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座“鸡”山!还有个豆腐巷?无锡这些老地名的来历你晓得几个?

 欲穷千里目399 2017-01-21

两座“鸡”山!还有个豆腐巷?无锡这些老地名的来历你晓得几个?

2017-01-19 无锡攻略



距离鸡年已经没有几天了

不少小伙伴都在问小锡妹

咱们无锡有没有地方是跟“鸡”字有关

小锡妹还真的找到了两座“鸡”山

不仅有两座“鸡”山

小锡妹还找到了豆腐巷鱼腥巷腐乳浜。。。

不少无锡老地名

老无锡们看看那你们知道几个。



鸡笼山—太湖



太湖边的这座鸡笼山,风景秀美,近摩天岭、雪浪山等,海拔百米以上关于这座鸡笼山,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时鸡笼山上有金鸡,它们经常成群结队地飞到南太湖边上玩水,游够后仍飞回鸡笼山。



鸡笼山—锡山



还有一座鸡笼山,地处安镇与查桥交界处,在胶山与吼山之间。因为它并不高,少有地图对其进行标注,但地方志书上有记载。据《梅里志》载,该山形似鸡笼故得名,山顶高程100米。

据介绍,锡北山多,鸡笼山所处地带,除了吼山与胶山,还有塔山、斗山、鞋山、凤凰山、白丹山、陀山等,几座山相连在一起。“这样的山势地形,进可攻,退可守,便于部队排兵布阵。”



豆腐弄



小葱拦豆腐,是佐粥的好菜。南门大公桥附近有条豆腐弄,而在100多年前,这里称低田下,有个名叫孙王大的人被招为女婿到这里,开起了豆腐作坊。他所做的豆腐既白又嫩,四乡八里,妇孺皆知,远近闻名,久而久之,这里就叫做豆腐巷了。



河埒口



宋朝有蒋姓在此河口筑坝养鱼而得名。根据“埒”字的本义,可能是引山上流下的水,也可能是筑坝养鱼的坝高出地面的原因。



鱼腥巷



巷名。在现“银辉城市花园内”,连接勤学路和上塘街。形成于清末、民国初期,曾因清代该地为卖鱼之地而得名。长161米,宽1-5米。现已不复存在,目前仅在“顾毓秀故居”朝南的大门上依旧保留着鱼腥巷的旧称。




塔影桥



桥名,后演变为地名。该桥位于上马墩路西段,建于清乾隆年间。因桥附近原有一寺院,院内有一座塔,其塔影正好投于水中,故名。



留芳声巷



巷名。位于市妇幼保健院北面,连接解放东路和新生路。该巷名源自“留芳百世”之义。据《无锡金匮县志》记载,旧名“集贤坊”,又称“杨家巷”;明末清初以刘姓在此开设当铺得名“刘坊声巷”,清时名“流芳声巷”,后谐为“留芳声巷”。1966年文革初期改名为“立新巷”,1977年恢复原名。长349米,平均宽4米。现已不复存在,被学前东路取代。



棠甘河



河道名。该河位于原华庄镇西南部,自吊桥港向东在华庄镇境呈“S”形走向的一段,北与巡塘港相通,现改名为“庙桥港。该河是华庄镇与雪浪镇的交界河,在该河的两边两镇之间分布着3个自然村落,分别为东棠甘村、南棠甘村、西棠甘村(没有北棠甘村的)。



上马墩



地名。因该地位于城外,古时一般送人远行的话到那边就停下休息一下,然后道别上马,故称“上马墩”。



东亭



乡镇名。以前叫“龙亭”,只因朝中有人诬告华太师造龙亭谋饭反,朝庭派人下来暗查,华太师提前得知后便“一夜改东亭”。



沙文丼



在市中心和平电影院的东南,有一条400多米长的小弄堂,名曰‘沙文丼’。据《无锡金匮县志》附图载,原为‘沙盆潭’。后谐为‘沙坟丼’,1966年改为‘沙文丼’。在无锡话中,丼的读音与dàng相近,但百度百科称,丼字只有jǐng和dǎn两种发音。



腐乳浜



2009年运河西路上新架一座桥叫腐乳浜桥,因为此桥跨腐乳浜,长11米,宽32米。据说盛岸里的腐乳早在明末清初就名扬全国,出产的“盛岸腐乳”与绍兴腐乳媲美,盛誉江南数百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解放前夕,盛岸里有百分之八十的家庭以制作腐乳为生,拥有三十六个作坊、五百多名工人,被人称为“腐乳浜”。盛岸里生产的腐乳营养丰富,鲜美可口,品种有红、白两种。后解放公社红五月腐乳厂采用半机械化方法生产腐乳,年生产能力约为七万坛。



炒米浜



与北门相对,南门外有地名为炒米浜,据说住在那儿的人解放前都靠爆炒米为生。当年不少苏北老乡逃荒过来,在南门外搭个小草棚子,落下脚,为了养家糊口,不少人挑起了炒米担儿,渐成一帮。



绿塔路



路名。该地名的来历是无锡惯用的取名方法,取自两头各一个字。该路北起东门的吊桥湾,南到槐古路(1980年建成)。“绿塔路”形成时的,东门有一座“绿罗庵”,在路的南端能看到南禅寺的妙光塔(当时槐古新村地块还是良田),所以得名“绿塔路”。。



大墙门



村名。原名“杨李巷”,明朝时期村东头有家当铺,其高墙的侧边为集市,慢慢当地百姓就习惯称其为“大墙门口”。解放后被简称为“大墙门”。为原硕放镇驻地。



后宅



原乡镇名。据《梅里志》载,明兵部司务邹明良自“徐塘”辟宅于此。因新宅位于其故宅之后,故被称为“后宅”。



吴桥



桥名,之所以姓“吴”,是因为此桥由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出生的吴梓敬付银建造的,可惜的是,吴梓敬在吴桥竣工之前就病逝于上海,无锡各界为了纪念他,以其姓氏命名为吴桥。



日晖巷



后西溪至人民桥,清时巷内堆放石灰,据《无锡金匮县志》载,原名石灰巷,1974年因名不雅改现名。



田基浜



顾家弄至福田巷。据《无锡金匮县志》载,那时侯池塘里有很多青蛙聚集,又称田鸡浜(即七箭河)。1954年填河成路。



黄埠墩



     黄埠墩是无锡的名胜,也曾是战场。

  黄埠墩最让无锡人记挂的,是南宋名相文天祥。传说,文天祥一生中曾经三次经过无锡,最后一次,他被元军拘押在黄埠墩上。

  文天祥第一次过无锡是在南宋理宗宝佑四年,就是公元1256年春。当年20岁的文天祥和弟弟文天璧赶赴临安参加科举,途经黄埠墩时,对这里的风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考试结束,在601名进士中,他名列第一,成了状元。

  传说文天祥第二次来到黄埠墩时,正是国事日下、元军大举南攻之际。元将伯颜率二十万大军南下,势如破竹,攻破了长江防线。1275年三月,元兵攻陷无锡。到了十月,伯颜将攻常州,时任平江知府的文天祥遣部将尹玉、麻士龙等去增援,经过无锡。

  文天祥第三次到无锡是在德佑二年(1276年)春。由于战败被俘,文天祥被元军押解去大都,路过无锡时,为防止被人劫夺,将船停泊在四面环水的黄埠墩上。

  当时正是农历二月,无锡百姓闻知文丞相经过,不顾元军阻挠鞭打,在运河两边排得密密麻麻,持香跪送,哭成一片。文天祥感动得热泪盈眶,吟诗一首《过无锡》:“金山冉冉波涛雨,锡水茫茫草木春。二十年前曾去路,三千里外作行人。英雄未死心先碎,父老相从鼻欲辛。夜读程婴存国事,一回惆怅一沾巾。”他回想起二十年前赶考时经过这里的情形感慨万千。由于黄埠墩四面环水,难以逃脱,文天祥被继续押送往北。谁知到了镇江后,他就被义士在半夜时分解救了出来,逃到福州继续领兵抵抗。


上面这么多地方

你知道几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