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与健康长寿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千余年来,太极拳就在人们群众中流传。它不仅是抗敌自卫的技击手段,而且是广大群众用以健身去病和延年益寿的重要方法。 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拳术,而太极拳内在修为是最难练的。内在修为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文修与内”,意思就是习武者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品德;第二是习武者必须熟悉和钻研理论,用理论指导武学,这才是习武者的上乘之道。 初学之人,主要依靠平时练拳时,经常对照自己,如有不得要领之处,应立即请教师承,必须立即纠正。只有这样才能功深而拳正。反之,如果练拳马马虎虎,摇摇摆摆,日久积习难返,功越深而拳越歪,也就难以得到预期锻炼效果了。“少则得、多则惑”,习练太极拳大都主张专精为尚。为此,在一般情况下最好专心学练一种学派太极拳,而不是泛泛地去练习几种不同学派的太极拳。“拳不在多、惟在熟精”,习者精心学练,使拳练得精益求精。初学者应该抱定“不学则已,学必求精”的宗旨。学拳当然在最好即明理之师口传身授,当面指教,籍以保证不打歪拳,不半途而废,练着数万,成者几人。“拳以德立”,不明拳理的人凭空想象,就会囿于一手一法,难于融会贯通,更谈不上精益求精了。再就是学些皮毛、一知半解、胡乱逞能的人,是不知道人外有人、楼外有楼这个道理。这种人不仅显得浅薄和缺少武德修养,而且污染了武术界,也给自己加深拳艺设置了障碍。 太极拳因演练起来斯文优雅、动作缓慢、呼吸深长,所以太极拳也是一种天然气功。是以练武为主,且兼练了气功。练拳时先意动(内动)在外动。即意念先动,指挥躯干活动。练拳时要做到身体平衡和重心稳定,气活泼而通畅,精神宁静而集中,使得中枢神经起着极兴奋和极灵敏的作用。按照太极拳习练要求,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落胯、气沉丹田、尾闾中正、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气沉则意坚,意坚则心定,使内劲由脚跟通腰轴旋转至背脊肩井而劲贯四梢,缠绕往来、轻灵圆转、绵软而又沉重,外似棉花内如钢针、轻灵而不流予漂浮,沉着而不涉及呆滞。 太极推手可以说是一种文斗,形势比较斯文,内容丰富、讲究细致、反对粗糙。如打手歌曰:棚履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它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牵动往来气贴背、刻刻留意在腰隙。柔运气、刚落实、行气有如九曲珠、无往不利,运动有如百炼钢、无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鹄、神似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似江河,蓄劲而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行,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彼不动、已不动,彼微动、已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内固精神,外示安逸、气若车轮、腰如车轴。太极推手主张斗智、斗巧、斗功力,鄙弃斗力。在推手的乐趣中,促进了友谊,增进了健康,提高了技巧和思想水平。 散手:其所以要在深厚的推手功夫之后进行是因为太极拳的要求和其它拳种不一样。一是不主张冒险,特别要求自身安全;二是以发劲将对方搠远为能,不以打伤为满足。它打的细致、打的精确、打的巧妙,更打的精彩,的确是自成体系,别具一格。 因此,希望学练各种拳者,应坚持朝夕苦练,加深领悟,才能受益颇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我们提倡更多的人都加入到习练太极拳行列中来,是中国这一古老的瑰宝,在中外群众中放出更加绚丽的异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