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尼克特说:“没有婴儿,只有母婴关系。”也就是说,婴儿不能离开母亲独立生存,没有母婴关系,就会“死亡”或者说精神“死亡”。“死亡”的恐惧不是害怕自己死了,而是害怕周围的人不见了。母亲的情绪极有可能是一种宣泄,而孩子的自我功能很弱,对于她来说,可能就是有关生存的威胁,特别是早期安全感建立不好的孩子,这种体验歇斯底里。 爱,说起来极其简单。爱,是接纳和成长,可以这样说,爱是接纳他人,成长自己。或者这样讲更明白,想改变他人,不成长自己培养出来的是扭曲的关系和爱。
父母给孩子爱的承诺,那么首先请接纳孩子的“劣势”“负面的情绪”和“不适的感受”。 人无完人,如果因为你爱孩子才去纠正,规范孩子的“缺点”“不良情绪”极有可能是你的借口,因为它让你不舒服,你在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孩子对于“优劣势”,“好坏情绪”没有标签,无需纠正,更可以和他们和平共处,身心和谐,往往是父母无意的行为造成了孩子心灵的烙印,导致孩子内心冲突,带病生活。 当孩子准备爬到较高的平台上时,父母大呼小叫的制止孩子上去,这也不是孩子的需要,孩子需要体验这种害怕挑战的感受;当孩子因为害怕要下来时,父母又在指责:“谁让你上去的?害怕就哭,我不管你”,这时孩子需要帮助,体验在我最危险时有人可以帮我,这样就建立了安全感,这也是恰到好处的爱。 父母要有一颗同理心,理解并且满足孩子的需求,当孩子不需要帮助时,也不要过于呵护。天长日久,孩子也会拥有一颗同心理,去同理他的亲人和朋友。 如果把孩子比作一种能量,因为有些父母的能量不足,他无法承载孩子的能量。或者说在潜意识里人格发展不好的父母会攻击孩子的弱点,挑毛病,以固化这些缺点,达到隔离自己的担心和恐惧,以使不受控制的部分变得受控制。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父母眼中孩子是什么样的,就是孩子看到自己的样子。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固着不被孩子认可的缺点就是父母一手调教的或者就是父母把自己不完美的一面投射给了孩子。 李雪说:父母无需完美,行为有缺陷,看法有不同,都没有关系,关键是要给孩子底气——无论如何,爱都存在。 (作者为在线心理学堂vip会员,蓝闺蜜读书小组成员) 扫描下图二维 |
|
来自: 昵称30501711 >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