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年,被我们误解的法海禅师

 木头1018 2017-01-19

在开始读文章之前,灯心儿先请大家听首歌~

没错,这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的主题曲~

提到这部电视剧,灯心儿想到的有美若天仙的白娘子,

机灵古怪的小青,文弱书生气的许仙…

当然最不能忘的是整部剧的“反面角色”法海。

每每想到白娘子和许仙凄美的爱情故事,

脑海中都会浮现出法海和尚一手持钵、翻江倒海,

阻止他们在一起的凶狠脸,

也是给灯心儿的心里留下了不小的阴影。

相信很多人像灯心儿一样,

对法海的最初印象只是停留在这部电视剧里,

而对真实的法海禅师却并没有特别了解。

其实法海禅师是历史上一位高僧,

是镇江金山寺的第二代祖师,

曾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做出过卓越的贡献。

那今天,灯心儿就来为大家还原一位历史上真实的法海禅师。

| 名门之后,被令出家 |

(法海禅师父亲,唐代著名宰相裴休)

法海禅师俗姓裴,字文德,

是唐代著名宰相裴休之子。

裴休出身名宦之门,家中世代奉佛,

他为官廉洁、博学多才、文书俱佳,

同时他也是虔诚的佛教徒,高僧黄檗希运禅师的弟子。

(黄檗希运禅师)

与一般高僧的出家经历不同,法海禅师是在父亲指令下出家的。

裴休不希望儿子过早涉足仕途,

想通过合适的方式磨炼裴文德的心性,

一个偶然的机缘,裴休决定将儿子送到沩山密印寺,

跟随沩仰宗创始人灵祐禅师出家,赐法号“法海”。

(灵祐禅师)

出家前,其父裴休特作“警策箴”,提醒他精勉问道——

汝及出家须立志,求师学道莫容易。

烧香换水要殷勤,佛殿僧堂勤扫拭。

莫闲游,莫嬉戏,出入分明说处去。

三朝五日不归家,妙法何曾闻一句。

敬师兄,训师弟,莫在空门争闲气。

上恭下敬要谦和,莫轻他人自逞势。

衣食难,非容易,何必千般求细腻。

清斋薄粥但寻常,粗布麻衣随分际。

荣华止在紫罗袍,有道何须黄金贵。

解三空,明四智,要超初果至十地。

礼观音,持势至,别人睡时你休睡。

三更宿尽五更初,好向释迦金殿内。

点明灯,换净水,礼拜如来求智慧。

报答爹娘养育恩,天龙八部生欢喜。

初出家时,这位曾经的“公子”并不适应。

灵祐禅师为了磨炼他的傲气,专门安排他做为僧众挑水担柴的苦差事。

一天两天还能忍,但长年累月艰苦的劳役让他产生了抱怨的情绪。

一日,他像往常一样为大众担水,来回几趟累得满头大汗,

这是他不满地自言自语道:

“翰林担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

(出家前,裴文德曾考中状元,被皇帝封为翰林。)

恰巧灵祐禅师经过,听到这话回了他两句偈语:

“老僧一炷香,能消万劫粮。”

听到这充满禅机的偈语后,法海禅师顿感惭愧,

从此收摄身心,心甘情愿为大众做各种劳役。

| 苦行日修“裴头陀” ,振兴道场燃指佛|

(长沙密印寺)

在沩山密印寺期间,法海禅师严持戒律,

灵祐禅师常以禅宗机缘开启他的智慧,

在师父的带领下,法海禅师学修并进,深悟禅法精髓。

经过多年的苦行劳役生活,法海禅师决定闭关三年,

专心研读经藏,坐禅习定。

三年闭关圆满时,师父灵祐禅师亲自到门外直呼“法海”之名。

法海禅师在关中应声而出,

出关后门窗毫无损坏,是圆满得道的标志。

一时间,寺内外僧俗大众皆来亲近问道,

为避俗讳,在灵祐禅师建议下,

法海禅师决定外出参学,游历江西庐山等地。

(江西庐山)

在庐山,法海禅师来到慧远大师住锡过的道场修道,

此间,他效仿前辈高僧的苦行方式,

日中一食,夜不倒单,每以禅观度日。

因为他这种苦行的修道方式,

他的同参道友们称他为“裴头陀”。

(江苏镇江)

在庐山修道多年后,法海禅师来到江苏镇江氏俘山(今金山)的泽心寺修禅。

泽心寺殿宇倾颓,满目疮痍,不禁悲从中来。

他发愿修复这一古刹,为僧众们提供修行道场。

为了表达他的决心,法海禅师于佛前燃指供佛,

从此开山挖田,刻苦劳作,修建寺院。

这个寺院,就是现在著名的金山寺。

(江苏镇江金山寺,现已成为江苏省著名景点)

而泽心寺改名“金山寺”也是因为法海禅师的美德。

在修复寺庙的过程中,

法海禅师在挖土是挖到数镒黄金(一镒为20两)。

尽管修复寺庙急需用钱,但他却没有动用这些黄金,

而是将黄金悉数上缴给镇江太守。

太守将此事禀报皇帝唐宣宗,宣宗感动万分,

当即下令将黄金赐予禅师进行寺庙建设,

并敕令泽心寺更名为“金山寺”。

(这是两年前灯心儿去江苏旅游的时候拍的照片,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突然想起来了,原来我与法海禅师早有因缘~)

此后,法海禅师在寺旁的山洞中静心修禅,

对于他在金山苦行修寺的事迹,

《金山寺志·裴头陀》云:

“唐裴头陀,生而颖异,胎素不群,乃河东裴相国休公之子也,因作文送出家,行头陀行,精炼形神,清斋一食,六时危坐。后来金山塔旁岩洞中,每入禅观,降龙断臂,重兴殿宇,功成而不知所之。宋相张商英题云:‘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龙归海去,山中留下老头陀。’”

(金山寺法海洞内法海禅师塑像)

而后,这个山洞也成为了著名的禅窟,

成为远近闻名的“法海禅师禅修洞”。

| 法海与白蛇,到底有啥关系? |

其实,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法海与白蛇的故事,

起源于明清时期冯梦龙所著小说《警世通言》一书中,

虽然在书中,“法海”这一人物原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在传说中法海禅师确实有一段与“白蛇”的故事——

法海禅师到泽心寺之后,

听闻山中经常有一条白色蟒蛇在山路中咬人。

山下的信众谈蟒色变,渐渐也就没人敢上山烧香礼佛了。

为了消除蟒蛇带给大家的安全隐患,

法海禅师无所畏惧地与蟒蛇斗智斗勇,

在降伏蟒蛇的过程中还被咬断右臂。

虽然受伤,但他丝毫没有退缩,

最终将蟒蛇赶入江中,彻底除了蟒蛇之患。

不可否认的,冯梦龙文章《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将金山寺、雷峰塔、法海禅师、白蛇几个元素进行艺术再创造,

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白蛇传》的故事原型,

在这个作品中法海禅师也是非常正面的形象,

而绝非现在人们心目中拆散有情眷侣的“恶僧”。

(影视剧中的法海形象)

不管故事怎样写,历史上的法海禅师确实是一位大德。

经过多年的勤苦经营,他终于建成了规模恢弘,别具一格的金山寺。

清朝金山寺最盛时,全寺有三千多名和尚,

来此参禅的僧侣有数万人。

清康熙帝还曾亲笔题写“江天禅寺”。

法海禅师也因修复古刹的贡献,被信众尊为金山寺的“开山裴祖”,

成为重兴金山寺第二代开山祖师。

法海禅师修建寺院起初就不是为了自己安逸,

而是为了安僧度众。

在金山寺建成后不久,他便悄悄离开了这里。

《金山寺志》中“重兴殿宇,功成而不知所至”的记载,

留给了后人各种猜想。

同时这也让我们看到一代高僧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崇高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