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hjmhjmhjmm 2017-01-19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译文】 细数天下英雄,又有谁足以成为孙仲谋的敌手呢?只有曹操与刘备两人罢了.人们想要生子,就应当生个像孙仲谋这样的英雄人物。

 【出典】  南宋  辛弃疾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注:


 1、《南乡子》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2、注释:

   《南乡子》:词牌名。

    京口:江苏镇江市。

    北固亭:在镇江市区东北长江边的北固山上,又名北顾亭。

    神州:原指全中国。这里指被金人占领的江北中原沦陷地区。

    北固楼:即北固亭。

    悠悠:长远的样子。

    年少万兜(dōu)鍪(móu):指二十来岁就能统率上万兵马的孙权。兜(dōu)鍪(móu):战士的头盔,这里借指士兵。

    坐断:占据。

    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曹刘:曹操和刘备。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曹操称赞孙权的话。仲谋:孙权,字仲谋。


   3、译文1: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长了。看着永远也流不尽的长江水滚滚东流。

  想着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带领了千军万马,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译文2:

   站在北固亭楼上,向北方金兵占领区一望,一片风光依旧,可是河山已有异样之感,究竟中原在哪里呢?自古以来,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朝代兴亡的事变,都像无穷无尽的长江一样滚滚地流过去了。

   孙权年轻时就统帅了万人大军,守住了东南地区,不断地和敌人作战。天下英雄能为他敌手的,只有曹操和刘备。后代子孙就应该把孙仲谋作为榜样!

   译文3:

   在什么地方可以看到中原呢?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时光。千百年来有多少盛衰兴亡之事?时光绵延不绝。只见不尽长江水衮衮东流。

   孙权在年少时就率领千军万马,占据东南一带,坚持抗战。天下英雄豪杰谁是他的对手?只有曹操、刘备。若生儿子就当如孙仲谋一般。

   译文4:

   登上北固楼激情卷巨澜,渴望一睹中原河山,视野中只有北固风光,极尽目力北望也枉然。俯视奔腾不息的江水,思绪千载感慨万端,千古多少兴旺事,悠悠更迭如江流向前。

   年轻的孙权,统帅了强大的军队,占据东南一隅,自强不息战斗不休,天下英雄谁堪称敌手?只有曹、刘堪与比高低。曹操曾经喟然叹:“生子应该像孙仲谋”。


   4、辛弃疾(公元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他出生时,家乡山东已被金兵占领。辛弃疾的父亲早亡,祖父辛赞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对他进行着爱国主义的教育。同时,辛弃疾也亲身体会到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让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远大志向。

     二十一岁时,辛弃疾聚集二千余人,参加了耿京的抗金义军。不久,金主完颜亮因战败而死于内乱,辛弃疾建议耿京抓住时机与南宋朝廷联系,以便协同作战,给金国以致命打击。耿京采纳了这一建议,派辛弃疾渡江联络。宋高宗亲自召见辛弃疾,并授耿京天平军节度使,授辛弃疾天平军承务郎。

     可是,辛弃疾完成任务返回山东复命时,却发现耿京已被叛徒张安国所杀。辛弃疾怒发冲冠,咬碎钢牙,他手持利剑,率五十骑敢死队,杀入数万人的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连夜押到建康(今江苏南京)斩首示众,大快人心。

    然而,“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江南的风和日丽,在短时间内就消融了人们心头的靖康之耻。宋高宗赵构和大部分朝臣只想苟安,对金屈辱求和,辛弃疾率部渡江归宋后,就被解除了武装,义军官兵像流民一样被散置在各州县。辛弃疾也饱受猜忌和排挤,辗转各地担任着一些闲职,始终得不到重用。

    辛弃疾胸怀大志,渴望归宋后,能一展宏图,不料虎入平川,大业难成,陷入了深深的苦痛和悲愤之中。但他豪气不减,始终想着抗金,想着收复失地。即使在最失意、最郁闷的时刻,在抒写孤独与悲哀,抒写痛苦与眼泪时,他仍以英雄自许。这种奋发的精神,伴随了辛弃疾一生,也永远地在稼轩词中闪耀。

    辛弃疾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他不顾自己官卑位微,上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写了《九议》,进一步陈述打击敌人,恢复国土的主张。可惜朝廷对他的这些真知灼见置若罔闻,不予采纳。

    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江西茶商赖文政拥兵造反,声势浩大,朝廷屡战屡败,情急之下,宋孝宗任命辛弃疾为江西提点刑狱。辛弃疾慷慨赴任,充分施展军事才华,周密部署,围追堵截,成功地捕获赖文政,平定了茶商叛乱。辛弃疾还对茶商造反的原因作了调查研究,写下《论盗贼札子》的折子上奏皇上。在奏折中,辛弃疾说民为国之本,民之为盗,是贪官污吏逼迫的结果,因此皇上应该讲求弥盗之术。

    虽然在江西做出了非常出色的成就,但辛弃疾志不在此,他的理想是挥戈北上、重整山河。因此,他的词遍布愁云忧雨,流淌着悲情孤愤。

    江西造口有座郁孤台,四十多年前,金兵入侵江西,残杀百姓无数,隆裕太后怀抱太子仓皇南逃,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金兵一路追杀掠夺,不知有多少百姓流离失所。孤独、失意的辛弃疾登上郁孤台,追往事,叹今昔,写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寄托了对深受金兵蹂躏的百姓的同情和抗金杀敌、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是一位不屈的歌手,一生都在为抗金复国高歌。然而朝廷始终让他担任着一些闲职,将他从江西调到湖北,期间还召回杭州做了一段大理少卿,让他失去了一个又一个抗金北伐的机会。

   淳熙六年春(1179年),辛弃疾又接到调令,从湖北调往湖南。离前线更远了,辛弃疾痛苦万分,失望郁闷,在同僚置酒饯行之际,他笔走龙蛇,泪洒宣纸,写下这首缠绵悱恻的《摸鱼儿》。

   虽然郁郁不得志,但每到一处,辛弃疾总能有所作为。来到湖南后,他结合当地情况,挑选精兵强将,组建了一支英勇威武的“飞虎军”。有人诬告辛弃疾浪费钱财,朝廷下金牌诏令他停止组建。这时“飞虎军”的军营即将完工,只是缺瓦,辛弃疾就把金牌藏起来,下令所辖居民每户上交几片瓦,终于艰难地完成了“飞虎军”的组建工作。此后许多年间,“飞虎军”都是当地最精锐的一支军队,成为维护湖南政局的军事支柱。

   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辛弃疾离开湖南,调任隆兴府知府兼江南西路安抚使。当时恰逢旱灾,粮价飞涨。辛弃疾到任后,立刻宣布如果有人囤积粮食,搞投机倒把,就地问斩。他还紧急从外地买入粮食,救济灾民,一个月内就稳定了粮价。

    可惜的是,辛弃疾的这些行为触及了一些人的利益,没过多久,就有人弹劾他“杀人如草芥,用钱如泥沙”,说他“奸贪凶暴”、“惟嗜杀戮”。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辛弃疾连闲职也干不了了,他退居江西上饶带湖,过了十年恬静自然的隐居生活。

    淳朴宁静的农村生活让辛弃疾的心灵得到慰藉,他舔干伤口,取号“稼轩居士”,学习陶渊明寄情田园,留恋山水。

    1191年,在江西上饶闲居了十年的辛弃疾终于再度被朝廷启用,出任福建安抚使。福建有着很长的海岸线,辛弃疾到任后,便扩军备战,筹建海防。但他的一系列措施再次招来既得利益者的不满,没过多久,就被人诬为“残酷贪饕”,再度遭弹劾罢官。由于带湖的住宅不幸失火被毁,辛弃疾便把家迁到铅山瓢泉,再次过起了闲居生活。

     一次又一次的打击,让辛弃疾心灰意冷,他在瓢泉栽花种树,试图忘记过去的一切,让时间抹平心中的伤痛。

   公元1203年,韩侂胄做了宰相。这时,蒙古已崛起,金日益衰败。韩侂胄为了在朝中树立威信,企图以出兵北伐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便想到了辛弃疾这面旗帜,任命他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第二年,辛弃疾又调任镇江知府。

   镇江处在抗金前线,历史上是无数英雄建功立业之地。三国时期,孙权十九岁就继承父兄基业,统率东吴大军,在此坐镇。他不畏强敌,战斗不息,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魏蜀,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连一代袅雄曹操都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由衷赞叹。

   然而,当今大宋人才凋零,缺少孙权这样霸气十足的英雄,镇江一带的防务接近荒废。辛弃疾清楚地意识到自身处境的艰难,他怀着复杂的心情登临京口(镇江)东北的北固亭,俯瞰长江,借古讽今,写下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虽然力主抗金,但主张的是有策略的进攻,他筹集了许多钱财,为军士置备盔甲武器,并收集北方金人的情报,积极为北伐作准备。他还履次向韩侂胄提出建议,希望做好充足的准备,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自己愿意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

    然而,韩侂胄只是一个玩弄权术的小人,他刚愎自用,轻敌冒进,不仅对辛弃疾的建议置之不理,并且产生了反感情绪,有人弹劾辛弃疾“奸赃狼藉”,韩侂胄趁机罢免了辛弃疾。1205年秋天,身心俱疲的辛弃疾带着失望,重新回到了故宅闲居。

    开禧二年(1206年)五月,南宋下诏伐金,由于准备不足而全线溃败,只得再次屈辱地向金求和。金人提出必须以韩侂胄的人头作为议和条件,韩侂胄大怒,准备再次对金用兵,就又想到了辛弃疾,任命他为兵部侍郎。但辛弃疾在得知宋军大败、损失惨重后,悲愤交加,一病不起。

    辛弃疾躺在病床上,看了韩侂胄发来的任命诏书,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仰天悲叹,上奏请辞。韩侂胄收到辛弃疾的请辞信,以为他嫌官职太小,继续进封辛弃疾的官职。然而诏书还没送到辛弃疾手中,公元1207年9月,壮志未酬的抗金义士、一代词人的辛弃疾便在铅山故居高呼“杀贼!杀贼……”,含恨而终。

    辛弃疾在词中不仅大量地使用民间口语,还肆无忌惮地使用叹词、助词等,更高的是,他凌空抓取古代的人事、典籍、诗文来随意使用,稍加剪削而别出境界,将用典的库房变成了诗词的原野。他不但改造了“书袋”,改造了语言,还把宋词的内容也大大地改造了。现在,我们远远看去,他的语言在将近1000年前,就已经完全摆脱了羁绊,进入了自由的境界。而他的作品更是远远地在历史中奔腾耸峙,颇有不可一世的霸道劲儿。


   5、这是一首登临怀古的词作。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作者出任镇江时期。


   全首即景抒情,借古讽今。作者之所以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无疑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


  词的开头是:“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神州”,指中国,这里专指中原即黄河中下游一带的金兵占领区。这两句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悠悠”,是长远的样子。作者以永流不息的滚滚江水来比拟千古兴亡的绵延不断。“不尽”句,出自杜甫《登高》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但杜诗是写个人流离潦倒之悲,而辛词却是写国家兴亡之感,意境不同。


   上片,作者对景抒怀,凭吊千古兴亡,更加引起对沦陷区国土的怀念。下片,通过对三国时期重要政治人物孙权的赞扬和肯定,表现出辛弃疾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年少”,是指三国时吴主孙权。“兜鍪”,原是头盔,这里指士兵。“万兜鍪”,是说他统率强大军队的意思。“坐断”,作占据讲。这两句是说,孙权十九岁便继承他哥哥孙策统治吴国,充分显示出孙权的英勇和才能。一个青年人能够率领万夫,当然是不平凡的了,在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年代,孙权放眼全国,胸怀大志,用武力平定江东一带的割据势力,统一了东南地区,形成与蜀、魏鼎足而立的争雄局面。作者之所以把孙权当作英雄人物来肯定,目的在于借古讽今,抒发对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不求进取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孙权当时占据江东,开疆拓土,使吴国由小到大,与魏、蜀形成鼎足之势,天下英雄若曹操、刘备者,也无奈他何。这两句实际上是对三国时代的孙权进行了热情的歌颂。历史上的孙权、曹操、刘备三人中,论智勇才略,孙权不一定能居首位,而作者这样歌颂他,只把曹操、刘备作为他的敌手,可见这里辛弃疾已把孙权作为杰出的英雄来歌颂了。所以最后又补上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有了这一句,孙权的形象就更为突出、鲜明了。这一句是借用曹操夸奖孙权的成语。


   这首词的题目是:《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所以词中写的是千古兴亡事,是对历史人物孙权的歌颂。其实作者怀的是“古”,喻的是“今”。作者一向主张抗金,收复中原,他对孙权的歌颂,称赞孙权能身经百战守住东南地区,实质上就是隐讽南宋统治者的屈辱求和以致丧失中原地区。词的开头:“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就流露出这种感情。下阕所写的孙权的英勇战斗,那就更明显了,意在谴责南宋主和派的昏庸懦怯。而当我们读到最后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便完全可以联系起原文而领会到:“若豚犬耳”指的就是南宋皇帝赵扩。这里,辛弃疾一字不改地借用曹操这句话,不仅“曲尽其妙”,而且还“含蓄”深刻地进行了讽刺。意在言外,耐人寻味,手法上含蓄、委婉,形成了这首词在艺术表现方面的显著特色。


   这首词善于用典,自然贴切,不露痕迹。

   本篇在写作技巧上有三个特点:

   一是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而且都是围绕着“登北固楼”的主题,大处落墨,视野开阔:远眺只写风光无际,近处只写滚滚流水(用杜甫《登高》诗中“不尽长江滚滚来”、苏轼《次韵前篇》诗中“长江滚滚空自流”句);抒情则只集中于慨叹“千古兴亡”的悠远难追;议论则也仅仅赞扬在京口开创伟业的少年英雄孙权,气魄极其宏大雄壮。能在小令中包含如此重大的题材内容,气势又如此壮阔,古今词中实不多见。

   二是全词的层次极为分明。整篇三问三答,自相呼应,创前所未有的意境。

   三是融化古人语言入词,曹操的两句话被巧妙地安排在下片,很自然地形成一问一答,活用典故成语,毫无斧凿痕迹。融经铸史,驱遣自如,原为稼轩词的一大特点,而在这首词中,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6、“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出自宋·辛弃疾《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曹刘:曹操和刘备。孙仲谋:孙权字仲谋。这几句大意是:天下的英雄谁是对手?只有三国时曹操,刘备这样的人物。生子也都应当像孙权那样年青有为,英勇善战,敢于抗击强敌,争胜天下。

    赞誉三国英雄曹、刘与孙权,意在感吼当世只有抱残守缺,偏安一隅的昏君佞臣,而无一个当年的英雄人物。这是辛弃疾抒发大志的名句。辛弃疾生逢国土沦丧,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一心想收复失地,北定中原。因此,当他登上京口北固亭之后,触景生情,写下了这千古流传的名句。词文长于用典,融历史感与现实感于一炉,咏古以比今,含蓄而典雅,故而盛传人口,百代不衰。

   此句话也是曹操对孙权才能智慧的高度赞扬,希望自己的儿子也有这样的计谋,言语间流露羡慕之情后人常以此比喻称赞晚辈英贤。

   

   建安十八年,曹操率领四十万大军进攻濡须口,孙权率兵七万抵抗月余,曹操远远的见对面将士严明整肃,不禁脱口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这曹操把孙权当成了非常厉害的对手,又是一句骂蜀之言。


   过了几天,孙权给曹操写了一封信比较有意思,说:“春水方至,公宜速去”,又注:“足下不死,孤不得安”。这几句话说的不卑不亢,隐约可见孙权豪爽幽默的性格。


   7、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镇江的出名,一大半是由于三座山:金山、北固山、焦山。而这三座山中,最为人们熟知的要属金山了。因为白娘子水淹金山寺的缘故,大家于是对于金山很熟悉。而我却对北故山心向往之,因为我并不喜欢去法海那里烧香,也是对白娘子许仙的支持吧;二则我是研究宋词的,对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早就耳熟能祥,对于词人的仰慕也是一天天倍增,总想有机会要去看看的。

   可是到扬州读书已经一年多了,由于太近的缘故,却一直没有去,总是想要去看就能到的。直到我写词人柳永的故事的时候,得知他被歌妓聚钱葬在北故山,才下定去北故山的决心。本来是想等到清明杏花春雨江南的时候再去“吊柳七”。可是又怕清明要回家祭祖,又耽搁了。于是兴致一来,便顾不得许多了。虽然今天已经到了下午两点多了,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夕阳中的北固山一定更有美意吧!

   上了一辆旅游的车子,只一个小时的路程便到了。烟花三月,正是江南风景优美的时候,镇江位于江南的最北边,总是带着一种北方苍凉的感觉。这种感觉到了北固山来得更加强烈。景区门口有一块很大的石碑,上面题着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词《永遇乐肪┛诒惫掏せ彻拧罚骸?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我想这种苍凉的感觉大都来源于这位山东大汉的身上吧,他的词透着一种壮丽的爱国情怀,有着壮志未酬的悲凉。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作者已经六十六岁了,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词人一方面表示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一方面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忧心忡忡。这种悲壮而激烈的情怀都融入到了这篇词中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这其中的苍凉仿佛已经预示着结局,让人不得不敬佩他超前敏锐的观察能力。

   是啊,词人凭此一登临,就想到了复兴国家的大业,而我却是生在一个祖国复兴的今日,我没有长江限南北的遗憾,因而我的那点凭吊的情怀总是少了几分悲凉。然而深入其中,不禁被里面的三国的文化所笼罩着。一进门就是刘备孙权的“试剑石”,充满了英雄争夺天下的豪情。天下英雄谁敌手?我不禁说出了下句“生子当如笋仲谋”的话来。

   是啊,整个中国历史除了项羽、朱元璋是带着南方部队打败北方军队外,再也没有第三人。在辛弃疾的时代之前,便只有项羽一人。项羽最终自刎乌江,历史最终证明他也是个有勇无谋的人。真正能与北方抗衡的皇帝可谓寥寥无几,孙权便是这样一位人中之龙。在一无良将二无谋士的情况下,硬是凭着自己过人的智慧,破格提拔了吕蒙、陆逊这样的年轻将才。在识人这一点上,孙权无疑是最利害的。

   沿着左边的小道,我拾阶而上,我看到了一个墓冢,前有一个高大的石碑,上刻“东吴太史慈之墓”。太史慈我知道的不是太多,只记得他是个神射手,是个忠义诚信之人,死的时候才四十一岁,当时赤壁之战在即,他只留下了一句叹息:“大丈夫生于世上,应当带著七尺长剑,以升于天子阶堂。如今所志未从,奈何却要死啊!”孙权得知便是一声长叹,回忆曾经刺伤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的情景,怎不令人悲痛。也许那句“年少万兜鍪”用来怀念他却也颇为贴切。

   旁边遥遥相望处便是大名点点的鲁肃之墓,这位仁厚的长着在三国演义里着实让人觉得憨厚的很。连诸葛亮对他用计都觉得过意不去,老是子敬子敬的喊着,总觉得夺得荆州是有愧于鲁肃的。特别是当诸葛亮说借荆州写借条时,鲁肃开心的样子,让我想笑又忍笑,真个厚道之人啊。比起周瑜的智慧来,鲁肃总显得那么单纯。不过也正是他言而有信,能够始终如一贯彻“孙刘拒曹”的策略,使得他受到孙刘两家的信任,至此赤壁一站才能天下三分,子敬真乃功不可没啊!他的笑容总是显示着他宽广的胸怀,而周瑜的气量狭小却生命的代价,最后临死前那句“既生瑜、何生亮”的长叹值得深思!

   我在墓冢之前向这位长着拜了三拜,并将路边采集的几枝黄花放在他的碑前,聊以表示我对他的尊敬。这样一位渺小的我,在大人物面前却愈加自卑起来,我有什么资格对他们评价一番呢。还是去看我的北固亭吧。

   沿着台阶,我向最高的山顶攀登。一路亭台轩榭并不能引起我的注意,我就想一口气登上北固亭看我心爱的长江,吟诵我喜爱的词句。

   不一会,我就有点气喘吁吁,但还是一鼓作气登上了北固亭。我想辛弃疾在六十六岁能登上这座北固亭就已经很好回答最后那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现在北固亭已经改名为祭江亭,传说孙尚香闻刘备病逝白帝城,在此为刘备设祭后投江殉情。真乃为英雄所累的烈女子啊!

   站在这里,可以一览长江的苍茫与辽阔。视野突然开阔起来,心情也随之万般舒畅。江边的春风吹佛着我的面颊,丝丝舒服的惬意让人有股作诗的冲动。然而我的肚子里的文学知识却实在少的可怜,终是没有作得一首出来。只好还江辛弃疾的那两首词吟诵了一遍,算是对这位爱国词人的缅怀吧。那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作的真是好,把后人该说的都道尽了,只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来安慰自己。


   8、辛弃疾可以说是豪放派诗人的代表人物,我也非常喜欢他的作品。那为了“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沙场秋点兵”,大有“舍我其谁也”的豪情;那“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大气,(曹操、刘备固然是英雄,生个儿子也要学习孙仲谋,孙仲谋自然更是英雄)更有天下英雄等闲看的胆魄;那“杯汝前来,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的自白,也有对自己的豪爽。他说:“酒杯,你过来,老子今天要检查你。”那末酒杯的表现呢:“杯在拜,道麾之即去,招亦须来。”意思是说,酒杯叩拜辛弃疾,说:(你)挥手我就走,(你)招手我就来。在这里,他把酒杯都活化了。在这首“沁园春”的题记里,辛老可这样写着:“将止酒,戒酒,戒酒杯使勿近。”您看,辛老将要戒酒了,却让酒杯不靠近他。这也有辛老本身戒酒的“爽”吧。我想,辛老下面的潜台词应当是:不是我不戒酒,是酒杯经常靠近我。真乃豪放之极。现在,吸烟无度、嗜酒如命的瘾君子大有人在,在这里,我是否给这些朋友找了一个台阶下,当然,也包括自己吸烟在内。(搏朋友们一笑)由此看来,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把握它的“度,”过犹不及都是不可取的。

使我感触很深的是辛弃疾老先生的“婉约情”,偶读他的“清平乐”(村居),觉得很有意思:“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晨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我感到,这不就是江南乡村的一幅水墨画吗。辛老在饮酒后的早晨,看到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妇,站在茅草屋檐下,在小溪的青草边,用柔美悦耳的“吴音”相互取悦逗乐。辛老不禁吟道:“这是谁家的老大爷、老大妈呀?”这时,辛老又看到,这家的大儿子正在小溪的东面为豆苗锄草,二儿子忙着编筐--织鸡笼,唯有小儿子淘气可爱,趴在小溪的坡上,剥着莲蓬,悠然自得的独自享用着。这够细腻的吧。谁说“豪放”不“婉约”呢,有辛弃疾老先生的这首词为证。

   

   读辛弃疾的词时,总会不自觉的坐在书桌前或站起来大声的念“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样才觉得够劲儿;而再读秦少游的词,我却喜欢在灯下,慵懒的斜倚在床上,“宝篆烟消鸾凤,画屏云锁潇湘。暮寒微透薄罗裳,无限思量。”


诗词的风格是这样,其他的事情何尝不是如此。其实,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只是哪个是主流,哪个是支流的问题。任何事物也都是可以变化的,也只是如何引导、如何教育的问题。诚然,事物的本身还是关键。写到这里,感到离题远了,就此打住。


   9、“天下英雄谁敌手?”若问天下英雄谁配称他的敌手呢?作者自问又自答曰:“曹刘”,唯曹操与刘备耳!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我们知道,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比曹、刘强。稼轩在《美芹十论》中对孙权的评价也并非称赞有加,然而,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这种用心,更于篇末见意。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历》说: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吴军乘着战船,军容整肃,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一世之雄如曹操,对敢于与自己抗衡的强者,投以敬佩的目光,而对于那种不战而请降的懦夫,若刘景升儿子刘琮则十分轻视,斥为任人宰割的猪狗。把大好江山拱手奉献敌人,还要为敌人耻笑辱骂,这不就是历史上所有屈膝乞和、腼颜事仇的缺乏骨气的人的共同的可悲命运吗!

 

  曹操所一褒一贬的两种人,形成了极其鲜明、强烈的对照,在南宋摇摇欲坠的政局中,不也有着主战与主和两种人吗?这当然不便明言,只好由读者自己去联想了。聪明的词人只做正面文章,对刘景升儿子这个反面角色,便不指名道姓以示众了。然而妙就妙在纵然作者不予道破,而又能使人感到不言而喻。因为上述曹操这段话众所周知,虽然辛弃疾只说了前一句赞语,人们马上就会联想起后面那句骂人的话,从而使人意识到辛弃疾的潜台词:可笑当朝主和议的众多王公大臣,不都是刘景升儿子之类的猪狗吗!词人此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颇类似歇后语的作用,是十分巧妙的。而且在写法上这一句与上两句意脉不断,衔接得很自然。上两句说,天下英雄中只有曹操、刘备配称孙权的对手。你不信么?连曹操都这样说,生儿子要像孙权这个样呢!真是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拍案叫绝!再从“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的蕴含和思想深度来说,南宋时代人,如此看重孙权,实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的反映。因为南宋朝廷实在太萎靡庸碌了,在历史上,孙权能称雄江东于一时,而南宋经过了好几代皇帝,竟没有出一个像孙权一样的人!所以,“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


   10、“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英雄豪杰风流已有千年。早有人说,三国俨然一出职场人生的大戏,文韬武略彰显出战略筹划,而权谋算计渗透出职场哲学。

   三国英雄,首推曹操,他的特长全在心黑,他杀吕伯奢,孔融、杨修,杀董承伏完,又杀皇后皇子,全然不顾,并明目张胆地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心子之黑,真是到了极点,有了这样本事,当然为一世之雄了。其次刘备,这个人最大的特点是脸皮厚,他依曹操、吕布、袁绍、刘表、孙权,东奔西走,寄人篱下,而且又有哭功,遇到不能解决的事情,放声一哭立即转败为胜。他和曹操可称双绝,一个心子黑,一个脸皮厚,谁也奈何不了谁,所以曹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第三孙权,与刘备有郎舅之亲,忽然夺取荆州,把关羽杀了,心之黑仿佛曹操,无奈黑不到底,跟蜀求和,其黑的程度不如曹操,脸皮之厚仿佛刘备,无奈厚不到底,他虽是黑不如操,厚不如备,却是二者兼备,也不能不算是一个英雄。


   11、妙就妙在“生子”二字上。想一想,曹刘二人再能耐,皆创业者也!以刘备的人品、德性,创业也许还行,如守业是定然要砸锅的。事实上,诸葛亮辛辛苦苦为他谋来的一片大好形势,还不是硬生生毁在他和他的拜把兄弟关张二人手上了?!孙权是守业者,曹刘孙三人之中,唯孙权才是守业者。对于孙权最权威评价,来自他最大的敌人曹操。据《三国志·吴主传》记载:曹操占有江夏,收降刘表水军后, 虎视江东,然而与孙权水军战于濡须坞却大败而归。当他目睹孙权水军之整齐、战守之精练后,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论战场上的功夫,观孙权一生,为人所知的是他亲统大军围攻张辽却被杀得狼狈不堪;但若论守成基业,任人唯贤,甚至包括接纳刘备阵营一众人物,以及将妹妹嫁给刘备,实现孙刘联姻等诸多决策,可以说完全具备了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所应有的卓识与胆魄。

   遥想当年,就在东南这块土地上,19岁的青年孙权勇当大任,统帅数量远远少于曹军的东吴将士,以弱击强,大战赤壁,一举击碎了老谋深算的曹孟德吞并东吴的美梦,其气势英姿,谁人可敌?而当辛弃疾登临北固楼,眺望神州,环顾江东之时,他看到什么?他所见所闻只有西湖歌舞,只有靡靡之音。统治者苟安一隅,而有心抗敌、志在复兴的忠臣志士却一个个被闲置弃用,如此以往,国家兴亡,民族命运,怎能不使人忧虑和悲伤?孙仲谋故去千年,然英魂尽在。这英魂正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那么,如何才能唤醒这英雄之魂,如何才能使偏安江南的南宋小朝廷里能够诞生一个“孙仲谋”呢?辛弃疾无可奈何,他只能忘情地呼唤:“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2、杜甫也曾经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刀弓。陆游也曾经写过:截虎平川,血溅锦袍。但这些都是旁观上的想象、抒发、臆观上的描述。即使和辛弃疾并称为豪放词宗师的苏轼也更多的是个人身世的哀叹,不如意的宦海沉浮,寄情于山水之间的旷达惬意。即便是苏轼名篇:大江东去,浪淘尽……需要红脸关西大汉手持锣鼓慷慨高歌,也无法与辛弃疾的词比拟: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袍突骑渡

江初。(鹧鸪天)列舰耸高搂。谁道投鞭飞渡?(水调歌头)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水龙吟)……


   有那一个词人在刀尖枪刃上滚打摸爬的经历?有那一个词人刀光剑影中万骑卷平岗?没有。辛弃疾的词是一部军事词典。他没有成为一个战功卓著的将军是命运对他无情的嘲讽。他像共工撞倒不周山,像屈原仰天长问苍天,他失意落魄,胸中愤懑无人倾诉只好把血泪融化在笔墨上: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谁共我,醉明月?


   没有人知道他的满腔豪情,没有人知道他赤子报国之心,只有那明月还依旧。

   词本无婉约、豪放之分,后代无病呻吟的文艺评论者硬生生地分为什么婉约豪放花间,人们欣赏水平不已,美学角度不同,无所谓什么豪放婉约之分。只要能打动人们真情自然的词就是好词,能让人们引起共鸣的词就是好词。辛弃疾的词不但“魄力雄大,如惊涛怒雷,骇人耳目,天地钜观也!”(陈廷焯语)也有“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生之第三大境界也!”(王国维语)。综观辛词,纵横裨阙不可一世英雄无泪之气概,也有温润流婉自然平淡田园风格徘徊恻绵之温柔,千古之下,他知道一个同样和他热血沸腾的男儿为之慷慨激扬柔情万种么?万年之后,他知道有多少才华不得施展郁郁寡欢的人们在一样为之呐喊么?  


  13、赤壁大战五年后,曹操再次亲率复仇大军,与孙权会战于濡须口。孙权为引曹军出战,乘舟深入曹军水寨。曹操大约也很想看一看这位少年气盛的东吴主是个什么模样,于是号令不得放箭。但见孙权舟行数里,拨转船头,奏响军乐,孙权立于船头,气宇轩昂。曹操见其“舟船器仗军伍整肃”,情不自禁脱口而出:“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此语又被后世词人辛弃疾写入《南乡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魏蜀吴三国领导人中,孙权年纪最小。他比曹操年轻27岁,比刘备年轻21岁。他算是曹丕、阿斗这一辈的人,对曹刘应行父执之礼。权父孙坚死时,他还小,被哥哥孙策安置回老家曲阿。长到今天初中生的年纪,就出来跟随哥哥打拼了。15岁那年就出任沙羡长。

   孙权18岁那年,孙策撒手人寰。东吴之地,天塌地陷,一副千斤重担猛然间压在了孙权的肩上。小时看连环画,画面上的孙权头戴束发冠,长袍大袖,掩面奔出,很叫人为他担心。《三国志·吴主传第二》也说他日夜哭个不停。张昭见状,对他说,这是哭的时候吗?当今“奸宄竟逐,豺狼满道”,若墨守古礼,终日哀哭,无异于开门揖盗,非良法也。遂让孙权脱了丧服,“扶令上马,使出巡军”——领导也不是好当的呀。

  孙策临终之时,执权之手,佩以印绶,说,率领江东兵马,决战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你不如我;而“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应该说,孙策的眼力是很准的。在孙权麾下,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社稷之臣鱼贯接班,从未出现人才断档现象。孙权的识才、爱才、任才、励才,其目光手段,大有曹刘所不及处。

  对周瑜,除“外事不决问公瑾”,还以兄视之。赤壁战前,听罢周瑜一番分析,亲切地拍着他的背说,“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开战之初孙权还对周瑜说了一番令人感动的话,他说,五万兵力一下难以调集,现已选好三万,船粮战具均已办妥,你与鲁肃、程普先出发,我在后面继续发兵,多载粮资,为你们作好后援。你能解决的事尽管决断,若遇不如意的情况,就退回到我这里来,我当亲与曹操决一死战。这一番话,设身处地,入情入理,充满人文关怀。周瑜等辈,敢不效死用命乎!

  赤壁破曹,鲁肃先还,孙权为他组织盛大欢迎会,还起身为礼,说,子敬啊,我今持鞍下马相迎,足以使你荣显有加了吧!出乎所料,鲁肃竟说“未也”。众皆愕然。入坐,鲁肃才慢慢说,等到主公总括九州,克成帝业,那时派香车宝马前来接我,那才叫荣显啊!“权抚掌欢笑”。其君臣关系,何等融洽!

  孙权注意人才培养,劝吕蒙、蒋钦等读书便是一个流芳千古的事例。吕蒙立下大功,孙权“即以蒙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吕蒙推辞不要金钱,“权不许”。吕蒙病重,孙权为其重金悬赏,遍访名医。时时关注其病情,又怕惊动,于是在墙壁上穿一小洞观之,见蒙能吃一点点东西,就欢喜得“顾左右言笑”;反之则连连叹息,夜不能寐。还请道士为其禳灾祈寿。蒙卒,权哀痛欲绝。

  陆逊祖父庐江太守陆康,曾与孙策有仇,孙权却能不记前嫌,不仅信任陆逊,而且亲自作主,把孙策的女儿许配陆逊。吕蒙病中推荐陆逊接班,孙权二话没说,“权乃召逊,拜偏将军右部督代蒙”。陆逊因劳苦功高,官位一直做到上大将军、丞相。撰《三国志》之史官陈寿评曰:“予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陈寿的这个评价,很是到位。

  但凡封建统治者,终归脱不开好大喜功、刚愎自用、违众拒谏、专制独裁的结局。孙权晚年,也曾干出与其早年大相径庭之事。只因一意孤行要废太子孙和,立幼子孙霸,引起朝中混乱。孙权便大搞特务统治,诛杀异议,连坐九族。连陆逊也屡遭压制并被当众羞辱,终至愤恚而卒。

  既如此,“生子当如孙仲谋”是要打些折扣的。

   

  14、“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冷眼世界,热雨江天,辛弃疾抒发出报国无路的感慨。半壁江山,可南宋小朝廷不图进取,在暖风熏醉中苟且偷安。当一个看了吴钩、拍遍栏杆的将军不能血染疆场,个中衷肠又有谁人可以领会。他只有一次次登上北固山,极目远望,从千古风流人物中得到慰籍,“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北固山是用来怀古的,它有着太多的人文遗迹可以使人触景生情,因此辛弃疾能抒发联想。他看重的正是孙权“坐断东南战未休”的英雄气概。当曹操怀着一统天下的夙愿横槊南下时,年少的孙权没有被对方的嚣张气焰所吓倒,他迅速整合内部矛盾,依靠周瑜等青年将领,和屡败屡战的刘备组成统一战线,赤壁一战,樯橹灰飞烟灭。当强敌退去以后,统一战线内部必然出现裂痕,对于荆州这片战地的归宿成为孙权和刘备争夺的重点。于是在北固山甘露寺,上演了一出龙凤呈祥的好戏,又是传统的江山美人,孙权欲以美人换江山,刘备欲得江山兼美人,故事因此变得跌宕起伏,枯燥的历史正是有了这些情节而引人入胜,北固山也成了“天下第一江山。”


   孙权算英雄吗?至少我们在读《三国演义》中不会把他当成英雄,那是因为作者的历史观左右了缺少思考的读者。但他确实称得上英雄,他是后汉三国雄霸一方时间最长的君主,他继承父兄奠定的基业并使之发扬光大,促成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他的用人政策可圈可点,真正做到人尽其才。他提拔的几任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尽管学识不同,观点各异,但均不辱使命,为东吴增光添彩。如最后归宿于北固山的鲁肃,他并不赞成周瑜的极端,他始终坚持联刘抗曹的宗旨,在看似被戏弄中保持住东吴的利益,为以后的发展创造了时机。而吴下阿蒙,更是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屌丝逆袭,关羽失去荆州并不是大意,而是东吴几任领军人物图谋的必然。而知人善任者正是孙权。他是又一位善将将的雄主,因此博得辛弃疾不止一次的点赞。


   但辛弃疾显然不是情系风流,他已经到了办理老年卡的年龄,余生不多,挑剑无门,南宋当局却甘于偏安,而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于是他望断天涯,他在寻找,他想找到孙权这样的青年领袖,但英雄无觅,昔日的舞台已是雨打风吹,多少兴亡已化作悠悠江水滚滚流去。


   怀古的人又成为后来者的怀念,社会正是在这一次次怀古中向前推进,前事后师千古使然。“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代代年年,生生息息,北固山依然如故,一枕江边。只是今天,当人们直面斑驳的铁塔、遒劲的刻石、挺立的诗碑、凌空的古寺,从历史的脚步声里捕捉心灵的鸣动,是海不扬波,还是翻江巨澜,个中体会因人而异、因情而变。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英雄凭谁问,江上数峰青。


   15、那年的春天,我在杨柳春风中离开古都南京直趋镇江。从南京到镇江100多公里,火车一个多小时便到。

   镇江有三座名山:金山、北固山、焦山。北固山在金山和焦山中间,山不高,主峰海拔52.5米。北固山满山苍翠,山腰竖立着一块石碑,上书“天下第一江山”6个大字。上到山顶是著名的北固亭。北固山三面临江,山势险峻,悬崖峭壁凌空而立,脚下是不尽长江滚滚流。因传梁武帝曾登山顶,壮览长江壮丽景色,又称北顾山。山对面便是扬州,山的西北面是南京。

   京口(今镇江)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北朝时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那壮丽的自然山水隐隐弥漫着历史的烟云。多少文人骚客,面对雄伟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留下了许多不朽篇章。

   最早为北固山留下诗篇的当是唐朝诗人王湾。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罢相后退居金陵(今南京)的北宋诗人王安石,有一次路过这里,将船泊于北固山对面的瓜洲,写下了一首传诵很广的对景抒情的佳作:《泊船瓜洲》。诗曰:“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瓜洲,在今扬州市南的长江边,与南岸的镇江隔水相望。王安石泊船靠岸,面对江天皓月,不禁思念起自己金陵钟山的住所来。

   南宋时,京口(今镇江)是抗金的前线。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三月,著名词人辛弃疾到京口任知府。京口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南宋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当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挥毫写下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曰:“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词人仰天叩问,悲怆雄迈。一问“何处望神州?”抒发对中原故土的深切萦怀。北固楼周遭风光依旧,但中原沧陷,山河改易,这满眼风光不免使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二问“千古兴亡多少事?”表达对国家兴亡的关注。朝代更迭,人事沧桑,历史的舞台上演出过多少兴亡的壮剧。词人思悠悠,恨悠悠,恰似万里长江滚滚东流水,永无止息。三问“天下英雄谁敌手?”喊出时代需要英雄的呼声。历史上雄据东南的孙权(字仲谋),奋战不息,建立起与曹操、刘备鼎立抗衡的不朽功业,不愧为天下英雄。无怪一代枭雄曹操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词人摘取上句赞赏孙权一类英雄,而对刘表之子那种不战而降的懦夫的鄙夷也自在言外。

   辛弃疾在京口知府任上第二年(1205),当时的朝庭权相韩亻宅胄正准备北伐。辛弃疾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难以有所作为。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亻宅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在这种忧深思远交织的复杂心理中,他又一次登上了北固山,写了千古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忆,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拓宇开疆,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尽管物换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崛起孤寒,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真可谓:“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传说中他们的故居遗迹,还能引起人们的瞻慕追怀。无论是孙权还是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这和南宋朝廷统治者偏安江左、忍耻忘仇的怯懦表现,是多么鲜明的对照。在词的结尾,辛弃疾自比壮心不已的战国老将廉颇,高歌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然而,他关于北伐的正确策略受到当朝大臣的轻视,不久,又被罢官,落职南归,过了三年,郁郁老死于乡间。人说宋词可观,精华多出辛弃疾之手,而辛词多如此类,抑郁不平,壮怀激烈。辛弃疾是坚决的抗金主战派,曾经“壮岁旌旗拥万夫”。可叹他将一腔报国壮志化作华章,使文坛礼敬至今,也许这恰恰是他最不愿意得到的功名。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之孙岳珂(字肃之,号亦斋,又号倦翁),有一次夜登北固山,正值层雾渐次敛尽,天边淡烟一抹,此时恰好有渔人鸣榔(用木条敲船,使鱼惊而入网),他想到这是英雄豪杰争雄之地,深切地感到了急风掀起的怒涛,作《祝英台近?北固亭》词一首:“淡烟横,层雾敛。胜概分雄占。月下鸣榔,风急怒涛飐。关河无限清愁,不堪临鉴。正霜鬓,秋风尘染。漫登览。极目万里沙场,事业频看剑。古往今来,南北限天堑。倚楼谁弄新声,重城正掩。历历数,西州更点。”词人感叹至今长江仍是相隔南北的天堑,远处一重重的城门都关闭了,除了城楼上渺茫的歌声之外,到处是一片寂静,惟有西州更点,历历可闻。读者可以从词句中想到词人报效沙场的愿望,也可以想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慨或空老霜鬓的悲哀。读起来豪气千云,悲壮慷慨。

   绿树苍苍,江水滔滔。我流连于绿水青山之间,流连于历史烟云之间,流连于华彩词章之间。江风摇落薄暮,夜幕降临,一钩新月从江面升起。“春风又绿江南岸”,清风明月送我还。


   16、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历史的风雨尽管浩瀚汹涌,不能冲淡人们对英雄的敬仰;岁月的河流尽管绵长蜿蜒,无法流走人们对英雄的怀念。他们光辉的爱国形象,崇高的民族精神,气吞山河的言辞,可歌可泣的壮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