要特别留意。

【舒健】听得很亲切,合作很多年,其实唱的韵味差不多,嗓音其实是一种遗传。就是现在的录音设备先进。梅葆玖传梅派,现在二十多个学生,都是各个团挑大梁的学生,国外也有在普及梅派京剧艺术。


【主持人】父子,音色像,梅先生收了很多女学生,怎么保证梅派的纯正部分能学到?

舒健:学习不是单单音色,举手投足,形态都要学习。每个人都有特长,要学一个综合,是整体的表演艺术。男旦达不到女生的技巧,像弯腰之类。

【舒健】

梅兰芳从西施中开始加入京二胡

梅兰芳录音室1924年,以前是没有京二胡这个乐器。因为梅兰芳的嗓音条件跟京胡来伴奏比较单一,所以当时就研究很长时间,选定加京二胡,从而延续到今天。

老生没有京二胡。但现在的新戏也会有加入。

【主持人】梅葆玖一直尝试京剧和交响乐的融合,一直在开拓。

【舒健】

喜欢交响乐,中国传统京剧和交响乐融合起来。梅葆玖去美国演出,也是和交响乐合作。


【主持人】形体结合,作为一个京剧人,出发点是什么?

【魏海敏】和观众走的更近,观众耳朵也尖,听得东西多,如果京剧只是单调的几个乐器的话,有可惜。但还样板戏的时候就已经加入了。老戏不是按照交响乐这样编的,再演出时就要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配器。二三十年也有唱腔改变的方式。真的不能给自己划界线。我觉得怎么样都可以,只要悦耳,都可以去尝试,都是一个过程,不去试不知道。请了刘乐,之前合作过,觉得配在一起很和谐。


【主持人】在梅边·九歌有什么曲目?

【魏海敏】这次几个段子想表达一个纯粹梅音的感觉,不以乐器多来取胜,以原汁原味的概念来塑造。整场演出3个大段,1,天女散花、西施,生死恨。有快有慢,西皮二黄,表明梅大师选择角色创造是非常多元的。早年的作品,演的不多。2、牡丹亭、太真外传、霸王别姬。开头唱昆曲。梅大师告诫后辈子孙,昆曲是每个戏曲演员必须去学习的,是戏曲之母。

3、梅大师表演上来讲特别有特色的,摆在这个段落,会加入不一样的元素,不同的服装、设计。宇宙锋挑选了一个比较特别的一段,唱比较少,大部分是念白。洛神。现在很少听到,很后现代很浪漫,梅大师仅凭着洛神赋,就变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戏,真的很高明的选择。梅大师在这个戏里很美,扮相造型。穆桂英挂帅,晚年最后一个作品,最有高度的作品,不仅仅是简练凝聚简洁。不用唱也不用念,完全用身段把整个情绪展露出来。是梅大师最经典的一个作品。很难唱,一般女性演员都很年轻,演起来感觉不够分。要演出这样的戏,演员本身的成熟度要够。82年看到的时候,在台下一直鸡皮疙瘩,太好看,太感人。之后自己靠看录像带,在台湾想尽办法演。


【主持人】这次伴奏有和刘乐合作,有点跨界的意思。

【魏海敏】好好的演唱就是报答师恩的最具体的做法。2017年发下誓愿,把好的梅派的戏整理出来,演给更多的人看。在台湾很多机会演创新戏,老戏比较困难。希望在大陆能有更多的机会把梅派做一个整理。透过第一次梅边,争取更多的年轻朋友认识梅派。希望透过努力,有更好的成果。


【刘乐】(古筝演奏家)是学习之旅。自己是80后。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进入戏剧的关注群体中。古筝是中国传统艺术,没有吸取这样多元化的体现,但艺术是相同的,能吸取到更多的养分,能带来更多内在或精气神上你更有价值意义的东西。上一次的演出记忆犹新,身处舞台上,真正投身之中,很震撼。希望这次也能取得意义非凡的影响。


【戏迷】上代是严派第二代的演员,家里比较爱好京剧,请到家里来分享讨论,家里有熏陶。梅派也是我自己的爱好。(十几年不进剧场)受老一辈影响,文革以后改革开放后,吸取一个新的发展,可能和我们的接受程度有一个差距,不进剧场不完全因为这个,也有工作什么的,但是吸引进入剧场的点比较少。我是年轻老观众,相比老一辈爱好者,我是算年轻的。我怎么来代表年轻一代来发表声音。怎么来吸引年轻一代,吸引不是目的,是一种手段。

【主持人】把京剧做一些当代话的改变,对于吸引观众还是很有效的。

【戏迷】在我的范围内做一个推广。


【翁思再】(评论家)魏海敏我80年代就听说。只知道名字不知道水平。台湾的演员尤其青年演员,虽然有向传统文化学习的心,但是条件不如大陆,在我们看来,他们的功底总不如大陆培养出来的学生基础好。但也确实构成了它的市场价值。魏海敏已经在海外华人圈子很有名。有些台湾人来是带着好奇心。魏海敏已经功成名就,不愁自己买不出票。我觉得是没时间学,梅葆玖也不见得有时间教。过了三年,我看到她的戏,梅葆玖在隆重推出改编版的太真外传,写着主演梅葆玖、魏海敏,已经把她摆到这个位置。我刮目相看。一个梅派,只要唱出声音都差不多,但里面的玩意是不一样嘴里的功夫人物的理解节奏的把握都不一样。再看魏海敏一下子就不一样了。梅葆玖一定是花了很长时间教,魏海敏花了很大功夫学。我就说,看来你不是来镀金的。是真正想把梅派的经典学到的。过了十几年,文汇报报道中,魏海敏回忆了这件事情。我建议大家重视魏海敏的这个现象,1,是非常忠臣继承了梅派,当代学习梅派中最规范最有光彩的女演员之一,是最好的。2、台湾演员,身上还有其他符号。两岸共同认同的传统文化,通过魏海敏来表现出来。当时我是新闻记者,如果一个大陆的人来拜师,我没什么兴趣,但她是一个台湾过来的,构成了传播价值。


【记者提问】这一年的沉淀,这次的三场演出会有比较特别的创新方式?

【魏海敏】任何事情不做就不存在,做了就存在。我没有别的说法,我就是实际的来做。做的过程会有困难挫折,我需要解决的就是把困难排除,尽量做到演出时雅俗共赏。吸取表演在大陆很多人喜欢,票有很多内行很多。我记得看梅大师舞台生活四十年,说现在年轻的越来越少了,年轻观众不太愿意进剧场。我觉得只要自己坐好了准备,做好了了解你的机会,给他一把钥匙,现在的年轻人,只要给他一点东西,他就会领会。艺术表演还有一样,知道一个道理,是有不同的时间的,所以闻道有先后,看戏也是一样的,观众都要有些了解,才会在台底下坐两三个小时。要做的是有更多让他们觉得蛮好看的,虽然是古老的传统的,但是和现在还是能结合在一起,没有距离。只要观众愿意进剧场,就可能是个评论家。因为在地球文化村就是要展露我们自己文化的地方,也是我们这代人很重要的保持民族性对人生命运的看到,在吸取中都能展现出来。我自己也有想法,这次三出戏,梅派,我继承的成果。王熙凤,我们这一代的演员在前一辈身上看到很多好的东西,化流派为无形。把所有好的东西摘取,也不是有意要摘取,学习的过程中就学到了,就直接做一个返出。自己在台上不断地表演思考探索形的去演,自己就会有所得。王熙凤里就体现了我们这一代拜科技所赐有这么好的资料可以采取。金锁记,台湾的创作班子来创作。就我个人来讲,,我很自然的就运用到很多的手段。清朝的服装,和水袖不一样,但也没有很困难。金锁记我自己很喜欢的一个新的题材,传统的东西做一个另类的体现。每一出戏对我的影响都很大。在大陆做更多的展现。


【翁思再】梅边的意思:梅兰芳的弟子来、来看的从此都是梅边(“没边”)的人。

九歌的意思:选了九段梅派戏,梅葆玖叫九爷,同辈叫九哥。名字起的非常好。


【魏海敏】三出戏在我来讲都很重要,展现我不同时期的追寻。重温梅派的戏。最近的十几年能一口气听到这么多没拍戏唱段是很少的。其实很简单的意义,希望能达到更大的影响。改动的部分是音乐,比如会请刘乐伴奏。在我们现在的年代,加不同的乐器不是稀奇。最难是刚刚学戏的时候,我以前的习惯已经养成了,要重新变成梅派的表演,很难很有压力,但一出戏不可能演十遍八遍,持续度比较难。传统戏都有很多的内涵,让我在唱念作各个方面都要顾及到。现在已经开始享受演戏的这个快乐。


【戏迷】您现在在学昆曲,跟京剧其实很不同,请问在处理这个昆曲时候,嗓音上面有怎样的处理方式?

【魏海敏】有一出戏,贵妃醉酒,用梅派,就是高拉低唱,一直有人觉得梅大师是男性可以这样唱,女性演员调门要降低,唱高的,我觉得不是,贵妃醉酒梅大师很年轻时候就唱,不会因为嗓子好就唱高。荀派爱用四平调。梅大师用高拉低唱做了区别。贵妃醉酒从头都有音乐伴奏,整出戏都高是不好听的。我也是选择用高拉低唱。我的中低音会比较好,就能在唱昆曲时不成为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