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阅读质量的不尽人意,已经到了令人痛心的地步。为了回归语文学习的本质,提高学阅读质量,国家政策、课程研发、考试测评等多层面都在呼吁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如今“阅读整本书”的势头在语文界风起云涌的进行着。但总体来看,呼声很高,实践甚少,可供一线教师借鉴的成果凤毛麟角。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我遇到了《书册阅读教学现场》,读后似有久在黑暗中穿行,突然看到了一丝光芒之欣喜。不禁长叹一声: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一、任务驱动扎实有效 在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常常会高呼学生要多读书,也会给学生提供必备的书目,但很多时候缺乏扎扎实实的指导,没有切实的点拨,没有明确的学习任务。更有甚者对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如此整本书阅读的质量可想而知。 普通一线教师日常工作繁忙有目共睹。即便再投入、再付出,面对十几本名著,仅凭一己之力,如果都设计出明确可行的学习任务,恐怕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书册阅读教学现场》精选了11本名著作为案例,有经典小说,散文集,名人传记,绘画等不同种类的书籍。对每本书都有通读指导,通读指导是贯彻整本书进行的,其包括阅读范围、阅读任务、重点能力指向。这种指导是具体的、可以操作的,甚至是可以复制的。 如《呼兰河传》的通读指导片段:
又如《三国演义》通读指导片段:
通读指导对全书不同的阅读范围提出相对应阅读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相关的语文能力。这些任务一般为:理清情节,概括内容,创作对联,写小评论,品味语言,批注等等。可以看得出这些阅读任务都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设计有挑战的、有趣味的阅读任务,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他们进行整本书的深度阅读的好方法”。①该书的阅读任务还有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紧紧围绕着文本进行,大都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任务。 对于一定范围的内容,学生阅读后需要完成不同类型的任务,这样,阅读就会有的放矢,扎实有效。“整本书阅读是弥补浅阅读、碎片化阅读、伪阅读(纯为应试的阅读)的良药”,②学生按照规定范围有目的的阅读,带着任务去阅读,就有效避免了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和伪阅读,提升了阅读的深度,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此书针对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内容设计出了不同的阅读任务。表现出了极强的“可操作性”。一线教师可以因自己和学生的情况弹性选取相关的阅读任务,以指导学生的阅读 二、课堂活动激发兴趣 在课堂上呈现整本书的阅读,是教师了解学生阅读情况的重要渠道,深入研究整本书阅读在课堂上的呈现,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生阅读的兴趣点,以便及时调整策略和方法,开展有趣有效的语文活动,从而调动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在大学生中做过一个关于语文教学效果的调查,发现相当多的学生并不喜欢语文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课型混淆、模式僵化,扼杀了学生语文学习包括读书的兴趣”③可见僵化、单一的教学模式早就让学生厌倦不已。如何富有新意的设计活动?如何有效的在课堂上展示整本书阅读的情况呢? 《书册阅读教学现场》选择的11本书中,对每本书都设计出了若干可以在课堂上呈现的语文活动,这些活动颇具开放性和趣味性。 如教学《海鸥乔纳森》的活动设计: 师:请大家打开课堂工作纸,让我们共同聚焦“罗盘式”彩绘人物图谱,请选择至少三种颜色,让这些海鸥变得多彩,并简要阐述选择颜色和分类的理由。我们请几位同学分享一下他们的创意。(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给不同的人物涂上了不同的颜色,并结合着人物在文本中的命运阐述原因,于是一段段精彩的发言在课堂上展现出来。 再如教学《苏东坡传》,学生的学习活动为:筹建苏东坡纪念馆,需要完成“选址”“主展厅设计”“花园雕塑设计”“纪念馆主题楹联撰写”等任务。完成这些任务学生需要细细品读《苏东坡传》以及苏轼大量的诗词,之后还要综合思考,设计方案,发言表述等。 在这本书中,类似的语文活动还有很多。如读《水浒传》,设计“我为林冲写赞”的写作活动;读《三国演义》,设计“我的成语讲座”的口语交际活动;读《写给大家看的中国美术史》,设计“图文互赏,探寻‘渔父’意象”的探究活动。这些活动的全部过程都在《书册阅读教学现场》的“教学现场”这一栏目精彩的呈现出来,其用文字将课堂上的交流展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鲜活的展现出来,像课堂实录一样给人以极强的现场感。从书中的记录来看,学生的兴趣非常之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被极大地调动出来了。 《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倡导学升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参与活动中阅读整本书,这不仅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益,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专家引领提升高度 这本书的主要参与者都是一线语文教师,他们依据实际的教学经验选取书目、设计活动、布置阅读任务等,使得这本书可以实实在在地为一线教学服务。这本书还有一处点睛之笔就是“专家视角”,每个课例的最后都有一位专家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关于“专家视角”本书的主编吴欣歆老师在前言中说道:“我们这样做对整本书教学有没有推动作用?一线教师能够受到启发、可以学习使用的到底是什么?具体到每本书,我们的教学是否真正体现出了书册的文学价值,是否真正挖掘出了书册的教学价值?都值得研讨”。④ 此书的专家视角不是单纯的对活动设计和课堂呈现做结论式的点评,而是从理论的高度上挖掘经典名著的教学价值,多以讨论的方式、提出问题的方式供一线老师深入思考,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阅读完一个课例,不是结束,而是深入思考和实践的重新开始,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呢! (慈眉善目的钱梦龙老师) 钱梦龙老师说:“语文课要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读书”。语文教学无论如何改革,教会学生读书总是不变的根本。《书册阅读教学现场》对于整本书的阅读实践,拓荒般的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为一线语文教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让我们行走在《书册阅读教学现场》,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阅读整本的书吧! 注:此文发表于12月28日《中华读书报》 |
|
来自: 环球g0kk7og6xo > 《关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