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关CSSCI新版公示、变动情况及后续评论的一些随想

 無情360 2017-01-18

       第二件事不是看管理学,这个学科的变动不会太大,也没有什么新鲜的刊物萌发,快进至政治学,好似查各种成绩、榜单,找自己名字一样,想看看甘肃行政学院学报是不是进入到新版了?结果很失望!而分方向的排列,更是让人感到对比下的不适感,政治学分了方向,政治学与行政学这个名下,仅有三个期刊:政治学研究、公共行政评论和行政论坛,行政学院学报单列了出去一共10个期刊,而国际政治22个期刊。后来看一些网友评论认为,政治学可以发表在众多综合性期刊,而综合性期刊一般不发国际政治的。俺专门去扒拉了一下综合性期刊,没有发现明显的对国际政治的排斥,并且给予政治学的专栏、篇数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历史、文学、法学等相比,并无明显优势。

        正是因为这个变动,让我想看看这个难产了一年的新版CSSCI在各学科间是否存在较大差异。既然要看一遍,索性记下来。各学科的老师大多比较关心谁上了谁下了,发出去供大家参考。凌晨四点半爬起来,对着手机和电脑比较新旧两版的变化情况,记录下来发到了“政管学术之家”公众号(安利一下,该公众号由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创办,前期发布了一些政管学院社会科学试验班学员的读书笔记、权威期刊追踪等文章,请各位学人批评指正)。在回应一个老师留言时,我说到发这个的初衷是希望大家关注到一些现象,种种原因导致比对出现了一些错误,但更多的老师关注到变动情况后的评论。

       1月17日7点左右,我发出去《2017-2018CSSCI拟收录公示,各学科变化情况汇总》这篇微信。到9点时阅读量大概在2200多,结果之后的传播速度远远超出预期。截至1月18日早上6点,这篇微信阅读量达到50000多,点赞的量200多,打赏11个、公众号增加关注600多个。CSSCI公众号的阅读量达到100000+,点赞429,官网点击量43600多。从昨天上午十点以后,CSSCI的官网已经打开迟缓,图片显示不全,再到后来显示配额不足。从这些数字中可以一窥学术界对CSSCI的关注度。

         对CSSCI等各类期刊评价的质疑从未停止。这些质疑应该成为CSSCI改进的关键。当一种评价已经具备如此影响力时,评价结果关联着学术资源配置,而资源配置又影响着学术产出和每个学人的发展。这就是大家关注度高的原因,但这意味着什么?一些期刊开始庆祝并推出各类软文宣传其成为并维持CSSCI的经验。这些经验能拿到台面上的是1、把好质量关,2、杜绝关系稿,3、约名家稿;4、开会找稿而不是坐家等稿等。拿不到台面上的是5、提高引用率的技巧。

        1、2、4当然没问题了,3是约名家稿也属于正常,但造成的格局是名家需要掂量到底给谁呢?青年学人却在掂量,到底谁可能要呢?这件事的背后是期刊作为学术空间的配置问题。名家约稿多成为青椒们在经管论坛上讨论较多的点,本质是对名家约稿对其学术空间压缩的不满。但更为关键的是期刊的学术使命问题。《社会学研究》创刊纪念的文章中,一大批和杂志成长起来的作者成为学界牛人!这件事说明了杂志的人才培养功能,尽管不是本质功能,却需要有此使命感。而网友抱怨的另一点是一些期刊进入CSSCI后,办刊的规范性反而下降,甚至有翻脸不认人的势利感!通过评价推动办刊规范性,比如规范的审稿系统、三审制、倡导评审意见回应甚至公开等。

       既然说到期刊的使命感,窃以为,期刊及期刊评价应思考超越标准之外事情。政治学界比较多的网友反馈的遗憾之情,集中于《甘肃行政学院学报》、《政治思想史》(已进C扩);历史学界的网友则对《文献》出局表示遗憾(其他学科的遗憾欢迎留言补充)。罗老师(昨天一时笔误说成老梁,抱歉)的学报,罗老师发起的公共治理青年论坛,在公共管理学界的口碑可见一斑(当然有些网友也对学报的洋八股倾向给予批评,在此一并列出)。懂行的学校、学院会将其视为各类评审的指标、但不懂行的只知道唯CSSCI的学校、学院则往往将之视为草芥。

       《政治思想史》和《文献》的境况有些不同,但也有相似之处,期刊除了评价影响因子外,还应考虑这个评价结果对学科发展的影响。对此提出异议的网友,普遍认为这两个杂志是当前学科发展中不应缺失的。这些判断可能有些主观但很切中时弊。综合性期刊办刊时,难免会因为引用率的问题,追一下热点会提高引用,能约到哪方面的名家,就多安排些版面……这么搞下去的结果是小众、小方向的研究越来越难以找到发表之地,相信其他学科都可能存在这种现象。而共性的是越坚守小共同体办刊风格的期刊,越发不能融入标准化的办刊操作中,自然入不了学术评价的名录。

        当然,最为关键的是CSSCI的使用者,如果这个环节不唯C论,事情或许好办些。归结于一点,学术评价应该增加学术共同体的参与,比如外行的建议一下:可否把引用算出来的影响因子,和学术共同体的推选、评价结合起来。尽管这可能留下操作的空间,但更大范围的公开和参与是可以杜绝此类现象,而此时影响因子又成了杜绝操作的门槛。因此,影响因子是门槛,是无法达成一致时的决定因素,却不应成为唯一决定因素。

        最后把网友的声音汇总一下:1、CSSCI已然成风,这时候更应理性,无论是评价方,还是使用评价结果者;2、CSSCI 的公示可否公开评价方法、指标体系、期刊分值等详细数据,而不只是个名录;3、公示及之前的评价过程是否需要公开?包括邀请了哪些专家进行了咨询、研讨评价方案?4、公示期间对各方的舆论焦点期刊、焦点问题能否给予回应?5、如果缺乏足够的透明和评价环节的学术共同体实质性参与,CSSCI的使用者请给予学术共同体的参与空间和话语权,而不是唯CSSCI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