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之美』中正之官

 恒之中医养生 2017-01-19
中医之美(15)
有人常常羡慕一些人吃很多东西都不长肉。但多数情况下,这并不表明身体很健康,有时反而是一种病态,用中医术语说即“消谷善饥”。
二千多年前的《内经》一书中就有该词,称:“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
胃有“熟腐”的功能,上期我们提到,胃就象一个炉子,吃进去的东西由胃来“煮熟”,再转变为能量,供人体功能活动所需。
如果胃中的“火力”不旺,食物熟(消化)得就慢,停留于胃的时间就长,所以这类人往往食欲低下,进食量很少;如果胃中的“火力”太旺,食物熟(消化)得快,停留于胃的时间短,产生的能量又被胃以及其他脏器过度的功能活动大量消耗(即变为火,不断地燃烧),这类人往往食欲极旺盛,一顿接不上一顿,吃得虽然很多,但形体消瘦。
反过来,只要是食欲特别旺盛者,即属于“胃有热(火)”。所以说“消谷善饥”是一种病态,往往是“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中的一个症状。
如果食欲旺盛,吃得很多,但形体消瘦,同时又有疲劳感者,千万不要自我庆幸“多吃也不胖”,应该到医院进行检查。
今天我们要谈的主题是“胆”。
“胆”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除了人有胆囊外,猪、鸡、鱼等动物也都有胆。胆就象一个囊状物,内藏黄绿色的胆汁,其味特别苦。成语中有“卧薪尝胆”,是说越王勾践每日口尝苦胆,时刻提醒自己不忘雪耻。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胆囊是一个协助消化的器官,胆囊中贮藏由肝脏不断产生分泌的胆汁,当人体摄入脂肪类食物时,胆囊分泌胆汁到十二指肠,以帮助消化。
有些人长期不吃早餐,特别是早餐只吃不含脂肪的食物,导致胆囊长期不能很好的排泄胆汁,变得越来越浓缩,久而久之,胆囊就会发炎,形成结石,所以胆囊炎、胆石症是临床十分常见的疾病,长期不好好吃早餐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中医也认为“胆与肝相连,附于肝之短叶内,内藏之胆汁为肝之余气所化”。但在胆的功能认识上中医却要复杂得多,认为胆不仅有协助脾胃消化食物的作用,还与人的情感关系密切。
胆虽然是一个从属于五脏的腑,但所藏的胆汁,中医认为是一种“清净之液”、“精汁”,所以又称胆为“中精之府”,而且胆不直接盛纳、传导饮食物,有别于一般的腑而似脏;然而胆汁又要不断地排泄更新,似腑而不似脏。
所以,胆是一个很奇特的脏器,故又称“奇恒之腑”。
二十多年前
曾经遇见这样一个病例:
一位青年厨师,出国劳务,合同期为一年,没想到出国不到一个月突然右上腹疼痛不止,经当地医生诊断为“胆囊炎”,但用了多种抗菌消炎药治疗效果不佳,不能坚持工作,最后只得终止合同回国。
回南京后来门诊求治,当时除了右胁胀痛外,还伴有腹胀,口苦,恶心,食欲不振,大便不畅等症状。结合病史与症状特点,给予疏肝利胆方药七剂,症状很快缓解。
大家可能已经发现,这个病例有许多与脾胃相关的症状,如食欲不振、大便不畅等,为什么不从脾胃论治,而治疗肝胆呢?
因为中医认为两胁是肝胆所“管辖”的部位,所以胁痛为病在肝胆。肝气疏泄正常,胆汁才能顺利排泄,以助脾胃消化。如果肝的疏泄失常,胆汁郁而上泛,就会出现口苦、恶心等症状,严重时胆汁外溢,还会出现黄疸(巩膜皮肤黄染如橘色)。
这个患者得的是一种常见病,西医诊断也没有错,为什么在国外治疗无效?我认为与患者的情绪因素有重要关系。由于背井离乡,初到国外,语言不通,心理压力大,饮食改变等诸多因素,导致肝胆失于疏泄,患病后心情更加紧张,加重了肝胆郁结的情况,所以久治不愈。回国后精神放松,加之用药得当,故病症很快好转。
从这个病例大家可以明白“肝胆同主疏泄”,两者共同协助脾胃运化水谷。
在中医眼里,胆与人的精神情感密切相关,这在我们日常语言中已经有大量的体现,如形容“勇”,有胆大妄为、胆大包天;形容“怯”,有胆怯、胆小鬼、胆小如鼠、胆裂魂飞等。此外,胆与心同用的成语也不少,如胆大心细、胆战心惊、赤胆忠心等。
前面已经学过“心主神明”,心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但在有些情况下,胆也参与其中,且主要体现于“勇怯”的情感,俗称“胆量”。所以古人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有些被西医诊断为冠心病、心律失常、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症的患者,在心悸、胸闷的同时,常会伴有心烦意乱,坐卧不安,触事易惊,或有莫名的恐惧感,或夜多恶梦,或彻夜不眠,或恍恍惚惚,甚则出现幻视、幻觉、幻听等。
中医将这种情况归结为胆病,称“胆虚”,或“胆寒”等。远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专门治疗这种疾病的方剂,称“温胆汤”,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黄煌教授戏称为“壮胆汤”。
该方一直沿用至今,疗效确切,临床用此方加减治愈的这种类型(特别是西药疗效不佳者)的心律失常、失眠症、神经官能症等,不胜枚举。
但这类疾病中的多数症状,如心悸、胸闷、失眠、恍惚、心烦等,实际上是心的症状,所以从另一个角度讲,这是心、胆同病,所谓“心胆气虚”。同时也说明胆有病常常波及到心,引起心主血脉、心藏神的功能异常。其实在西医病名中,也有一种由胆囊疾病引发的心脏病,即“胆心综合征”。
胆心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电图改变,有的患者伴有右上腹部的疼痛。按照心脏病用心血管类药物治疗往往效果不佳,有时病情反复发作并加重,而通过治疗胆道疾患,包括控制胆道的炎症,去除胆道结石和诱发炎症的因素等,心前区不适、心绞痛、心律失常等症状随之消失。
可见,古代医家提出的胆与心的关系并不是凭空捏造,而是通过大量的临床实例反复观察体会出来的。至此,不得不令我再次感叹古代医家的智慧,也更加激发我继承、研究这些宝贵遗产的决心与信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