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塑老城厢|“吊脚楼”变“样板房” 聚奎新村309户居民回搬

 cxag 2017-01-20




  聚奎新村309户居民从1月18日起将陆续启动回搬。告别老旧危房,居民们终于有了整洁干净、温暖安全的“新家”。


一大早,沈先生就请朋友帮忙搬家


带着惊讶的神情,徐先生走进了房间



林先生夫妻俩把东西放进衣柜里


从小梁薄板到现浇混凝土

“吊脚楼”变成“样板房”




  建造于上世纪60年代的聚奎新村,原为3层的砖混预制小梁薄板结构房屋,横墙采用以砖煤屑砖承重,前后纵墙为半砖煤屑砖,楼面、楼梯为预制小梁薄板。由于使用年代长,居民户数多,设施差,居民们搭建现象严重,4-6层吊脚楼比比皆是,使小区房屋产生严重的安全隐患。“这些空斗墙一敲就碎,居民们生活在这样的违搭里面,危险性太大。”负责此次施工的南房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此次聚奎新村加固修缮中,将原居民违章搭建的部分拆除,高度恢复至原有的3层住宅原貌。结构上,原有的横墙承重体系不变,保留的墙体在强度上进行了补强处理,原南面半砖墙位置设置了抗震构造柱,承重横墙下的原条形基础也进行了加固,原楼层的小梁薄板拆除,改为现浇混凝土楼板,“这样既提高了房屋的整体性,又提高了居住的安全性。”南房集团相关负责人给记者这样分析。 



沈先生把东西搬进房内



  李先生陪着他88岁母亲来到聚奎新村70号前说,这就是政府帮我们改造好的新房


  走进居民家中,记者看到,和以前相比,原来2米不到的层高,现在都调整到了2.4或者2.5米,居民屋内一下子明亮宽敞好多。公共空间内,小楼梯也变宽、变牢了,居民家中都有了独立的煤卫设施,基本居住功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负责施工的相关人员表示,为改善公共空间的环境,此次修缮将原有的楼梯间改为直跑楼梯,有效提高了平面面积的利用率,使修缮、改建后的公共环境变宽敞,公共楼梯也比原来的小梁薄板楼梯更加安全。 




  经历了半年多的加固、修缮、改造后,如今的聚奎新村不仅居民们的基本居住功能得到了明显提高,房屋的安全性能、结构抗震等级都比原有建筑有了大幅提高。“从搬离、拆除、改造到回搬,这一系列过程凝聚了无数工作人员、施工人员的心血,但只要老百姓满意,我们付出再多都值得。”区老城厢指挥部为改善民生不遗余力。


新闻链接



  聚奎新村是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小梁薄板砖混结构房屋,房屋类型为旧里,共用厨房无卫生设施,建筑面积8789平方米,小区309户居民中,竟然有262户存在各类违法搭建,违法建筑432处;本来2-3米宽的弄堂,慢慢被居民们自搭的“小隔间”蚕食成只有肩膀宽;本就岌岌可危的三层旧房,在两根细细钢管支撑下搭建到了六层。2014年聚奎新村被鉴定为危房。黄浦区成立老城厢指挥部,在2016年3月按照“人员撤离、拆违解危、加固修缮”的思路,实施抢险避危。




  黄浦区在拆违之初就明确,对老城厢内的居民违建,不能简单地一拆了之。在拆违同时,他们本着“旧而不脏,老而不破,小而不乱”的宗旨配套进行了房屋修缮、厨卫工程、水电管线改造、小区绿化补种等工程,解决居民长期以来的“急、难、愁、盼”问题。

  小东门街道坚持细心摸底、耐心约谈沟通,重视居民诉求,并根据实际条件,联合区房管局、南房集团等相关部门千方百计为每户人家改善居住条件,“螺蛳壳里做道场”,在既有房屋内嵌入所必需的生活设施。

  目前,聚奎新村改造施工已完毕,正安排居民陆续回搬。居民眼前的将不再是危险的“吊脚楼”、狭小的共用空间,而是焕然一新的家。


(文:王月华 图:陈刚毅 编辑:张楚瑶)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