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美』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一)
欣德体会:
学中医尤如在学一种哲学,古人把原则告诉我们后,余下的要靠我们自己去体会、去分析、去发挥。
人体的许多现象,常常被古人所说的一些原则所言中,好象没有中医理论所解释不了的,她的理论就象一张巨大的网,包容了一切。
下面让我们看看古人关于气、血、津液关系的理论,再来体会一下中医理论的这种特点。
在上三期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理论中又一个重要学说,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不可或缺。
通俗地说,中医看病,第一层次是看阴阳五行,这是总纲;第二层次就是看气、血、津液,不但要懂得气、血、津液各自的特点,还要了解三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
气与血、气与津液的关系实际上也体现为一种阴阳关系。
气血津液调和,即阴阳平和,身体就处于健康状态;
气血津液不调和,即阴阳失去平衡,身体就处于疾病状态。
所以说,以气血津液的情况来判断身体状况,比阴阳学说要具体而实用得多。
气与血的关系
古人云:“气主煦之,血主濡之。”用“煦”、“濡”简单两个字就勾勒出了气、血的不同特点。气无形,有温煦、推动作用,性质属阳,故气又称“阳气”。人体衡恒定的体温、心脏的跳动、四肢的运动、血的生成等都与气有关。
气能生血,因为血的生成是靠相关脏腑的功能活动,即“脏气”,如脾气、肺气、心气、肾气等。脏气旺盛则化生血液的作用自强,脏气虚弱可导致血虚。
如食欲旺盛,心、肺、脾、肾等功能良好的人,大多面色红润,反之面色苍白。
气又能推动血的运行,血属有形之阴而性本静止,有赖气的推动而运行流动,当气虚或气滞,气的运行不畅,常引起血滞甚至血瘀,所以说:“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
一次乘坐出租车,与出租车司机闲聊时他告诉我这么一件事:他的夫人有三个朋友,四个人两种性格,他夫人与另一人性格内向、抑郁,另两人开朗、活泼,结果两位内向的人都得了恶性肿瘤,而另两位身体健康。他由此得出结论:人还是要开朗一些好。
我告诉他,这用中医理论很好解释,因性格抑郁的人,气的运行就不畅,天长日久必然导致血行不畅,血脉瘀阻,结而成块,即为肿瘤。
这一事例也启发我们,肿瘤是可以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