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想衣裳花想容,八十年来,龙凤旗袍用时光为无数女人缝制出优雅。
作为海派旗袍的传承者,国有老字号龙凤旗袍发源于上海,也在繁华中见证民族服饰文化的潮起潮落。从一代影后胡蝶那身白色蕾丝旗袍,到改革开放前市民排队购衣,80岁的老字号有讲不完的精彩故事。

新民晚报记者 胡晓芒/摄(下同)
如今,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但是摩登都市的快节奏始终在冲击着慢工出细活的手艺。老店明白,要延续生命,必须除旧布新,除了坚守精工细作,给新人搭台,联合学校社区推广普及旗袍文化,也成为义不容辞的使命。
于是,它开始讲述“老树新枝”的故事。
视频:龙凤旗袍讲述“老树新枝”的故事 新民晚报新民网 陈炅玮/摄制
张爱玲说:“再没有心肝的女子说起她去年那件织锦缎夹袍的时候,也是一往情深的。”
从满清旗装演变而来的旗袍,一度风靡全国。
上世纪30年代,旗袍进入全盛时期,不论地域,不分年龄,女性皆着旗袍。
“全民穿旗袍”年代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之后,旗袍逐渐退出都市女性的日常生活舞台。

视频截图
而龙凤旗袍的发展则鲜活地展现了旗袍兴衰史。
龙凤旗袍制作工艺的第一代传人朱林清,出身著名的专做中式服装的“苏广成衣铺”。1936年,他开办了“朱顺兴”中式服装店,将传统中式服装制作技艺应用到海派旗袍上。
解放后,“朱顺兴”与其他四家中式服装店合办“上海龙凤中式服装店”,成为沪上最闻名的手工旗袍制作商铺。龙凤中式服装店改称上海龙凤中式服装有限公司。

一件手工旗袍需要经过选料、量体、试样、裁剪、缝制等步骤,采用镶嵌滚宕四种工艺,运用镂雕盘绣四种绝活。龙凤旗袍的江满宗说,光是量体,就要精确到36个部位。
制作旗袍,绝对要耐得住寂寞。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徐永良表示,一件没有绣花的普通旗袍,从量身到制作也需要7天,从打样到缝制是一人完成,师傅必须是“全才”。

由于制作考究、品质上乘,“龙凤”逐渐赢得了诸多女性的青睐,一些华侨回国时愿意带走一件旗袍只为在遥远他乡寄托乡愁。
然而,再辉煌的历史仍需要新人书写未来。上海龙凤中式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月琴强调,人才乃企业核心竞争力,“现在的龙凤旗袍约有30名员工,而全手工旗袍需要慢工细活,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龙凤一直求才若渴”。
江宁路958号4楼100平方米的制作车间,也是旗袍技艺的传习所。

1月10日下午1点,18岁的张钦玮安静地站在工作台旁,面前摆着尺子、针线、剪刀、镊子。她先将长近90厘米、宽1.5厘米的布条仔细固定,再一手提着熨斗,一手抚平布条并将其沿着中线褶皱对折慢慢熨平……
这只是做花式盘扣的第一步,要纯手工制作一个盘扣耗费一天甚至两天毫不稀奇,而她的收纳盒里已放着十来对完成的菊花扣。她是逸夫职业学校服装班三年级学生,跟着在龙凤旗袍工作30多年的资深师傅焦义刚实习半年。

旗袍的盘扣制作很有讲究,焦师傅正在教两名99年出生的“小学徒”
焦师傅介绍,学做旗袍是一场持久战,旗袍制作工艺讲究细节,每一个初学者都得从学编盘扣起步,“盘扣就是磨练性子,也是在熟悉不同的布料特性,有了这些基础才能够打样、裁剪”。
这份师徒缘分源于龙凤技艺进校园。老字号一度发现目前传承人队伍年龄普遍四五十岁,却难觅继承者,于是和静安区政府想出了从娃娃抓起的办法。

两位年轻姑娘对旗袍制作很有兴趣,立志要干这一行
2011年6月起,龙凤的旗袍制作师每周都会抽出半天到逸夫职校教孩子们制作工艺。带教老师焦义刚便在班上发现了特别用心投入的张钦玮和吴雨婷,“很有天分,而且肯学,坐得住”。到了她俩三年级,龙凤主动向她俩“抛出绣球”,邀来实习,并等待她们毕业后招为正式员工。

老师傅手把手地教学
为了寻找到更多好苗子,龙凤今年又想出新招,展现诚意。品牌负责人陶尧康介绍:“公司首次为实习生们发放了补贴;同时鼓励他们多学习,考证书的培训费用也可以全额报销。”
陈月琴总经理称,“我常和新人说,做好一个牌子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做垮一个牌子分分钟,这份手艺是沉甸甸的。”

总经理陈女士畅谈旗袍技艺的传承和未来
早在上海世博会时,龙凤旗袍就被邀请秀出海派风情;到了米兰世博会、法国卢浮宫,龙凤再次用服饰向世界演绎东方女性的曼妙身姿与典雅风韵。
虽然成绩斐然,龙凤却一直在思考,如何能让更多年轻人知道并了解旗袍文化,因为穿旗袍的人群需要慢慢培养。60岁的陶尧康期待用更多年轻人的方式讲述旗袍的前世今生。

60岁的陶尧康对旗袍推广期待多多
因此,除了在店面中售卖,龙凤旗袍也尝试进社区或更多地在展馆展示。陶尧康透露,3月龙凤旗袍将进驻静安区文化馆参与非遗展。他表示高端定制并不好做,但是近年来龙凤旗袍每年的销量仍以10%逐渐增长,“以手工为坚守,以传统为特色,以创新打开市场,未来仍大有可为”。
一件旗袍是女性身上的流动气韵,当下的龙凤旗袍,已不单是一件服饰,同时也是在记录一段历史,递出一张优雅的文化名片。

 匠人的手艺何时能不被低估?
“老字号”是“城市记忆”,有记忆的城市才让人温暖。新民晚报连续关注老字号新故事,便是希望延续优秀传统血脉。新民晚报记者看到老字号在倔强求生,却也发现制作出高价旗袍的匠人面对柴米油盐的捉襟见肘。如何提高他们的待遇也是激活老店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这背后仍折射出消费者对待手工艺的态度。
以龙凤旗袍为例,虽然员工工资逐年增长,但是目前一线旗袍制作师月薪为4000-5000元。仅以2016届上海高校毕业生平均工资对照便可发现差距,大专高职学历毕业生的平均月薪为3729元,本科学历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4410元,硕士及以上学历毕业生的平均月薪为7389元。所以,从业至少有二三十年的匠人,拼不过很多职场新人。
或许也有人奇怪,一件龙凤旗袍一般开价1万-2万元,并不便宜,为何师傅挣不到钱?因为,旗袍制作周期超长,本身就限制了产量,所以一年下来的盈余差不多刚够发员工工资。这便是国内大部分需要精工细作的手工企业无法摆脱的魔咒。
或许,用钱来衡量一件手工制品是片面的,因为从一定层面来讲它无法用价格衡量,但这背后多少能反映出大众对于匠人精神的理解。在崇尚手艺制作的意大利,一套手工西装价格不菲,而当地手工艺人的工资水平远超平均水准,这便是当地人对于耗费心力的手工制作的尊重。
在国内,很多人的经济水平尚有限,但是再当我们看到一件手工艺品时,是不是应多感念制作者那份独一无二的用心?只有打从心底认可它,匠人的付出才不会被低估!

视频截图
(新民晚报记者 肖茜颖/文 胡晓芒/图 新媒体 陈炅玮/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