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帝陵那些事,第三十六回:嘉庆帝的继位风波

 新用户8926AVU2 2021-12-03

嘉庆皇帝是清朝入关之后的第五代皇帝,姓名为爱新觉罗-永琰,生于公元1760年,卒于公元1820年。他三十七岁即位,在位二十五年,享年六十一岁,庙号仁宗。谥号:睿皇帝。与父亲乾隆帝相比,嘉庆帝是一位既没有政治胆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没有理政才能,又缺乏果敢作为的平庸天子。而嘉庆帝的时代,正是大清王朝由康雍乾盛世走向衰落的时期,因此,嘉庆帝本人被历史性地赋予了大清帝国由极盛转为衰败的悲剧命运。那末乾隆皇帝在位时,为什末会在自己众多的十七个儿子中,偏偏选择了平庸的永琰继承皇位呢?

文章图片1

幼年嘉庆与母亲令妃(魏璎珞原型)

清朝的皇位继承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之后,皇太极和顺治帝两代君主是在满洲贵族会议上推举产生的,之后的康熙和雍正则是以遗诏的方式决定的。此外雍正皇帝还对清代的皇位继承明确了实行秘密立储的制度。因此按照这一祖制乾隆帝显然应该实行秘密立储制,但是乾隆帝是仅次于康熙帝的拥有子女数量最多的清代帝王之一,他有十七个儿子,十个女儿。在十七个儿子中他如何作出自己的选择,他是否会遵照祖制实行秘密立储,而在乾隆帝立储的过程之中又会发生哪些令人惊心动魄的事变呢?

文章图片2

乾隆与富察皇后(影视剧照)

乾隆皇帝继位初年豪情万丈,年轻的他小瞧了立太子的困难,没有放在眼里,估计问题不大,而且他还想效法汉族立嫡长子的办法为大清朝的皇位继承增添光彩的一笔。所以乾隆元年皇帝立嫡出的永琏为皇太子。永琏在乾隆诸子中排行第二,但是永琏的妈妈是乾隆皇帝做皇子时候的嫡福晋。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白月光”富察氏,所以永琏是事实上的嫡长子,而且永琏聪明绝顶,气度不凡深得雍正皇帝的喜爱,所以乾隆毫不犹豫地就选择了永琏,然而乾隆三年永琏就死了,死的时候还不到十岁,乾隆皇帝哭成了个泪人。公布了永琏的太子身份给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不过乾隆哭过以后并没有改变立嫡子的决心,后来他又立皇后生的二儿子永琮为皇太子,结果没有几天,乾隆十二年冬天永琮也死了。

文章图片3

乾隆雪景行乐图

在之后的岁月里乾隆帝在立储的问题上摇摆不定但始终没有作出抉择,转眼就到了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帝六十三岁年逾花甲的他已经没有任何理由回避立太子的问题啦。而此时乾隆帝还活着的皇子还只剩下六个了。其中又有两个人已经过继他人,因此乾隆帝只能是在这剩下的四个皇子当中来选择继承者。那么这四个皇子都是谁呢?他们分别有着怎么样的个人特点?乾隆帝又会如何在这四个人作出选择呢?

哪四个人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这四个儿子都是庶出,这个时候乾隆帝不存在任何嫡庶了。只看谁的品格能力更强些,那么这个四个儿子里面谁的品格能力更强些呢?在乾隆帝看来这四个谁都不是理想的人选。没办法只有采用排除法,看谁的毛病少一点,排除,让我们来排除。永璇的优势第一在兄弟中居长,前面那七个都死了;他成老大了,二是聪明绝顶字写得好,诗做得好,还画得一手好山水。但是永璇一副公子哥派头,安排的差事想什么时候上班就什么时候上班,想什么时候下班就什么时候下班,没有任何组织纪律观念。此外永璇还有一个劣势,仪表欠佳,欠佳到什么程度?说是有足疾,是不是达到走路一瘸一拐的程度不得而知,要是真是这样,仅此一点就没有入承大统的资格。所以乾隆帝对他屡加训斥后来就懒得管啦,对他不报希望了。

我们接着排除,下面说皇十一子永瑆,前面我说皇八子永璇是公子哥,这皇十一子永瑆就是艺术家,而且是大艺术家,他精通什么艺术?书法,书法造诣能达到什么程度呢?这么说吧,要说是清代三百年间书法第一可能稍微夸张一点,不过要是说清代三百年书法前五名里肯定有他,字写得确实好。大家知道艺术家与一般人不一样,在一般人看来大多都比较怪,永瑆就比较怪,这不。他给自己起了一个名号,叫“马一角”;牛才长角,马能长出角来呀,岂不是咄咄怪事。而且要长长一对,也不会就长一只,又不是犀牛,总之就是个怪。而且他还吝啬地出格,一天他府里死了一匹马把他心疼得要命,不是心疼那匹马而是心疼他的财产损失,他堵在大门口死活不让人把这个马拖出去埋,他要吃马肉,不仅自己吃而且他要整个王府从上到下都吃马肉,为什么呢?说这样可以省下几顿饭钱。您看他吝啬到什么程度?说起来您都不相信他府里攒着几十万两白银他领着大家喝粥,于是永瑆就逐渐成了王公大臣取笑的对象,虽然贵为皇子,可是逐渐没有人相信他能成为未来的皇帝了。

最后让我们跳过永琰直接说说皇十七子永璘,乾隆帝三十八年择储的时候永璘年仅八岁,拿今天标准来说不过就是个小学二三年纪的学生,他能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皇位接班人实际上是无法考察的。仅就目前来看,乾隆帝感觉他轻佻,不爱学习,对于一个八岁的孩子来说这也不是毛病。不过从永璘成年以后的表现来看,他差不多是乾隆帝儿子中最不成才的一位,他跟那几个哥哥不一样,永璘可以说一个游侠一类的人物经常出宫溜达,他是乾隆帝年龄最小的儿子乾隆帝也懒得管他了。但永璘也不能说一无是处,他有两大长处,一个是摆架子,不摆皇子的架子,在前门外大酒缸哪怕贩毒走卒他都能跟人家聚在一块喝酒;第二个长处,颇有自知之明能达到什么程度?根据《啸亭续录》这本书记载有这样一句话,说是永璘说的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这样的,说即使皇冠像雨点一样从天洒落,也砸不到我脑袋上,没戏,他不抱任何希望。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七子永璘这三位皇子继承皇位的可能性已经基本被排除了。皇位只能传位给皇十五子永琰,可是乾隆帝真的就对永琰十分钟意呢?他是否还有其他不为人知的想法,后来成为嘉庆帝的永琰又有着怎么样的个性特点呢?

文章图片4

乾隆与颙琰(影视剧照)

对于永琰乾隆帝也不大满意,在乾隆帝看来永琰最大的缺点就在于没有什么突出的优点,最大的优点是没有什么突出的缺点。当然了,优点要说也有一些,你比如说学习刻苦认真,成绩不错,行为举止端庄大气但这并不能这是很突出的地方。自己英明一世把江山传给并不十分出色的儿子,他不甘心。乾隆帝有的时候甚至想跳过儿子直接从孙子里面选择,你别看乾隆帝对皇子要求严格,动辄斥骂,但对孙子非常喜爱,而且一旦决定从孙子中择储,选择余地也很大。当年被冤死的皇长子的第二个儿子绵恩,乾隆帝就喜欢的不得了,长得大高个儿一表人才;而且能力出众,看起来好像能成大器。乾隆帝让绵恩掌握北京的近卫军,担负着保护爷爷的重担,你看对他多信任呢,但是立孙子的念头一出现,乾隆帝的内心也不免波澜起伏。中国皇帝毕竟是父死子继的传统,这个传统一旦被打破会不会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再者父子之间毕竟是血缘最近的关系,舍近求远是聪明的举动吗?天下后世会怎么样议论自己呢?所以他也很矛盾。乾隆帝三十八年冬乾隆帝终于下定决心立皇十五子永琰为太子,当然是秘密立储,他书写了立储密旨,然后他把这个密旨放到一个硬木盒子里,封上之后最后让人放到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后边这样以来就完成了立储工作,完成了这一工作之后,他告诉了军机大臣,当然立的是谁他没有说,军机大臣也不敢问。

乾隆三十八年冬乾隆帝秘密立皇十五子永琰为太子,最后对永琰进行了长达二十二年的考察,平庸忠厚的永琰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和老师指点顺利通过了乾隆帝的秘密考察。皇太子的地位也逐渐稳定下来,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乾隆帝告之于天下了。谁知道就在乾隆帝颁布上谕的前夜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位朝廷命官竟然提前把上谕泄漏给了皇太子永琰。那么这个人是谁?他泄漏机密的动机到底是什么呢?

文章图片5

和珅(影视剧照)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二的黄昏,永琰居住的跟冷宫差不多的撷芳殿的大门被打的山响,几个侍卫怒气冲冲开门一看顿时矮了半截有的弯腰请安,有的分奔上房向永琰通报,您能猜到是谁来了吗?来人是乾隆皇帝的大红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和坤。而且和珅的儿子还是自己的妹夫,说起来还是亲戚,所以永琰赶紧把和珅请到客厅里面,请教此时来访有何贵干,笑而不答扑倒在地,连连叩头,口称主子大喜,又从怀里掏出一柄玉如意按宫廷礼仪呈给永琰,永琰一下子就明白了,大事已定即将公布,和珅抢在公布之前报喜欲立拥戴之功,和珅哪里想到,这件事情竟然成为三年后嘉庆杀他的第一条大罪:什么罪?拿今天话说,那叫泄漏国家机密。我感觉和珅这个事情做得还是欠考虑,你提前一宿通知永琰对永琰有什么实际的帮助?而且你给永琰一个什么印象,你是来行贿的你还是来示威的,无外乎显示你的优越,永琰将来能饶得了他和珅,一走宫中太监就来通知说明天在圆明园勤政殿皇帝召见,永琰哪里还有睡意,就没有法睡觉了,过来午夜就套车启程,前往圆明园侯见这个时候夜深人静,出了城就发现在通往圆明园的御道上铃声喧腾鞭声震响,一群群马队簇拥着,一辆辆马车向西北奔驰,灯笼火把照得是一路通明,原来皇子皇孙和在京的王公大臣都在往圆明园赶,看来要改朝换代啦。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公历是1795年10月15日在圆明园勤政殿乾隆帝当众开启密封二十二年的鐍匣取出发黄的上谕,宣布立永琰为皇太子。改名颙琰,命他即日起移居毓庆宫颙琰叩头谢恩,表示谨遵圣谕修身历练,以望不付重托,紧接着乾隆帝又宣布了更为惊人的决定以明年为嘉庆元年,正月初一举行传位大典,自己退位称太上皇帝仍自称“朕”,太上皇谕旨成为“敕旨”;至于皇帝与太上皇的分工乾隆也做了安排,皇帝负责处理寻常事件,太上皇负责处理重要军国政事和任免官吏,此外太上皇还给自己安排了一个职责就是每天对皇帝进行“训谕”,就是每天要听他唠唠叨叨。不过乾隆帝这退位退得并不彻底,不仅大权未交就连紫禁城里的天子寝宫的养心殿他都不打算让出来,他说他住了六十年一直住得很顺当,换个地方吧。尤其睡不着觉,所以他还要在这儿,住的习惯。

文章图片6

乾隆禅位嘉庆(影视剧照)

1796年2月9日,嘉庆元年的正月初一,清朝历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一场千年罕见的传位大典在紫禁城举行,八十六岁乾隆皇帝不靠搀扶迈着稳健的步伐登上太和殿宝座的台阶就皇帝位,宝座前地上放着拜垫,宝座东座案上陈放着皇帝玉玺和《传位诏书》,三十六岁的皇太子永琰立在西侧,侍卫近臣林立,太和殿内外,大殿前面文武百官按文东武西原则,分班树立。暹罗,安南,缅甸,朝鲜等属国也派使臣前来祝贺,场面庄严而壮观,坐在太和殿的皇帝宝座上看着眼前的皇帝玉玺,乾隆帝内心波澜起伏,一会儿这一切就不属于他了。六十年的时光如过眼烟云,他能坦然地面对这一切吗?根据《朝鲜李朝实录中国史料》这部书记载,此时的乾隆皇帝面对这一切发了一场小孩子脾气变卦了,临时决定不把玉玺授给永琰了。他说大事还是我办,还是把这个印放我这里方便,给他他也用不着,一会儿你们把那个《传位诏书》念一遍就成了。这可急坏了几位大学士,因为这样一来典礼就不圆满啦。举国上下,臣民们怎么看乾隆皇帝,你舍不得是肯定的,但是也得差不多就得了呗。刚给你刻了一个玉玺,又大,字又多叫”太上皇帝之宝“,你拿了这个玉玺,然后皇帝玉玺你还不放,影响不好。于是连哄带劝乾隆帝也自知理亏,所以没有再坚持最后答应交出玉玺。乾隆久久端详着这枚由他使用了六十年的玉玺,然后毅然俯身授向跪在脚下的皇太子永琰,永琰赶紧双手高举过头,虔诚地接过了玉玺,禅让之说起于尧舜,但只是史册传闻之词,是否真有其事不得而知,至少秦汉以来少有尝试。像乾隆帝这样主动退位者称之为前无古人,称之为开天辟地的大事情毫不过分。真是旷古未有的盛典,什么叫一言九鼎?什么叫一诺千金,什么叫君无戏言?真是旷古未有的盛典,即使退位退得不彻底,也够令人感动的了。礼成,太上皇还宫。就是授受大典之礼完毕之后,太上皇就走了永琰这时候叫嘉庆帝了,在太和殿继位接受群臣的朝贺。与历朝历代的登基大典比较起来,这个典礼就寒酸得多了。但不管怎么样,他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如果说乾隆禅让是亘古未见的壮举,那么他这个儿皇帝也是前无古人的创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