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入艾灸的历史渊源,了解艾灸,让我们远离病痛,远离医院!

 培训班背包 2017-03-09

深入艾灸的历史渊源,了解艾灸,让我们远离病痛,远离医院!

济元灸王温灸疗法,让朋友们对艾灸的起源与发展有个深入的了解,使我们坚信艾灸可以养生保健,可以预防和治疗很多的病症,让我们远离病痛,远离医院,毕竟现在的医药费实在太贵,很多家庭难以承受。

“针”和“灸”并称针灸 —— 温灸

人们常说的“针灸”是两个不同的治疗方法,“针”是指应用专用的针具刺激人体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而“灸”则是应用燃烧艾叶制成的艾绒,以温热刺激人体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 其发现和使用,可能更早于“针”。而今,中医界一片慌乱中,灸法亦有成为历史的危机……

在城市的大街上,随便问一些过往的男男女女,很少有人知道灸法的存在,有的人回答道:灸法?知道知道,不就是扎针吗?听说国外现在很重视。呜呼!曾在中国被中医大夫和民间百姓所普遍看重的灸法,如今已不为普通人群所知晓;不再被中医普遍采用。

中国的宝贝——中国的灸法——已经开始失落。

灸法深植于中国文化精髓,曾在我国古代兴盛一时。古代中国,许多医学大家,虽精通方药和针法,在实际治疗中,则偏爱灸法,比如,被誉为神医的华佗,给患者治疗疾病时就多采用灸法,他一般选用一、两个穴位,每个穴位灸七、八个艾柱,病即痊愈。

晋代葛洪的妻子鲍姑,更擅用灸法,她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女灸疗专家。葛洪也许深受其妻影响,所著《肘后备急方》中,共录有针灸医方109条,其中99条为灸方,这说明,灸法在古人心目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重要性还要超过针法。

灸法创造许多奇迹,中国历代医学专家皆对其推崇倍至。

明代龚居中在《红炉点雪》一书中对灸法的疗效有很高的评价:“灸法去病之功,难以枚举,凡虚实寒热,轻重远近,无往不宜。”《灵枢经》则记载:“灸则强食生肉。”意思是,灸法有增进食欲,促进人体正常发育的功效。

唐代药王孙思邈,更是深受灸法之益处。

孙思邈幼时多病,到了中年开始用灸法健身,常“艾火遍身烧”,到了93岁仍“视听不衰,神采甚茂”,甚至年岁过百还能精力充沛地著书立说,书写了震古烁今的医学名著《千金翼方》30卷,并在书中提出:“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

公元3世纪的《曹氏灸方》;唐代的《外台秘要》、《骨蒸病灸方》;宋代的《黄帝明堂灸经》、《灸膏肓腧穴法》、《备急灸法》;元代的《痈疽神秘灸经》;明清的《采艾编》、《太乙神针》、《神灸经论》等医学著作都述灸法而不言针法。

明代李梃在《医学入门》中说:“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我国最早的医书《五十二病方》也记载了用艾灸医治疾病的方法。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则显示灸法的历史比针法长——帛书《灸经》中只有灸法,并无针法。中医学经典《素问?异法方宜论篇》则明确指出灸法的产生与寒冷的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书中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此外,该书还介绍了灸法的适应症、施灸顺序、剂量、补泻等,并将灸法与针法并提。

艾叶用于治病至少有2000多年历史。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等谚语。这些谚语、评价及相关的记载表明,灸法在古代中国是被人们所普遍认可的治疗技术。

古代医家认为,艾灸“透诸经而治百病”。近代和当代的医学家们通过临床实践也证实,灸法可治疗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妇产科、心脑血管、骨伤及风湿类、皮科等诸多疾病……

灸法用于治疗的功效可以说是神奇的,然而,当今各中医院,皆“但见针刺病,不闻艾绒香”,灸法日益走向湮灭边缘——大小医院都很少有使用灸法医生,曾有医生为病人用灸法治疗时,被院长强行禁止,原因是烟雾太大,不安全且污染环境。目前医学界“存针废灸”的现象更是愈演愈烈,灸法这一中医学命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仅存的几位灸法大家的年纪增长而濒临失传。

2003年,灸学界泰斗刘冠军在长春去世;安徽周楣声已经88岁高龄;山西谢锡亮已82岁高龄;最年轻的灸学大家、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田从豁教授已78岁……

卫生部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数据表明:在城镇,约有48.9%居民有病不就医,29.6%的患者应该住院而不住院。医疗费居高不下是造成中国人“不敢看病”的真实原因。

灸法的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经济节约,应该更好、更广泛的加以普及。然而在吃着“麦当劳”长大的人群中,有多少人甚至连灸法的名字都没听说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