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的祭祀

 昵称3455228 2017-01-19
  中国自古十分重视礼仪,其中就包括对祭祀的重视,祭祀不令是十分重要的仪式活动,更是灵魂的事,人们期望通过这种仪式,使自己离神对更近,从而确认自己的尊严和价值。

   祭祖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祭祀活动,但却不是唯一的。
   从远古时代起,人们就以牺牲祭奠,所以《说文》说“祭”就是以手持肉。其实古代祭祀分得很详细,没有牺牲的祭奠活动叫做“荐”,杀牲祭奠的才叫“祭”。而在神位有屋且栽树的庙宇祭奠则叫“祀”。《尔雅》里又说,祭特指天祭,祀特指地祭,其实祭祀互义,不必矛盾。在甲骨文中,把“祭” 字写成“丁”状,为生殖符号男根的倒悬,象征创造生命的本源生生不息,已有父系氏族时代的浓重意味。祭祀是人们表达对自然神和祖先神崇拜,祈求愿望的特定仪式,但这仪式所蕴涵的人类信仰与精神的价值却不是那么简单。

   从灵魂崇拜到郊野狂欢
   当人类意识到人有灵魂,并认为万物也有灵魂,人的灵魂可以依附在自然万物之上的时候,原始的祭祀活动就开始了。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在尸体上撒红色的当做血液象征矿石粉粒,认为可以使死者复活。新疆岩画中突出女性生殖器的红色,可理解为对女性经血的崇拜。现在的婚丧喜庆中崇尚红色,也是远古祭祀习俗的遗留。在大地湾一期文化中的氏族公共墓地里,儿童死者的陶棺盖上穿有小孔,以为灵魂可以由那儿出入,后来他们有了 “两次葬”的习俗,远在外地的人死后,待第一次安葬的骨肉腐烂,再迁回氏族的公共墓地,以便人死归乡,和生前的亲族成员继续生活在一起。
   既然万物有灵,人类的任何行动都会被这些神灵洞察和操纵,那么通过某种方式影响神灵,让神灵的行为符合人的愿望就是很重要的事了。于是,人类通过巫术与仪式,或用尊敬、讨好、屈服等手段祈求鬼神保护自己,或以诅咒、歧视、驱赶的办法辟邪保身。第一种崇拜的态度形成了祭祀。而祭祀最高尚的意义就在于为人类明天的美好祈福,在祭奠的哀思中重新思考,在狂欢的舞蹈里焕发新生的力量。
   原始祭祀时的舞蹈大多是人装扮成野兽,狂扭身躯,大声喊叫。继而演变为公众傩舞,戴面具,扮傩翁傩母作戏剧性表演,为取得的胜利组织集体的狂欢。继而发展为今天的民族戏剧舞蹈民间社火。在这祭祀神圣的背后,是灵与肉双重的盛宴,是诗与歌、乐与舞、画与符数千年来与宗教祭祀的并行创造。

   从植物崇拜到社稷祭祀
   《山海经》里有“不死之树”的传说,人吃了树上的果子可以长寿,还有的传说中提到寿木之林,一树千寻,人生活在这样的树下不死不病,还有的传说中讲到天地间有肇山建木,神仙以之为天梯,上下于天地之间。在远古人类的意境里,扶桑上通于天,下通三泉。这种对神树的崇拜和欧洲的圣诞树十分相似。
   中国人将自己的“圣诞树”叫“生命树”。在甘肃省静宁县的张洼村,每年过春节,家家院子当中都要树起松树枝或杨树枝,挂上彩带、灯笼、枣儿、苹果一类,树下设香案祭祀天官。在关中地区祭祀、安葬逝者都要献上一种面塑的“树供”。在坟园庙宇栽松植柏都是古代祭礼的流传,人死之后在坟前种树是只有士以上才可享受的葬礼。农耕社会生命之树是既是土地谷物繁殖又是人类男女生殖的象征,同时也是国家社稷长存的标志。
   在周时代,人们对五谷之长“稷” 更给予了隆重尊崇的地位。相传周的始祖后稷就是稷神的原型,亦被周人尊为田祖,叶宪舒先生认为后稷就是能死而复生的植物神。因为后稷对农业的贡献,周人吹着芦笛敲着土鼓祭祀后稷,祈求丰收,免除灾害。
   以谷物和牺牲祭祀的创始人是后稷。由于上天恩赐,降下许多粮食嘉种,大地丰收了,于是后稷创始祭祀,把米粮蒸熟,把香蒿涂上脂肪作祭品,把牡羊用烈火焚烧,以使气味上腾,供神享用,以祈祷来年再丰收。后稷首创的祭祀仪式一直传到今天。
   “社”即土神,是人们祭祀共工之子后土有平九州之功;“稷”即谷神,祭祀后稷有饱万民之劳。社与稷相合就是社稷的来源。
   中国人习惯于不断地追加祭祀对象。当地方政府淡化社稷祭祀的时候,民间里社日的各种祭祀日益发展,须发皓然的土地神进了千村万户就自由了,连萧何、韩愈、岳飞都担任了土地爷的角色。在三国时代,有分出了一个守护城市的城隍庙,以后渐次扩大普及,成为手工业、商业神。城隍主阴,掌冥籍,纠善察恶,嫉恶如仇,审鬼招魂。于是地面与地下,都有神来管了,实际管理社会的人就可轻松许多。

   由日月信仰到帝王封禅
   和世界其他民族一样,华夏早期亦以太阳神为最高的精神崇拜,围绕太阳和月亮崇拜形成了龙凤图腾象征系统。伏羲、黄帝、炎帝、东皇太一(东君)这些华夏人文初祖或是传说中的太阳神或以太阳为图腾的早期国家首领,而女娲、西王母则为月亮神。天祭就是这一文化的发展。
   在黄帝时代,专门的巫师在祭祀活动中取得了特殊的地位。黄帝在打败炎帝、,蚩尤之后,对当时的部落祭祀进行了整合,把来自于天上的各种自然变化都归于天,从而有了天帝。他统一部落联盟的信仰体系,树立“神不欲其类,民不祀非族”的原则,规定巫师职能,整理创新祭祀乐舞,强化父系祭祖制度,扩大祭祀规模,凝聚部落联盟力量,中国国家宗教的某些特征已显雏形。黄帝之后,原始部族宗教祭祀逐渐规范化和制度化。
   黄帝对天帝已有大规模的祭祀,他封禅于天,郊祀上帝。中国历代改朝换代时,要保天下太平,帝王就一定要到泰山封禅。黄帝是第一个到泰山封禅的人,登泰山筑坛祭天叫“封”,在山南梁父山上辟基祭地曰“禅”。公元前 219年,秦始皇首开封建禅礼,儒生建议按古礼朴实一点,免伤山之土石草木,始皇不听,且不让儒生参加大礼。始皇下山遇暴雨,儒生讥讽他未得到天命。汉武帝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时,先祭黄帝,再封禅泰山,放飞四方晋献的奇兽丽禽,大赦天下,并确定五年一封。宋之后,这一牵动全国的祭礼基本没有再举行。
   除泰山封禅这样的国家大典外,封建社会的祭天,还有南郊大礼以及季节性的常祀。郊祭由帝王主祭,在冬至日举行,一般三年一次。主要祭祀昊天大帝,古人以为要靠先祖中介沟通天人的心意,故而始祖陪祭,其他众天神也一同受祭。如夏代配祭黄帝、周人配祭后稷。汉武帝郊祭泰一神时,将五帝和其他众神列于其下。刘秀取代王莽以后,每逢改朝换代,新的统治者都要举行大规模的祭天大礼。这种“天人合一”的仪式首先是把皇帝与天合到了一起。
   天祭的形制复杂,仪式繁复,祭品讲究。周人以牛羊猪狗为祭品,牵引着精心喂养披竟旌挂袍的好牛,歌舞随行,夸耀牛的肥美,到祭坛前君主迎接。牛必无暇,连角上都不能叫老鼠啃过。后来天地两祭逐渐合一,众神仙也主要综合为日月星辰风雨雷电。
   封建国家的祭地仪式一般在北郊举行,又叫方丘祭地,代表大地的是与天相对的地母神。战国时期,昆仑神被当作整个大地的总代表,后土也被当作神州地神的总代表,随后合而为一,这正是“中国”观念形成的过程:上古 “中央”与“四方”观念形成的“九州” 被具体化为大禹实地勘察划分的九州。祭祀山川还有个特别的形式——望祭:在国都四郊各设一坛,以望祀全国的名山大川,也就是《尚书·尧典》里说的“望于山川,遍于群神。”

   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祭祀仪典创造了绝美的宗教艺术,千古祭祀所凝结的国人精神的欢乐与悲怆,不是自由与保守这样一个简单的判断就能说清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