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芭蕉沟,心里凉悠悠,跟着工人走,又有烟儿抽,再过三五年,还有娃儿逗”。这首民谣很生动,几句话描述出那个年代的特色,有点儿幽默,又有点儿辛酸。当年的芭蕉沟,现在的芭沟镇,大名鼎鼎的翁文灏和孙越崎曾于上世纪30年代在这里开矿办厂,一沟一镇由此兴起。 来之前大概了解过芭沟的历史,早在1939年,中国第一家中英合资煤矿──中福煤矿从河南焦作搬迁于此,改名为嘉阳煤矿,由此兴起了英式建筑;然后在上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参与嘉阳煤矿的管理,因此又有了苏式建筑。几十年过去,这些建筑依然保存完好,尤其苏式的办公楼、礼堂、医院、电影院、宿舍楼等基本完整保留全貌。 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继续援助扩建煤矿,修建了一批更具规模的,带有鲜明苏式风格的行政办公楼、医院、民居等建筑。这些建筑,在文革时期又被披上了浓重的时代油彩,边革命边生产,倒也热闹非凡。直到八十年代,煤矿枯竭,企业外迁,这里才寂静下来。 或许是得益于这里交通不便,进出大山只有靠一条小铁路,别无他途。所以,这座具有八十多年历史,保持着英式、苏式,以及毛式文革风貌的工业古镇,竟被原汁原味儿地保留下来了。 逛荡着古老的小火车,走进古镇,看着满眼的历史痕迹,真的有一种历史穿越感。 穿过简陋的站台,沿着窄窄的石阶往下走。貌似只有一条小路,不用担心迷路。经过一个“职工快活林”——好神奇的名字,看到了老旧的苏式办公楼,小商店小摊贩也跟着出现在路边。一路上被这里的老旧建筑所吸引,一直走到了有毛泽东思想大舞台这样的地方,想当年这里一定是热闹非凡,现如今已经是冷冷清清,只有几个摊位租给游客拍照的文革时期的军队服装 朋友的妈妈正是经历了那个火红的年代,所以对这些军队服装很好奇,在我们的劝说下,也租了一套在大舞台前拍了几张手拿红宝书的照片,租一套服装要二十元,一天可以租出十套,也就赚两百元,旺季生意可能会好一些。 芭蕉沟已到古稀之年。尘埃落定,洗尽铅华,小镇更加从容淡定。宁静、幽远、沧桑、古朴,这些在现代几近绝迹、只在唐诗宋词中才能找到的美好字眼,全部在深深的小巷中、清澈的溪水里、苍翠的高山上、一尘不染的碧空中复活,生动成有关东方红食堂、电影院、中英街、老相馆、情人榕、逃难井的一个个古老故事,生动成深奥而古朴的嘉州话,生动成随处可见的淳朴而热情的笑容。 到达与离开:从成都新南门坐长途车到乐山肖坝旅游车站下(约两小时,约45元);从肖坝车站坐1路车到联运车站下(约半小时,1元);从联运车站坐长途车到石溪新站下(约一个半小时,约15元);在石溪镇坐全球绝版的蒸汽动力窄轨小火车到芭蕉沟下(约一小时,坐票5元站票3元观光车厢坐票10元)。 建议游玩:1天 门票:无 开放时间:全天 地址:四川乐山犍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