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灸之殇 千年的大国灸 却在医院无一席之地!

 玉辉顿阳 2017-01-17

一、 灸法渐沦落为医院配角

针灸科,顾名思义包括针法和灸法,可现状是大多数医院的针灸科只有针没有灸。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新闻,年近 60 的刘女士是武汉大学一名退休教职工,被医院诊断为帕金森综合征。主治医生建议她用非药物疗法抑制病情,其中首推艾灸。但是咨询了数家大医院针灸科,医生都不乐意做艾灸。

刘女士说她翻阅了很多古籍,对艾灸有所了解,很清楚自己是因为脑供血引起的神经性疾病。艾灸的热度和渗透力,渗透到血管内,会增加血氧的浓度,从而改善脑血管缺血缺氧的状态。 刘女士纳闷了:针灸针灸,医院有针无灸,怎么能称得上针灸科?最后,她只得在家附近找了一家小艾灸养生馆进行治疗。

解放后,也就是近几十年,艾灸逐渐从医院淡出。不少医院只把灸疗作为针刺疗法的配角。如果说针法是以“泄”和“通”为主要目的的话,灸法则是以“补”和“扶正”为主要目标——这种方略对于当代人普遍存在的亚健康,是可以大力提倡的。

那么医院“重灸轻艾”到底是医生不相信艾灸,还是另有隐情呢?

灸之殇 千年的大国灸 却在医院无一席之地!

二、艾灸耗时太长消费低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解释,“倒不是因为艾灸疗效不好,主要是因为艾灸太耗时,例如医生为一个病人做艾灸,一个穴位就至少15分钟,需要灸的穴位多的话,耗时就更久了。” 广州总医院中医科的黄清春副主任半开玩笑地谈,外科医生十几分钟可以做个手术,收费是几千元,但同样的时间做个艾灸,收费几十元病人都嫌贵,“ 总之,艾灸对大医院运营来说并不划算。为了提高“生产力”,怎么可能给病人艾灸几十分钟?

灸之殇 千年的大国灸 却在医院无一席之地!

三、艾灸烫伤,医生难以承担责任

虽然现在很少会用直接灸来治病,但采用悬灸等灸法,需要专心致志,万一操作不慎很容易烫伤。再加上艾灸一些排病反应,如出水泡、红疹子,很容易被误认是灸者的疏忽,医生难以承担责任。 现在医患关系本就紧张,艾灸成本又低,如果弄伤了病人,完全是吃力不讨好的。

灸之殇 千年的大国灸 却在医院无一席之地!

四、医院受西医影响更深

艾灸的兴衰起伏和中医地位紧密相连。如今社会价值取向以西医为标准,整个环境,对中医都是不友善的。 上个世纪,中医,艾灸几乎处于被打压的状况,艾灸也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很多医院的医生,在学生时代接受的教材也偏西医。一些医生还有所谓的高知,打心底只接受西方那一套,对艾灸是嗤之以鼻的。

五、艾灸简单方便,大众都能用

最近几年,艾灸逐渐兴起,简单方便,容易上手,美容院,养生馆越来越多地引进艾灸。一些艾灸新手开始去这些地方施灸,在学会一些基础知识后,都会选择自己在家艾灸。所以这样一想,医院设立艾灸好像必要性也不是很大了。

六、艾灸起辅助作用 不能包治百病

艾灸本身不是无病不治的神术。一些重病、急病,像糖尿病类的器质性病变,还是需要同医院治疗结合。因为艾灸最大的成本就是时间,主要是从根本上改善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不能短时间抑制病变细胞。

任何一种医疗方法都有局限性,有些病艾灸对症,有些病艾灸不是最好的方法。而且方法不对,还耽误了治病最佳时机,这也是为一些医生诟病的原因。总的来说,艾灸最适合虚寒一类病症,像女性因宫寒引起的妇科病尤为合适。

灸之殇 千年的大国灸 却在医院无一席之地!

七、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医学入门》云: 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上说过:“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

在古代的中国,有的医学大家,虽精通方药和针法,但在实际治疗中,则偏爱灸法,比如,被誉为神医的华佗,给患者治疗疾病时就多采用灸法,他一般选用一两个穴位,每个穴位灸七、八个艾柱,病就能当场痊愈。

不管艾灸有没有被医院普遍接受,艾灸的作用,已然被众多科学研究证明。

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热量,是一种十分有效并适应于机体治疗的物理因子红外线。

艾灸时的红外辐射可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也能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而艾灸施于穴位,其所有的红外辐射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可通过经络系统,更好的将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说明了穴位具有辐射共振吸收功能

——《现代医学报告》

最后借用中国艾灸大师谢锡亮的:'中华国粹要继续发扬下去,政府机构、医院及民众的推广和知识普及尤其重要。衷心希望艾灸这一国粹,发展普及道路能在现代越走越远。

如果您有更多灸疗方面疑问,或者想第一时间了解我们的灸疗资讯,

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艾灸匠心居(或者直接搜索aijiu59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