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之美』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一)

 恒之中医养生 2017-01-19

『中医之美』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一)

2016-04-24 10:50阅读:
中医之美第七期(1)
欣德体会:
学中医尤如在学一种哲学,古人把原则告诉我们后,余下的要靠我们自己去体会、去分析、去发挥。
人体的许多现象,常常被古人所说的一些原则所言中,好象没有中医理论所解释不了的,她的理论就象一张巨大的网,包容了一切。
下面让我们看看古人关于气、血、津液关系的理论,再来体会一下中医理论的这种特点。
在上三期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理论中又一个重要学说,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不可或缺。
通俗地说,中医看病,第一层次是看阴阳五行,这是总纲;第二层次就是看气、血、津液,不但要懂得气、血、津液各自的特点,还要了解三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
气与血、气与津液的关系实际上也体现为一种阴阳关系。
气血津液调和,即阴阳平和,身体就处于健康状态;
气血津液不调和,即阴阳失去平衡,身体就处于疾病状态。
所以说,以气血津液的情况来判断身体状况,比阴阳学说要具体而实用得多。
气与血的关系
古人云:“气主煦之,血主濡之。”用“煦”、“濡”简单两个字就勾勒出了气、血的不同特点。气无形,有温煦、推动作用,性质属阳,故气又称“阳气”。人体衡恒定的体温、心脏的跳动、四肢的运动、血的生成等都与气有关。
气能生血,因为血的生成是靠相关脏腑的功能活动,即“脏气”,如脾气、肺气、心气、肾气等。脏气旺盛则化生血液的作用自强,脏气虚弱可导致血虚。
如食欲旺盛,心、肺、脾、肾等功能良好的人,大多面色红润,反之面色苍白。
气又能推动血的运行,血属有形之阴而性本静止,有赖气的推动而运行流动,当气虚或气滞,气的运行不畅,常引起血滞甚至血瘀,所以说:“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
一次乘坐出租车,与出租车司机闲聊时他告诉我这么一件事:他的夫人有三个朋友,四个人两种性格,他夫人与另一人性格内向、抑郁,另两人开朗、活泼,结果两位内向的人都得了恶性肿瘤,而另两位身体健康。他由此得出结论:人还是要开朗一些好。
我告诉他,这用中医理论很好解释,因性格抑郁的人,气的运行就不畅,天长日久必然导致血行不畅,血脉瘀阻,结而成块,即为肿瘤。
这一事例也启发我们,肿瘤是可以预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防的,预防的根本方法就是如何使“气”不要郁结。而引起“气郁”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不良的情绪、不良的饮食习惯、感受寒湿、过度劳累、过度安逸等均可引起。这些在以后的病因学说中会详细解释。这是“气行则血行,气止则是血止”的例子。
气对血的影响
“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即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之意,这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
如运动后或激动时,人体阳气升发(气温),则血行滑利,表现为面色红润或潮红,心跳加快,脉搏滑利;长久不运动或受寒时,阳气被遏不能鼓舞(气寒),则血行艰涩,表现为面唇青紫,手足不温,甲色淡紫,心跳减慢,脉搏涩而不流利。
另外,气对血有约束、与统摄作用,血要靠气的约束而才能正常循行于脉管之中。当气虚不能统摄血液,可以导致各种出血症,如胃出血、子宫出血、皮下出血、鼻衄、尿血、便血等等。
因此,在治疗上,补气可以促进血的生成,行气有助于活血化瘀,益气可以摄血止血。这些都是通过治气来调血的常用方法。
血对气的影响
古人称为:“血为气之母”,即血能载气,因为气属无形之阳而性本活动,须有所依附才不致于涣散。
血虚可致气虚,血脱可致气脱,血瘀则常并见气滞。
如突然大出血的人,会出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冰凉,血压下降等症状,这些症状从中医角度来看属“气脱”之证,这是气随血脱的典型例子。
古时候虽然没有输血急救的方法,遇到这种情况,也并不是放弃抢救,坐以待毙,而是采用大补元气的方法来救脱,即用大剂量(30克)一味人参煎汤灌服,此方名“破证夺命丹”,又名“独参汤”。
古人的经验是:“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可以急补。”这个方法确实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明白了血与气的这种关系,大家如果再看到中医治疗用药时,于补血方中加入补气药(甚至补气药远远多于养血药,如名方“当归补血汤”,就是用大剂量的补气药黄芪,再加少量的当归组成的方剂),活血化瘀方中加入行气药,大家也就不足为怪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