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关将近,老上海的过年习俗,你还记得吗?

 cxag 2017-01-20


距离春节还有一个礼拜啦

家家户户都在紧锣密鼓地操办年货吗

在习俗日渐简化的今天

你还记得小辰光的年味么

让我们一起看看老上海的过年习俗

数数有多少还保留的

旧时从农历廿三,又称“小年”,拉开庆新年的序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贴上灶王像,供上好肉好酒,点上香烛,一派新年氛围。

灶神上天是为了禀报人间好坏,为了让他不说坏话,还要供上饴糖做的糖元宝等粘住他的牙~小时候好羡慕灶王啊,有这么多好吃的!


记得小时候家里的那个长长的鸡毛掸子吗?印象里快过年的时候总有一场大扫除,现在才知道在腊月二十五都要掸尘,音同“掸陈”,寓意扫去晦气,辞旧迎新。


年前的两周,往往是各大超市卖场最热闹的时候,是家里大人最忙碌,也是小孩最开心的时候。各类坚果、糖果、饮料、零食礼包应有尽有,但是妈妈会让你少吃,怕你吃完了就没得招待客人哈哈。


除了办置各类年货,还要买新衣、新鞋,到了新年一定要翻一身新“行头”,精神、自信地去走亲访友。


春节期间,多数人家有贴春联、贴年画的习惯。不同的年画代表着不同的寓意,比如:贴在水缸上,象征年年有余;贴在米囤上,象征五谷丰登;客堂上悬挂福禄寿三星图,象征子孙满堂、长命富贵。


有的家庭会磨粉包汤圆,有的家庭会抟粉打年糕,做好了一大家子一起吃,前者寓意团团圆圆,后者寓意高高兴兴。


除夕晚上,一家人齐聚一堂一起过年,同吃“年夜饭”,边吃边喝,说说笑笑。这也是春节一直以来最重要的习俗,为了团圆,在家人的陪伴下共同跨年。


吃完年夜饭,一家人又会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央视春晚的开播,全家人其乐融融地看节目,直到零点钟声的响起。现在,还有多少人在除夕夜陪家人看完节目的呢?


爆竹声中一岁除,临近12点的除夕夜格外热闹,室外响彻云霄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也是小时候过年最期待的时刻了。


从正月初一开始,上海人就开始拜年啦,最开心的某过于孩子们,不但有红包拿,还有各种好吃的停不下来!现在的我们都到了发红包的年纪…


记得那个时候,待客必请喝“元宝茶”,是为茶内放上青果或茶盖顶置青果一枚。青果谐音“请过来”,不但象征主人好客,而且可去腻消食。


正月初二大家开始走亲戚,嫁出去的女儿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又要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正月十一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


上海元宵最热闹的地方——城隍庙,夜晚灯市热闹繁华,男女老少齐观灯、看西洋景、看戏……到这一天,过年算是真正结束啦~


小时候总觉得过年好开心

现在却越来越淡然

但看到这些充满回忆的画面

觉得应该将习俗延续下去

不能让它们只成为回忆

因为公众号每天只能推一次信息

很多魔都折扣福利只能更新在朋友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