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蒲华 墨竹图

 自华居 2017-01-20
桑浦美术馆2016-09-16阅读原文

江南

声声醉2

刘芳

00:00/04:15

天池后身蒲作英

眼前的这幅墨竹画得是如此任性:兰草茵茵的山石上横斜出两竿翠竹,干枝瘦硬如铁,劈叶如刀斧下斫。只见老枝新叶,重迭错落,上翘下垂,左右纷披,恰似风雨骤至。画家的构图已经不能用不拘陈法来形容了——占了画幅半边理当是主角的墨竹,主干居然倒斜向下,几乎低落至水面,而枝繁叶茂好好的一丛又“缺”了一半。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传统墨竹画中的丛竹幽篁,看不到竹梢幼叶,看不到竹根新箨,看不到顶天立地干云直上,但如此饱满恣肆,水墨淋漓,分明不是枯竹旧枝,聚散倚侧的竹叶、波纹荡漾的水面都蕴含着勃勃生机。

蒲华 墨竹图 130x32cm 桑浦美术馆藏

自明清以来宫廷院体之外,举凡绘画往往标举写'胸中逸气',认为画中的最高境界是'意'的追求,在立品、达意、畅神、抒情、求趣的道路上下求索,至清季则进一步讲求金石篆刻、书法、诗文、款识与书画有机结合,“诗书画印”都要不落下品。其中最典型,也是最容易体现文人画气韵标格的大写意花卉,尤其是“松竹梅兰莲菊”这些经典母题。时至晚清,集其大成,登其峰巅的是吴昌硕。而当初披荆斩棘,开径辟路,破泥古之积习,开'海派'之新风者,应推本幅的画者,也是吴昌硕的好友蒲作英。

(局 部)

蒲华(1839—1911),与任颐、虚谷、吴昌硕并称为“海上四杰”。其早年花卉师法周闲,后宗陈淳、徐渭,意在白阳、青藤之间。画竹自云学天台傅啸生,苍莽驰骤、脱尽畦畛。后受陈淳、徐渭、李鱓的影响,移其书法于绘画之中。放笔横扫,挥毫立就,人称“蒲竹”,蒲华也自称“种竹道人”。他的墨竹,一竿通天,叶若风雨,竹竿婉媚中见刚直,竹叶劲利中显柔和,刚柔相济,生机勃发,百年间无人可比。吴昌硕尝问道于彼,缶翁后来朴茂雄健、气势如虹的竹法,实在是由“蒲竹”中来。在此顺带一提,本幅《墨竹》曾为近代名书家海陵老人谭组云所藏。谭组云与谭延闿齐名,世称“南北谭”,迁居海上鬻书,与海上题襟馆诸公交好,蒲华、吴昌硕极赞其书《十七帖》、《书谱》、《争座位》为最佳,是以终身喜书此三帖。

不是每个画家都需要历经苦难来磨砺画艺,但是也许有些画家正是因为悲剧性的人生成就了他自己。让人发此感慨的,不是因为梵高,而是看到这幅《墨竹》,与明代才子型画家徐渭的《墨葡萄图》相对照,是如此熟悉,而两位画家后半生的人生轨迹也是如此相似。

天池山人徐渭一生命途多舛,遭遇坎坷,甚至数度癫狂自尽。他一生不治产业,钱财随手散尽,晚年悲苦凄凉,形影相吊,靠卖字画度日。他将自己的悲愤和怀才不遇之感融注于笔端,创造了一幅又一幅惊世骇俗的水墨画作。

蒲华幼为庙祝,但刻苦自学,早年即以诗、书、画而闻名乡里。同治二年(1863) 伉俪情笃的妻子病故后,悲痛不能自己,遂离家浪迹于宁波、台州、温州、杭州、上海等地。十多年间,因不善官场应酬,自行弃幕僚而去,以卖画自给。当其声名远扬,乡间旧友来沪探望,蒲华盛情款待,视同至亲。日本来客,每以重金求画,得资便呼朋斗酒,或为青楼女子赎身,竟至垂橐空囊。虽然1881年春,自上海去日本,备受日方人士赞赏、推重。然而同年夏归国,依旧画笔一枝,孑然一身,随身携一画篮,内装绘画所需工具,依旧游食于沪宁沪杭之间。

蒲华卖画订有笔单,却从不计较锱铢,有人替他磨墨,或送他几枝雪茄烟,就即席挥毫。他爱酒,有人置壶酒於纸砚傍,饮至微醺,就欣然命笔。蒲作英平素不自矜惜,有索辄应,得钱黄垆买醉,斗酒为乐。没有人替他磨墨,就稍磨即用,任意挥漉。所以在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他的绰号'蒲邋遢'。他的才情,他的悲愤,他的时不我与,掩盖在“蒲邋遢”的表象之下,杯酒寻欢,长歌当哭,唯有靠笔墨宣泄胸中的块垒。用“天池后身”来形容蒲华,是对其大写意水墨的赞许,也是对他人生经历的哀惋。

1911年夏天的一个晚上,蒲华醉归寓所,寝睡不起。人们去看他,才知假牙落入喉管,气塞而逝。吴昌硕等为治丧,沈汝瑾撰述、吴昌硕书写的“蒲山人墓志铭”刻就时,墓已封土,乃嵌藏南湖监亭的内壁。今墓不存,铭石幸存。

便以蒲华的题画诗作为结尾吧,在秋意渐浓时候,回顾他的经历点滴,再看他的墨竹,别有一番滋味。凉阴过研池,叶叶秋可数。京华客梦醒,一片江南雨。

点击文字查看桑浦美术馆精彩内容

.....................................................

分享朋友

或扫下方二维码

地址:上海市静安区江宁路356号静安紫苑【行政公馆】25层

微博:@桑浦美术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