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歷史文化古跡——北京清華大大學早期建築(一)【圖文】

 還舊樓主. 2017-01-20
 
    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校园内,现存建筑二十座,较为重要的有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图书馆、体育馆、清华大学大礼堂、清华大学科学馆等。
 
北京清华大学早期建筑(近代.国五)(一)
清华大学主校门

    原为清康熙时的熙春园,道光二年(1822)熙春园被一分为二,分赐皇亲。东部园区于咸丰时改名清华园,并有御笔题写匾额悬于宫门,仍悬于工字厅门额上。光绪三十四年(1908)美国用庚子赔款在此建清华学堂,初名“游美学务处”。辛亥革命后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改建成国立清华大学。原有建筑主要有工字厅和古月堂,为传统四合院式建筑。
    清华园这个门是早期清华的正门。但是后来扩建了,这个门现在就处于学校中央略偏西的位置,一般称为二校门

    清华大学校校舍分别于1909年、1914年和1930年三批开工建设,1936年全部竣工。1911年建设的新校门为仿文艺复兴券柱式大门以及清华学堂、校医院、二院、三院等建筑。1914年建设的有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和大礼堂等。1936年建筑与前期建筑风格相一致,采用美国近代折衷式的校园建筑风格,特点是砖混结构,外形对称,比例端庄,立面三段式划分,利用清水砖墙面砌出线脚。
 
北京清华大学早期建筑(近代.国五)(一)
清华学堂

北京清华大学早期建筑(近代.国五)(一)
清华学堂
 
    清华学堂第一阶段的建筑沿用了清代的工字厅、怡春院和古月堂三组传统四合院建筑,另外修建的清华学堂、二院、三院、校医院等。清华学堂采用德国古典建筑风格,为二层砖木结构楼房。二院为行列式平房,三院为折中式平房。 
 
北京清华大学早期建筑(近代.国五)(一)
清华大学近春园
 
    近春园原为清咸丰皇帝做皇子时的旧居,原为康熙皇帝的熙春园的中心地带,属于"圆明五园"之一,现属于清华园的一部分,位于清华大学校园西面。近春园四面荷塘围绕,此处便是朱自清教授的名篇《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清朝道光年间,熙春园分为东西两园,工字厅以西部分称近春园。近春园园志上写着:"水木清华,为一时之繁囿胜地。"

    第二阶段的建筑从1914年开始,美国设计师墨菲参与了校园的设计,扩建了清华学堂,另外修建了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和大礼堂,这四座建筑被称为“清华学校之四大建筑”。四大建筑均采用当时美国流行的大学建筑风格,科学馆为红色砖墙,屋顶铺设石板瓦,大礼堂也是红砖外墙,入口处有大理石柱廊,图书馆室内采用磨光花岗石装饰。
 
北京清华大学早期建筑(近代.国五)(一)
清华荷塘
 
北京清华大学早期建筑(近代.国五)(一)
清华荷塘因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而闻名
     1928年清华学堂改为国立清华大学,学校又聘请设计师重新规划了校园,并设计建设了一批新的建筑,例如西校门、气象台以及学生宿舍,另外还扩建了体育馆、图书馆等建筑。1936年这些建筑建成使用,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群也建设完成。清华大学早期建筑整体保存较好,使校园仍保留近代校园的典雅风格,至今仍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北京清华大学早期建筑(近代.国五)(一)

北京清华大学早期建筑(近代.国五)(一)
清华大学校园水木清华正门
 
    清华荷塘是和水木清华连在一起,荷塘之上即是水木清华的匾额。“水木清华”出自晋人谢混诗:“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正中朱柱上悬有清道光进士,咸、同、光三代礼部侍郎殷兆镛撰书的名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南西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 正额“水木清华”据历史记载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御笔。
    所存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主要有三部分:宣统三年(1911)至1912年建造的清华学堂、同方等;1919~1925年建造的大礼堂、科学馆、体育馆、图书馆(局部)等;1931~1933年建造的生物馆、化学馆、图书馆(扩建部分)、气象台、校门、机械馆、电机馆以及明、善、静、平、新“五斋”学生宿舍。
 
北京清华大学早期建筑(近代.国五)(一)
 
北京清华大学早期建筑(近代.国五)(一)
自清亭

    清华学堂特指清华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位于清华大学二校门北面的大草坪东边,是一座式样别致的二层楼房。此楼为德国古典风格,青砖红瓦,坡顶陡起,这就是清华校园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清华学堂大楼。在清华建校初期兴建的第一批校舍中,清华学堂大楼被称为“一院”或“一院大楼”。
 
北京清华大学早期建筑(近代.国五)(一)
清华学堂

    清华学堂于1911年4月29日在清华园开学,这也是清华历史的开端。清华学堂是清华大学建校初期兴建的首批主体教学建筑之一,分西部、东部两期建成。
 
北京清华大学早期建筑(近代.国五)(一)
清华大学图书馆

     1909年清政府成立了游美学务处,负责直接选派学生游美,同时着手筹设游美肄业馆。1910年11月,游美学务处向外务部、学部提出了改革游美肄业馆办法。其中提到,因已确定清华园为校址,故呈请将游美肄业馆名称改为“清华学堂”。12月,清政府学部批准了这个改革办法。之后,清末兼管学部和外务部的军机大臣那桐于宣统辛亥年(1911年)为清华学堂题写了校名。今天看到的清华学堂大楼大门外,正额“清华学堂”四字即为那桐手书。
 
北京清华大学早期建筑(近代.国五)(一)
清华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二校门

     20世纪二十年代,清华学堂曾是培养国学人才的摇篮。1925年,曹云祥校长执掌校政时,清华增设新制大学部和国学研究院。学校特别注意延聘名师,先后聘请了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著名学者担任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他们和考古学家李济、文学家吴宓等荟萃于清华学堂,培养学生分别研究中国文、史、哲诸学。国学研究院开设了古史新证(王国维先生)、中国通史(梁启超先生)、方言学(赵元任先生)、人文学(李济先生)等课程,除中国通史在同方部外,其余课程均在清华学堂117号教室讲授。
 
清华大学大礼堂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的教学、行政等领导机构基本都设在清华学堂大楼里。解放初期,学堂西部仍是校领导机关(校委会)所在地,东部的一部分曾用作中共清华党总支的办公室。五十年代以后,梁思成为主任的清华建筑系迁入此楼,清华学堂大楼成为建筑系专用系馆。
 
北京清华大学早期建筑(近代.国五)(一)
叶赫那拉·那桐
 
     叶赫那拉·那桐(1856—1925)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字琴轩,一字凤楼,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晚清“旗下三才子”之一。在清末光绪、宣统年间先后充任户部尚书、外务部尚书、总理衙门大臣、军机大臣、内阁协理大臣等,并兼任过京师步军统领和管理工巡局事务。

北京清华大学早期建筑(近代.国五)(一)
叶赫那拉·那桐
 
     1900年,八国联军侵犯北京,慈禧西逃,那桐充任留京办事大臣,随奕劻、李鸿章与联军议和。《辛丑条约》后,任专使赴日本道歉。清帝退位后,迁居天津。中国最好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里面,至今仍留存下来的“清华园”“清华学堂”几个字均出自他的手笔。
 
北京清华大学早期建筑(近代.国五)(一)叶赫那拉·那桐
北京清华大学早期建筑(近代.国五)(一)
北京清华大学早期建筑(近代.国五)(一)工字厅主殿

清华大学大礼堂

北京清华大学早期建筑(近代.国五)(一)
大礼堂背面

北京清华大学早期建筑(近代.国五)(一)清华大学主教学楼

北京清华大学早期建筑(近代.国五)(一)
清华大学老校区
北京清华大学早期建筑(近代.国五)(一)第一教学楼
北京清华大学早期建筑(近代.国五)(一)第一教学楼

北京清华大学早期建筑(近代.国五)(一)

北京清华大学早期建筑(近代.国五)(一)

北京清华大学早期建筑(近代.国五)(一)

北京清华大学早期建筑(近代.国五)(一)

北京清华大学早期建筑(近代.国五)(一)
北京清华大学早期建筑(近代.国五)(一)



北京清华大学早期建筑(近代.国五)(一)

北京清华大学早期建筑(近代.国五)(一)

北京清华大学早期建筑(近代.国五)(一)

北京清华大学早期建筑(近代.国五)(一)


北京清华大学早期建筑(近代.国五)(一)

北京清华大学早期建筑(近代.国五)(一)

北京清华大学早期建筑(近代.国五)(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