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去世的时候,大概仍有许多弟子尚未结束学业,有问题需要继续求教;已经结束学业但仍经常出入孔府的部分弟子,心里一时也接受不了老师的突然离去,思念之情需要有个寄托。 这种情况下,孔门弟子竟然合计出了一个馊主意:因为有若相貌长得像孔子,于是便拥戴他为老师,像当初对待孔子那样对待他。 弟子们的这种做法,倘若孔子泉下有知,非被“死死气活”不可。这种做法,至少有两点,弄虚作假和树立偶像,都是孔子所深恶痛绝的。没准他老人家会再一次爆出“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之类的粗口。 如果这出闹剧没有及时收场,天长日久,有若真的把自己当成了孔子,乐在其中,陶醉其间,但仁德学识又都不能配其名位,难免要做出种种可笑可恨之事;或者,众弟子习惯了有人扮演自己的老师,乃至于奉若神明,必然渐渐丧失求知思考的能力;有若死后,孔门制定出一项制度,寻找相貌酷似者,代代相传,称为一世二世三世,没完没了……长此以往,堕入异端,混同宗教,还怎么宣传礼乐思想,传播文化知识呢? 所幸,这出闹剧很快便被终止了。
终止的原因是:有若不能像孔子那样,回答弟子的问题。换言之,有若没有孔子那样的学识。具体情形是:有个弟子向有若请教,“从前有一次孔夫子出门,让弟子带着雨具。不久,果真下起雨来。弟子问夫子怎么知道会下雨的。夫子引用《诗》句‘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月儿投入毕星,是下雨的征兆),说‘昨晚不是正好月亮投入毕星吗?’”但是,别的时候,月亮也是出现在毕星那里,却没有下雨。商瞿(子夏)年龄老大,却没有子嗣。他母亲于是准备为他纳妾。孔子出使齐国,子夏母亲向他请教。孔子告诉他不必担心,子夏四十岁以后能生五个日后有出息的儿子。后来,果如其言。弟子问有若,孔夫子为何能未卜先知。有若无言以对。于是,弟子便起身说:“有若走开,这不是你的位子!”(事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合理想象一下:当时在将有若树立为孔夫子替身一事上,孔门弟子间是有分歧的。发难的弟子,是反对将有若树立为孔夫子替身的做法的。 如果这个反对者不能想出这个有效的驱逐有若的方法,闹剧就可能持续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作者:丁启阵,鱼羊秘史原创专栏作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