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建芝对心衰辨治的几点认识

 汝州中医王国营 2017-01-02

已故河南省著名中医内科专家孙建芝教授,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学验俱丰,活人无数。尤其在心血管病的诊治方面尤多独到见解,然生前诊务、教学繁忙,著述甚少,本人曾长期跟随先生应诊,兹将其在心衰诊治方面经验整理如下。

一、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孙建芝教授通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心衰的辨证应立足于气虚,总括于阴阳,参之以血瘀、水湿的有无及程度。其总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以气虚阳虚为本,血瘀水阻为标,治疗应从虚、瘀、饮三者着眼,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阳虚的程度不同可有心阳不振、脾阳不运、肾阳虚衰的不同,分清孰重孰轻,治以温阳益气、活瘀利水,常收良效。以下分而述之:

1.1 阳气亏虚为心衰病机之本

祖国医学极其重视阳气对人体的作用。《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血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保障,“血和则经脉流利”。而全身血液必须赖心中阳气的鼓动,温熙化赤,才能流到脉中,环周不休。故《素问·痿论》曰:“心主身之血脉”。

心衰早期出现动则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这与心气亏虚有关。因为心气为血液运行之动力,《诸病源候论》曰:“心主血脉,而气血通荣脏腑,遍循经络,……心统领诸脏,其劳伤不足,则令惊悸,恍惚,是心气虚也。”心气虚累及于肺,肺虚宣肃失常则出现喘证。气虚进一步发展则出现阳虚。由于血液的正常运行赖心之阳气的推动,今气虚推动不利,寒凝血脉滞涩,均可出现血瘀征象,临床上可见舌质紫暗,颈静脉怒张,腹中痞块,口唇紫绀等证。由于水不自行,赖气以运,而水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心衰日久,累及肺、脾、肾之阳气,阳虚内寒,气化失司则内生水湿。水湿泛溢于肌肤则为水肿;水饮凌心射肺而见心悸、气短、喘促加剧。气虚阳损及阴,则出现气阴两虚。阳虚之极,则出现“阳脱之症”。

1.2 血瘀水阻为标

在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瘀血和水湿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瘀血的具体表现有口唇紫绀,脉络曲张,咯血,胸痛,舌质暗或瘀斑瘀点,胁下积块等。水湿的具体表现有下肢浮肿,腹水,胸水,苔白多津等。究其瘀血的形成,一由心阳本虚,鼓动血脉无力,血行迟缓,瘀于脉内;二由它邪阻闭心脉,如痰浊痹阻而使血运不畅。水湿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阳气虚衰,脾失运化,肾失气化,肺失通调而致津液内停所致。另外血瘀脉道,阻遏津液的运行,亦可形成水湿。

1.3 水瘀互结、复耗心阳是心衰顽固难治的重要因素

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心阳气虚,必致脉道瘀阻;津液是血液的组成部分,津液不断地出入脉道而与血液交换;当血脉瘀阻时,津血交换不利,则潴留为水,发为肿胀。气虚、血瘀、水阻三者的病理关系,可由前贤之言探之:如《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指出:“血不利则为水”,唐容川在《血证论》中亦言:“水化于气,亦能病气”、“水与血相为倚伏”、“水病可累血,血病则累气”、“治血即以治水”等等。由于气、血、水之间的密切关系,血瘀、水阻一旦形成,又可阻遏阳气,日久阳气被耗,阳虚加重。然阳愈衰则血愈瘀,水愈停,进而形成一种心衰特有的恶性病理循环。因此瘀血、水湿是心衰重要的病理产物,又是继发的致病因素,水瘀互结、心阳复耗成为心衰顽固难治的重要因素。

二、辨治心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气虚阳虚兼血瘀水阻是心衰共同的病理变化,但三者在病情进展中相互影响,表现程度不同。据此,孙教授认为在治疗需要着重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4.1 温阳与活血、利水的关系

4.1.1 温阳与活血:在心衰的病程中,由于心阳虚鼓动无力,血脉失养,均有不同程度的血瘀变化。血瘀既成,阳气郁遏,又可加重阳虚,故温阳与活瘀在治疗上有协同作用。所以治疗心衰在温阳的同时应配合使用活血化瘀药物以改善血运,活瘀通阳。

4.1.2 温阳与行水:阳虚与水湿互相影响。阳虚不能温运致使水湿停聚,水湿潴留又进一步阻遏阳气的运行,所以温阳利水在心衰治疗中多同时并用。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又不同侧重。如阳虚水泛不重者,以补气通阳为主,稍佐以行水;阳虚与水肿俱甚的,则应温阳与利水并重;在水势急迫,上凌心肺而见气逆喘促不能平卧者,则应先行利水之法以救急,待水势稍缓后再温补利水并施。

4.2 量度用药

4.2.1 据阳虚的程度用药:心阳亏虚型程度较轻,可按照“通阳即是助阳”和《内经》“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的原则,选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四君子汤以通阳益气;心脾阳虚型,阳虚较重,里寒较甚,故加用性大温的附子以温中散寒,扶助脾阳,并用红参代替党参以增强补气之力;而对于阳气衰微,阴寒独盛的心脾肾阳俱虚,则要重用四逆汤以回阳救逆。

4.2.2 据血瘀的轻重用药:心阳亏虚型血循异常只表现为心脉瘀阻,血行不畅,治疗上选用丹参、当归、赤芍等和血之品活瘀通络,调畅血脉;心脾阳虚型其血瘀日久,结聚不散而形成了胁下痞块,治疗时就须丹参、红花、鳖甲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品同用,以求积块消散,血络得通;心脾肾阳俱虚型其积块大且坚硬,非一般药物所能取效,故选用三棱、莪术、鳖甲等攻坚破积、软坚散结之药,希翼能奏效建功。

4.2.3 据水湿的缓急用药:心阳亏虚型其水湿潴留系由血不利化而为水,其势较缓,选用葶苈子、赤芍以和血行水;心脾阳虚型其水肿主要由于脾不健运,水湿泛滥,其势较急,则选用茯苓、泽泻、猪苓等药健脾利水,并加车前子以消除过剩之水液;心脾肾阳俱虚型见全身皆肿,喘促倚息不得卧,乃水势更急,泛溢诸身,上凌心肺所致,故在上述药物中加用椒目以收刹水势,平喘消肿。

4.3 阴阳分治,立足温阳:心衰证型有阴阳之别,应阴阳分治。临床上如果见到心气阴虚型患者,应施以益气养阴之法。但阴阳分治之中,又以温补阳气为主。心属火,为阳中之阳,人体生命活动有赖于心阳的温煦。心衰就是因为心之阳气虚,血脉运行不畅,以致脏腑经脉失养,功能失调。所以《素问·脏气法时论》说:“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日中阳气盛,心脏活动增强,故患者一般情况尚好。而夜半,阴气盛,阳气衰,心衰更为加重,故心衰治疗重在温补阳气。

4.4引起心衰的原发病不同,治疗应有所侧重,如风心病心衰,每兼有风寒湿邪伏留,反复发作,治疗在原用药基础上加用威灵仙、桑寄生、豨莶草、防己、鸡血藤以祛风除湿,并嘱患者注意防寒避湿,预防感冒,防止风寒湿邪再次侵入为害;冠心病心衰,多见气虚挟痰挟瘀,闭阻心脉,可用人参、白术、黄芪、加冠心Ⅱ方合温胆汤,益气活血、祛痰通脉,若属气阴两虚,则用生脉散加温胆汤合用活血化瘀药物;肺心病心衰合并感染表现为喘促,咳嗽不能平卧者,又当泻肺利水,清热化痰,常选用麻杏石甘汤,葶苈大枣泻肺汤以治其标;高心病心衰,又当加用具有降低血压作用的药物,如夏枯草、野菊花、龙胆草、炒栀子、黄芩、丹皮、葛根、菖蒲、当归、川芎、钩藤、决明子、杜仲等。

总之,在辨治心衰时应参照西医诊断类型、原发疾病的不同,分别予以针对性的辨证施治,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则能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但应掌握心衰“气虚阳虚为本,血瘀水停为标”病机总纲,以“温阳、活瘀、利水”为治疗要点。在遣方用药上要根据病变程度,细心斟酌,轻症用平药,重症用峻剂。务求药症相对,则既可愈病,又无耗伤正气之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