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岁许身家国追随革命真理 终生忘情学术成就文博大家
2017年1月18日17点25分,著名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古钱币学家、书法家,诗人张颔先生因病于太原去世,享年98岁。张颔先生,原名连捷,字径盫,号乍庐,晚岁自号二触老人、二堆老人、不扫堂主。张颔先生治学一生、勤研不倦、清疏旷达、举世敬仰。这里,我们以文字简短回顾他的一生,特此纪念。
一、动荡中成长,奠定一生志趣 张颔先生1920年生于山西介休县城西北坊庙底街,其父张铭绅先生原在天津一家当铺做事,英年早逝。其母梁氏坚贞守志,哺育孤儿,含辛茹苦,终忧劳成疾,三十一岁而亡。先生未生失怙,九岁失恃,受尽苦难。
1928年,入县城西北坊初级小学读书。1932年升入县城高级小学,1935年春毕业。同年,加入“行余学社”,学习书法、篆刻。1936年春,由外祖父举荐,赴湖北樊城“协玉号”学生意,做过小伙计。闲暇之余,先生仍不废读书,又或以刻画自娱。抗战爆发,武汉沦陷,先生久蓄的爱国热情随之迸发,遂以“抟泥”为笔名在《鄂北日报》上发表短文、新诗针砭时弊、呼吁抗日。店铺生意停歇,先生应堂兄张中钥之邀,于1939年冬回到乡宁,进入二战区“民革政治实施研究院”学习。协助院长杜任之整理文籍,从此走上革命道路。1941年至1942年,先后在民族革命政治实施研究院任干事,在孝义战地动员工作委员会任秘书。1945年光复后回到太原,任同志会太原分会宣训特派员,并担任《青年导报》总编、《工作与学习》杂志主编,作诗文,写小说,反内战,争民主,声援爱国学生运动,组织纪念屈原、杜甫、普希金的进步文化活动,发表《屈原诗传》,出版用新诗改写的普希金小说《西利维奥》与短篇小说集《姑射之山》。不久,内战爆发,先生辞去报刊职务,由杜任之介绍到省参议会当秘书,后应杜任之之邀,赴北平任文法学院主任秘书。新中国成立后,任华北大学十区队102队队长。1948年,先生于北平参加中国共产党,并以交叉党员的身份加入民盟。北平和平解放后,先生调入华北大学,参加招生工作。1950年调回太原,任山西省委统战部联络科干事,负责建立省一级的民主党派机构。

先生从小就有背诵的习惯,遇到喜欢的书和诗文,就下功夫背诵,他认为,记忆信息是理解的前提,进而将材料联系起来,提出新的看法。也正是由于这样的习惯,才不断的推进他对语言文字的浓厚兴趣。正是韩石山先生所总结的:“缝在学习,进之以勇”。
二、逆境中求索,领航山西文博事业
1958年,中国科学院山西分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先生任该所所长。后科学分院撤销,考古所与山西省文管会、山西省博物馆合并为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先生任副主任委员。“文革”始,先生遭迫害,身心受到极大地摧残。1973年,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来并,提调先生出“牛棚”,专门对“侯马盟书”进行综合整理,先生才得以恢复党籍及职务。1980年,成立山西省文物局,并恢复考古研究所,先生任副局长兼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先生为中国考古学会发起人之一,考古学会成立后任理事,先生并任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中国钱币学会理事兼学术委员、山西省考古学会理事长、山西省历史学会副理事长、山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及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等。

张颔先生自幼家境贫寒,然其酷爱文史,博闻强记。“文化大革命”,先生骤罹横祸,以“黑帮”“反动学术权威”等罪名,挂牌批斗,受尽凌辱,被关进牛棚长达7年之久,期间仍清平治学,逆境求生,笃志斯学,终因整理、释读《侯马盟书》《古币文编》等著述享誉学林,闻名学界。先生精通古文字,精研古史,研究领域涉猎古文字学、考古学、晋国史、钱币及镜铭等诸多方面。先生长期从事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曾先后主持多项遗址的发掘,获重大考古发现,为中国考古与古人类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钻研中沉醉,成就辉煌巨著
张颔先生历十余年艰苦钻研所成的巨著《侯马盟书》于1976年发表,其后不断再版。这部巨著重达3.5公斤,其内容和体例前所未知。先生从山西侯马东周晋国遗址中发掘的五千多件纷乱的石片、玉片盟书中辨认了残片上的所有文字,并开创性地梳理出六大类别,加以条理区别,一一考释。每考证一处,均旁征博引,四面贯通。该书是融汇考古学、古文字学与历史学研究而集大成的一部学术巨著,为晋国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佐证,揭开了我国春秋史研究新的一页,被国内外史学界公认为新中国考古史上的一项重大贡献,一经发表即在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曾受到郭沫若同志和日本学者、中国古文字学家松丸道雄的高度评价。

1985年后,先生几下安徽、河南、山东、湖北、陕西等地,收集大批货币文字实物拓片,逐字摹写、排比、注释、汇集、辅以图表、索引,出版了著名的《古币文编》。该书对文字的考释,本着“慎言其余”的精神,对不识之字编入附录,突破了古文字整理的旧格局,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反响,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力透纸背。
为研究古籍中的天文学问题,张颔先生多年都晚睡早起观察星象“读天章”。他曾自拟联语“身在囹圄,放眼宇宙”和“勒字于金,著文于石;星辰在掌,易象在胸”。先生自制了许多研究仪器和模型,如“旋栻”“授时塔”等。并运用天文学知识很好地解决了考古学中的相关问题。如《侯马盟书历朔考》《匏形壶与“匏瓜”星》等。

四、旷达中潜修,塑造高山风范
先生为人朴实平易,为学严谨精审,道德文章为学界所景仰。
近期颐之年,腿脚亦稍欠灵便,但思路依然十分清晰。每与后学所谈,于史于文,常记忆犹新。但对当今学风中之虚拟声色,强舞笔墨,言语厉词,以示告戒。1995年,中华书局出版《张颔学术文集》。先生事迹传略被英国剑桥世界人物传记中心收入《杰出名人录》、《世界传记辞典》。
张颔先生年高自放,寡交游而弄学术。治学之余寄情诗文书法,才思斐然,别具佳致。先生以古文字入书法,自有一种遒劲之风,雄迈之美。先后有《作庐韵语》《着墨周秦》《作庐风华》刊行。先生尤善篆文,其书藏头护尾,翕张自如,遒劲峭拔,铁画银钩,直追秦汉,这与先生谙熟先秦篆籀字理、了然金石文字演化不无干系。2004年秋,国内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金石书法篆刻学术性团体西泠印社邀先生为“社员”,这是这家成立百年来邀请加入的第一位山西会员。

2005年冬,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组来晋为张颔先生拍摄专题片,先生成为山西文化界走进《大家》的第一人。也正是这个享誉全国的栏目,使先生其人及其贡献成就为全国观众所熟知,后该采访内容收入《大家》杂志。 2009年11月30日,由山西省文物局主办的“着墨周秦”——张颔先生九十生辰文字展暨生日庆典在博物院艺术中心开幕。来自全省乃至全国文物界、考古界、书画界同仁和先生家乡代表参加庆典并观看展览,共同庆祝张颔先生九十岁寿诞。

2010年4月,由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理事、原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韩石山先生历时四年撰著的《张颔传》由三晋出版社出版。在这部30余万字的传记中,不仅可以领略先生的才情风骨,更能对中国社会有生动深刻的了解,可以作为一部社会学著作来看。2012年先生被授予“文博大家”的荣誉称号。

先生以人品、学术力行于世,乃诸生师表,后学楷模,我之后辈,高山仰之。今天,我们在此缅怀先生,先生学问,恢奇逾常,卓尔超拔,裨益文明,襄助后人;先生作人,束修至行,高风亮节,纵使牛棚六载,依然方寸海纳,宽厚于义。笔端坑中古文字,处事谦挹虚谷胸。希望后辈学人在张颔先生的影响下,再接再厉,不断进取,勇攀高峰,全面发展,为山西乃至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