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颇有巧思,尤工刻画 笠翁之联,构思奇巧,透着聪慧,透着灵气,加之用笔细腻,善于刻画。细细品读,如饮醇酒,如沐春风。他有两副联。一副题黄鹤楼,一副题晴川阁: 仙家自昔好楼居,吾料乘黄鹤者去而必返; 诗客生前多羽化,焉知赋白云者非即其人。 终日凭栏俯翠涛,不变古今灏瀚者,惟留此水; 当年对岸飞黄鹤,好看神仙出没者,没若斯楼。 诗曰,“黄鹤一去不复返。”而笠翁能逆向思维,想的是去而必返。即此就高人一等。两联均灵气流动,如诗似画。李仁熟有评:“黄鹤、晴川二联,业为臬宪高公梓悬杰阁,与绝胜江山同不朽矣。可见人患无才,不患知己之不遇也。”有寿刘了庵联云: 三多之外有三多,多德多才多慧悟; 四美之先标四美,美名美寿美儿孙。 此联何省斋有评:“奇丽不群”。有赠王北山联云: 君有十分善,臣有十分忠,羡名儒得居谏职; 读得一句书,说得一句话,宜圣主亲试言官。 邵村评:“对更佳,是名臣实录”。有题书室联云: 雨观瀑布晴观月; 朝听鸣琴夜听歌。 有题月榭联云: 有月即登台,无论春秋冬夏; 是风皆入座,不分南北东西。 此二联皆可以诗读,以画观。 四,格律严谨,对仗工稳 笠翁之联,格律严,对仗工。意境美。《笠翁对韵》中那些“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优美的对句,令人终身难忘。笠翁云:‘辛亥初夏,阻风燕子矶者三日,予祷诸神曰:‘愿为诸胜题联,如其有当,乞反风助我。’遂题此亭及关帝庙、观音阁三联,题毕返舟,风果立变,不竟日而返京口。是时,同泊之舟不下数百,行人以千纪,咸咄咄称怪云。”这里仅录其二联,至于风果立变,纯属自然巧合,不足为怪。 因阻石尤之险,得览石头之胜,石兮,石兮,我将无咎于石矣; 不逢水势之暴,谁德水性之恬,水哉,水哉,吾终有取于水焉。 题观音阁 奇石作龛盛佛骨; 长江为鉴照禅心。 上联在石和水二字上作文章,可谓工巧。下联以长江对奇石,以禅心对佛骨,可谓工切。有一题五显岭联: 远观如画,近看似诗,及至身到此间,又觉诗画俱无着笔处; 善者敬神,恶者畏鬼,究竟都非异物,须知鬼神出在自心中。 联前亦有小序:“仙霞之南,盘折嵯峨,甲于诸岭,由麓徂巅,愈观愈胜。庙中神鬼诸像毕备,观者生恐怖心,故云。”此联既有自对,又有虚实相对,语句灵活多变,如诗似词。堪称佳构。有一题闵士先医士联: 学精术也精,名士名医随客唤; 人寿己亦寿,仙桃仙杏逐年栽。 对仗之工,令人惊叹/ 总览笠翁之联,还有一种清新的感觉。在创作上,笠翁特别注重求新。他在《闲情偶寄》中说:“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之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戛戛乎陈言务去,求新之谓也。”有清一代,是楹联繁盛之朝,笠翁作为清代第一位大楹联家,其重要作用是不可否定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学习,要继承,要古为今用,这也是我们学习笠翁楹联的立足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