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瓷画上的三国故事

 芝润斋 2017-01-21

三国演义》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曹操的奸诈、孙权的雄才、刘备的宽厚有口皆碑,诸葛亮的计谋和智慧更是妇孺皆知。三国演义虽然成书于明代初年,但民间早已流传着三国的故事。罗贯中是在民间传说、民间艺人话本和戏曲的基础上,依据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加注的正史材料,加上他自己的才识和感悟写成的。从元代到清代陶瓷制品上多有表现三国题材的绘画,特别是青花瓷。笔者仅就收集到的标本,解读元明清三朝青花瓷画上的三国演义故事。

图1

图2

  图1和图2是两片元青花的残片。图1为“辕门射戟”(孙梓平藏),说的是公元196年的事:袁术手下大将纪灵,欲攻打刘备驻守的小沛,便送礼给徐州的吕布,让他不要帮助刘备,这时刘备也急忙向吕布求助。吕布在左右为难之时想出了“辕门射戟”之计。他请纪灵和刘备赴宴,说这一切只看天意,如果能用箭射中辕门外的小枝,双方就罢兵,射不中就任由双方争斗。纪灵看距离太远,心想吕布肯定射不中,便同意了。结果吕布一箭射去正中辕门外的小枝,纪灵只好罢兵。吕布用惊人的弓术为刘备解了围。虽然听起来很神奇,但正史中确有记载,民间的口头文学当然更是绘声绘色,这块瓷片就是三国演义成书前绘的。图2的这片元青花画的是诸葛亮。这块瓷片是徐州的瓷友邱天基在南京挖到的,那年元宵节张浦生老师在省委党校开陶瓷讲座,午休时小邱想到秦淮河边碰碰运气,谁知他在秦淮河边的积雪冻土中,一锹就挖到这块带有人物图案的元青花瓷片。有人说这不是诸葛亮,因为诸葛亮是纶巾羽扇,此图不像。孰不知纶巾羽扇是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而这块瓷片是在《三国演义》成书前就绘好了的。
  青花瓷器中有一种“诸葛碗”又称“孔明碗”,两碗套叠使碗容很浅,中空,碗底有洞,估计是祭祀用的,为什么是这种形状,其中有传说: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曹操,第六次带兵至五丈原时他已积劳成疾、病入膏肓。此时魏国主帅司马懿巴不得诸葛亮早点死去。他派出军探探知诸葛亮病情,深知司马懿心态的诸葛亮便设计了这种碗,故意捧碗在军中大嚼,让探子看见回报司马懿,说是诸葛亮食量很大,身体必好。此消息传出,大大动摇了司马懿的军心。
  但据考证这种诸葛碗始产于宋代,明清时多有烧造,而三国时期未发现此类碗造型,上述故事显然系后世文人杜撰。

图3

  值得一提的是此碗底有一大孔洞,叫“诸葛碗”是否与这孔洞有关?明代正德年有一种诸葛碗(图3),碗心所绘图可能是赵云百万军中救阿斗的故事。碗足圈上有一孔洞相通,这当然不是匠人胡乱开戳的,据我分析此乃一道实物哑谜,谜底乃“孔明”,取小孔透明(亮)之意。

图4

  清代康熙朝的瓷画崇尚刀马人物,三国人物故事自然是常见的题材。我曾见过清初的青花器皿上绘有“吕布与貂蝉”、“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徐元直走马荐诸葛”等图样。图4是清顺治年的青花筒瓶,画面是城门大开,诸葛亮在城头悠闲抚琴,一军卒在城门口扫地,背面绘司马懿策马迟疑不前,惟恐中了诸葛亮的埋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空城计。

图5

  我倒是喜欢这只表现十分含蓄的青花笔筒(图5),它取材于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荆州。刘琮投降,刘备率军退至江陵。曹军在当阳长坂坡将刘备部队打败,直抵江陵。刘备遂转道汉津,逃往夏口,派诸葛亮出使东吴,联吴抗曹。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二十万大军,从江陵出发,顺江东下,与孙权刘备联军会战于赤壁。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战、战船首尾相接的弱点,使黄盖前去诈降,当黄盖水军接近曹军战船时便顺风纵火,大败曹军于乌林。曹操率残部从华容逃回北方。孙刘联军大获全胜。
  这只笔筒并没有表现征战的场面,而是从赤壁夜游赏景的角度楔入,船中客人饮茶怀古。也许是船家述说当年赤壁之战的惊心动魄使客人动容,客人特地向船家夫妇递上一杯润喉茶。船家的介绍也触动了客人的诗兴,这笔筒的另一侧有一首七言诗:“五百年来绕此游,水光依旧接天流,徘徊今夜东山月,仿佛当年壬戍秋,有客得鱼恰赤壁,无人载酒山黄州,吟成一啸千山寂,孤鹤横江掠小舟。”这幅画,这首诗,此景、此情把名震千古的赤壁之战,表现得如此耐人寻味,真不愧为康熙青花笔筒中的绝妙之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