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证专业户”是对全体公民的侮辱

 月上树梢2016 2017-01-20

经常参加CCTV节目录制的一个意外收获是:可以遇到各方牛人,或身居高位,或蜗居草根。

最近在大家看法录制现场,便邂逅了最近声名大噪的成都“听证专业户”

最出名的叫胡丽天,江湖中关于老太太的传闻很多。

我对很多信息进行了面对面核实。老太太自称64岁,共参加了23次听证会,而不是传说中的19次;她强调退休前是企业领导的文书,是干部而非传说中的职工;参加听证会每次可以得到200元调研费再无其余物质好处。

她对“听证专业户”的称号很反感,更愿意被称为参政议政的积极分子,甚至先驱,她认为现在的听证会制度很好——尊重民意、贴近百姓。

她说:与其骂我不如拿出这份热情参与听证会。

最后一句话获得了现场积极回应,也将话题某种程度地导向了百姓公民意识匮乏和参与公共事务能力的缺失。

这是一个问题,但如果过度强调,却无疑会完成对深层根本问题的掩盖,进而对舆论产生严重误导。

首先,俺没有过度指责“听证专业户”的欲望。在现行听证会制度框架下,积极参与哪怕是习惯性同意涨价都是他们的权利。

但问题在于很多人不愿意他们代表自己,却只能徒呼奈何。因为决定权不在公众而在有关部门。

1996年《行政处罚法》出台,1998年价格听证会试水,配套的制度也在逐步完善,2008年《价格法》出台后,对听证会的人员构成有了明确的规定——消费者代表需要占到40%。

这一方面表明了对民意的尊重,但另一方面由于执行制度的主体依然是有关部门——其能否在尖锐的利益博弈面前真正保持中立、恪守公平公开公正原则便成为该制度顺利实施的关键。

听证会往往是公众经济负担增加的预演——比如垄断部门宣布降价必获公众集体拥护,无需再多此一举,中国百姓普遍忍耐力超群,集体责任感出众——在CPI高企的今天,收入福利无法与GDP增速尤其是财政增幅匹敌,也普遍发扬着《士兵突击》中国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顽强地面对生活的压力,只要这负担增加的公正合理,当不会有太多怨言。

然而,现实是,价格听证会博弈双方往往强弱分明,一边是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强势利益集团,另一方是极端弱势的公众。政府部门便有了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嫌疑,多数公共事业听证会由此沦为公开的坑爹游戏,获“听涨会”美誉。

当然,为了使得听证秀表演得更加逼真,能更多地顺遂政府及其暗中支持的二政府——涨价机构心仪的消费者代表更易在公开选拔中胜出。这为“听证专业户”批量产生提供绝佳的温床。

更加令人愤懑的是,即使个别听证会意外出现了代表多数民意的反对声音,也往往不会受到重视,更无法改变整个听证会导向的坑爹结局。

价格听证会连续剧演出了整整13年,几乎都以公众利益受损、部门利益得到尊重和维护谢幕。被长期欺骗的公众在改变无望的前提下,便选择对抗——招募代表时无人问津,听证结束后骂声一片。

因此,听证专业户的出现,不仅是政府信用沦丧的标志,更是对全体公民的公然蔑视和侮辱。

要想彻底扭转这一局面,当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并在人大主导下,超越部门利益,选拔真正的公民代表参与,并使听证结果真正能影响最终决策。

政府信用的储备本来就不充分,已经伤不起了。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