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少镭:皇帝的接班人为何不能先定

 木头1018 2017-01-18

摘要ID:ipress

对于专制独裁者来说,接班人问题,注定是无解的死结。

因为八卦皇帝的婚外恋,严譄被从宽咔嚓(见《一个地死海心的小秘书之死》);因为妄议政治,金从善被从快咔嚓(见《接班人才是大问题》)。杀了这两个知识分子之后,乾隆意犹未尽。所以,金从善人头掉地之后,仅仅九天时间,乾隆又发出一道上谕来。

接班人为何不能先定

乾隆四十三年九月十八发出的上谕,皇皇两千多字,一开始就说:“朕历览诸史,今古异宜。知立储之不可行。”先站在历史高度,全面阐述了为何建储不可行(见《清实录·乾隆朝实录》):

首先,太子一立,争端必起,朋党必生。“往往酿成祸变,遂致父子之间,慈孝两亏;家国大计,转滋罅隙。”

第二,汉制立嫡立长,弊端横生。纣王立嫡,断送了成汤江山。他如果立贤能的庶子微子,“商未必亡也”;周朝始立太子,“然至幽王时,太子宜臼即以谗废”;汉武帝立太子刘据,“卒为江充构陷,致有巫蛊之祸”;唐太宗立太子李承乾,“亦为魏王泰谗构,竟以谋逆废黜”;明成祖立朱高炽为太子,其弟高煦即就绞尽脑汁害他,搞得宫廷一片大乱,后来朱高炽虽然处处谨慎,得以保全,但因为惊吓过度,当皇帝不到一年就死了……汉文帝最贤,并非嫡子,当时刘邦如果传位给他,“何至有吕氏之祸”?同样道理,李世民、朱棣都是牛人,唐高祖不立建成为太子,哪来玄武门之变?明太祖不立朱允炆为太子,又何来靖难之变?历史上这些骨肉相残、忠良遭害的悲剧,“此立嫡立长之贻害”。

第三,我大清选定接班人的制度最科学、最先进。这制度概括起来五个字,就是“未豫定储位”。康熙曾立嫡子胤礽为太子,但因“群小从而蛊惑,遂致屡生事端”,胤礽被二立二废,最后才选定胤禛为接班人,是为雍正;雍正创立秘密建储制,书乾隆名字(玄烨)“缄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扁内,而不豫宣示”。雍正死,军机大臣宣诏,乾隆接班,风平浪静。

鉴于以上经验教训,乾隆在所立的四位王储相继死后,不再建储,但是,这并不是我不立储,而是“特不肯显露端倪,俾众人有所窥伺耳,此正朕之善于维持保护。天地祖宗,实鉴朕心。若子子孙孙,皆能以朕此心为心,则我大清亿万斯年,可永承天佑也”!

接下来,乾隆几乎是掏心窝子说话了,说我这么殚精竭虑为大清江山着想,但天下臣民都不理解我,还以为我恋栈而不肯立储,我实在太冤枉了!我登基的时候,就对天发誓,我爷爷康熙当了六十一年皇帝,我绝不敢超过他,到乾隆六十年,我“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历史上像我当这么多年皇帝的太少了,我并非对权力贪得无厌之人,读通鉴时见唐宣宗、宋仁宗、宋英宗等皇帝,都曾因立储而闷闷不乐,我还曾批评他们,怎么可能跟他们一般见识?

最后,乾隆指出,恋栈的皇帝,只知道享受,以当皇帝为乐,而不知道当皇帝之难。天下这么大,百姓疾苦时刻放在我心上,我日理万机,如果不是我这样事事亲抓,权力下放,其祸无穷,我怎么敢片刻松懈?(非躬亲总揽,则柄或下移,其弊将无所底止,岂能稍自暇逸。)等到退休那一天,我才可以“释重负而图真乐”,这样的道理你们很难懂吗?

看来,乾隆毕竟还是真读史的。读完这上谕,是不是觉得,哇,当皇帝真不容易啊!明君在上,请收下我的膝盖吧!

先别跪,先来看看,乾隆杀了金从善并发以上谕旨的这一年,世界上其他帝国正在发生着什么。

中国为何没有启蒙运动

乾隆四十三年,是1778年。这一年,在法国,也死了两个异议知识分子。不过,他们不是路易十六杀的。

1778年5月30日,弗朗梭阿·马利·阿鲁埃病逝。这一位,我们可以称他为法国的严譄,为什么?因为早在1717年,他也写了八卦宫廷淫乱的诗文,而且是完全赤果果的描写,路易十五一怒之下,将他投进巴士底,关了11个月——你没看错,只是关了11个月,而不是凌迟或“从宽斩决”。而且,在狱中,他还创作了让他一举成名的《俄狄浦斯王》。此后几十年,他都在跟法国当局作斗争,并几度入狱、被逐,就在逝世前三个月,84岁的他重返阔别多年的巴黎,引起全城轰动,受到民众超帝王级的礼遇。

这位“法国严譄”,有另一个我们熟悉的名字: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始祖,也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伏尔泰这名字的来历,就源于他在狱中写《俄狄浦斯王》的笔名。终其一生,伏尔泰都通过写作来反对封建专制,宣扬自由平等,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张建立一个有言论自由、人权不受侵犯的制度。


伏尔泰

同样是1778这一年,7月2日,法国又有另一位启蒙思想家逝世,他的名字,大家就更加耳熟能详了:让·雅克·卢梭。这位写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以及《社会契约论》等著名启蒙著作的思想家,首提“人民主权”的理论,并认为人民主权是不可转让、不可分割、不能代表的。


卢梭

众所周知,伏尔泰、卢梭,以及比他们早一些的首倡三权分立的孟德斯鸠,这些思想家所掀起的法国启蒙运动,直接导致了后来的法国大革命,对整个西方近代文明、民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关键的影响。更巧的是,同样也是1778年,美国的《邦联条例》经各州批准后生效,邦联政府正式建立。更不用说,在此之前百年,老牌帝国英国,就基本确立了旨在限制统治者权力的君主立宪制。

那么,曾经遥遥领先的中华文明,就没有类似的启蒙思想家吗?也不是,早在法国大革命之前、差不多英国开始君主立宪的同时,中国也出了几个启蒙者,如黄宗羲(1610-1695)、顾炎武(1613-1682)、王夫之(1619-1682)等。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顾炎武则提出“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的共治主张;王夫之则反对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主张“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这些差不多同个时代的东西方启蒙者,其理论也出奇的一致。其实,细想也不奇怪,按历史发展规律,皇权专制发展到十七、十八世纪时,已接近“熔断”点,这些人物和思想的出现,也是大势所趋。

但是,中国的启蒙思想家们,为什么没有掀起一场类似法国那样的启蒙运动呢?稍懂点历史就知道,这时候,积弱积乱的大明政权摇摇欲坠,李自成席卷中国,张献忠在四川疯狂大屠杀,多尔衮趁机入关,接下来又是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满清建政之后,康熙、雍正、乾隆将文字狱推向史无前例的高潮,屠刀之下,砍头都算“从宽”,封口都难以保命,启蒙思想?你跟我开几个玩笑?

皇帝为什么那么难当

回头再看乾隆的立论:只要解决好接班人制度,避免因接班而引起的权斗,大清江山就万万年。没错,所有的专制统治者,都掌握一套这样的逻辑,这几乎是无师自通的。

问题是,他上谕中所举的历史上那些骨肉相残、忠良遭害的悲剧,真是“立嫡立长之贻害”吗?

不是,正是王夫之所说的“天下一姓之私”之贻害。天下为公,共享共治,政府变统治为服务,民选民免,哪来的接班人之痛?天下为私,江山成为一家一姓之遗产,且只能传给一人,那就不管你传给谁、怎么传,都避免不了觊觎者篡位之想,甚至不惜骨肉相残,父子互砍。

当然,要求乾隆明白这样的道理,那也太超前了。杀金从善前一天(九月初八),乾隆才向两广总督、广东巡抚发出上谕,准许西洋人进京效力。但15年后,当马戛尔尼率英国使团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寻找中西贸易可能时,却因为乾隆非要人家下跪不可闹得不欢而散,也因此关死了通商大门。

既然江山是爱新觉罗家人打下的,面对统治者的自高自闭,严譄、金从善这些精神上的爱新觉罗家人,也就死不足惜了。

所以,对于专制独裁者来说,接班人问题,注定是无解的死结。皇帝为什么那么难当,因为皇帝太好当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