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关于年的由来,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除夕,除:是去除的意思;夕:指夜晚。除夕就是辞旧迎新的一个传统节日。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我国把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叫"除夕",除:除去,夕:夜晚;含有除旧迎新,万象更新的意思在里面。白天要打扫卫生,贴春联,剪窗花,挂灯笼;夜晚则要吃团圆饭,给押岁钱,放鞭炮,守岁等。 相传,古时候,"夕"是一头有四只角四只脚的凶猛野兽。因为大雪封山,野兽绝迹,它找不到吃的,饿得受不了。在农历腊月三十这一天,它闯进附近的村子里觅食,给村子里的财物及生命带来巨大的破坏。在以后的农历腊月三十这一天,村子里的人往往扶老携幼,躲到附近的竹林里避难,等"夕"走了后再回来。 这一年,又到了腊月三十这一天,村子里的人又要往竹林里去避难。在行进的途中,一位老婆婆发现一位眉清目秀的小男孩,饿昏在雪地里,她把他救醒,并把他一同带进竹林里。 大人们开始在竹林里工作了,有些人砍竹子,有些人搭竹篷,有些人在生火取暖,竹节噼噼啪啪响个不止,煞是好听。望着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被救醒的小男孩很不理解,就向身边的老婆婆打听。老婆婆将事情从头至尾讲给他听。 小男孩问:"老婆婆,你们就不怕夕追进竹林里来伤害你们?" 老婆婆笑着说:"不怕。有一年,夕追到竹林边,它听到竹节爆裂时发出的噼啪声时,吓得落荒而逃,以后再也没有来过。" 小男孩凝神思索了好一会儿,对老婆婆说:"老婆婆,我有对付夕的办法了,以后你们不用再出来避难了!"他叫大人们多带些碎竹节回去,并在家家户户的门口,,挂上一块红布条。 大人们饱受"夕"之苦,早就不堪忍受。他们信了小男孩的话,回到了村子。他们先回到自己的房屋里,在大门口挂上红布条,然后一一聚集在村子里广场上,广场中央生了一堆篝火,旁边堆满了碎竹节。 "夕"来了,在村口发出暴怒的声音,大人们惊慌失措。小男孩说:"你们不要怕,不要慌,按我的吩咐去做。" 小男孩走到村口,对着"夕"跳手跳脚地大骂一通。夕想到屋里找东西吃,看到家家户户挂着红布条,就不敢进。 它被小男孩的谩骂声彻底激怒,不要命地猛追小男孩。小男孩飞也似地跑到广场,大声喊:"夕来了,快往火里扔竹节!" 大人发愣了片刻,夕追上了小男孩,用角将他高高挑起,然后猛地甩下来,小男孩牺牲了。 被伤痛惊醒的大人,纷纷往火里扔碎竹节,湿气很重的碎竹节,爆出的响声特别巨大。夕听到响声后,不敢伤人,乖乖逃走了。 这个牺牲了的小男孩,他的名字叫"年"。 第二年腊月三十这一天,大人害怕逃走了的"夕",又到村子里滋事。早早地挂好红布条,然后聚集在广场中央,生起大火,堆放好碎竹节,等候"夕"的到来。 这一年,"夕"没有来。 以后,"夕"也没来。 不过,在大年三十这一天,家家户户挂红布条和烧竹节的习俗都传了下来。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慢慢衍化,变成了现在的贴对联、挂灯笼、放炮竹的新习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