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校出生与未来收入的关系到底有多大?

 张班级管理 2017-01-21
  之所以名校情结盛行,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大家默认你读的学校名气有多大,你毕业后的工资就有多高,但是后发现很多人生赢家推翻了这个结论,所以很多人想问名校出生跟未来收入的关系到底有多大?留学党们如何正确安放自己的名校情结?
  某研究中心在对几千名在校大学进行分析并追踪其毕业十年的状况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对于某几个职业来说,名校学生的薪酬水平的确比高人一筹,然而在其他几个领域却没有丝毫区别。尤其对商业和文学艺术领域来说,名校出身的确对于学生未来的工资高低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对于诸如科学技术、工程、数理领域而言,这方面的公司、机构并不很在意大学毕业生是否来自名校——薪资的评定标准也遵从一样的理念。
  跟踪调查并分析了7300名大学生毕业十年以后的去向,将他们的专业分为一下几个类别:商学、工程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教育学等等,同时将大学分为三大类:包含了精英大学和高竞争性大学,中等录取要求型和低要求型。
  调查结果令人大吃了一惊。对于与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相关的专业来说,平均工资并不会因大学类型的改变而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作者发现以上三类要求程度不同的大学中,它们的科学专业未来平均薪酬并没有很大的区别,工程学毕业生也存在同样情况,只是他们的工资水平在中等和低等型学校中有些不同。
  那为什么会出现此类情况呢?对于有潜力的雇员来说,在这些专业中就读的技能性学生往往要优于名校毕业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校所设置的课程都是标准化的,而学生们所要学的专业知识也大致相同。
  对于其他领域来说,它们的工资远景会因学校的不同而发生很大变化。除去之前说的科学、技术、工程、数理专业,其他领域非常关心应聘者的毕业院校。
  毕业后工资水平悬殊最大的专业要数商科,从重点大学毕业的学生比从次重点大学毕业的学生平均多挣12%,比一般大学毕业生多挣18%。于此类似,对于社会科学专业的毕业生来说,从重点大学毕业的学生比从次重点大学毕业的学生平均多挣11%,比一般大学毕业生多挣14%。
  对于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工资差异百分比分别为6%和9%。在文科毕业生中,虽然重点大学的学生没比次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多挣多少,但是前者比一般大学的学生平均多挣11%。
  名校出生为什么不能决定你的收入?
  
  名校背景可以影响未来收入,但是不能决定未来收入,因为决定未来收入的因素太多。
  能决定你未来薪资的,跟你未来选择的行业和职业有关。上面的调查结论说商科类的名校出生的未来收入可能更高,造成毕业生薪资水平悬殊的原因有很多,在商界中毕业于名校的雇员会为公司提供优秀的校友资源,并挖掘他们成为潜在员工。在其他几个领域,名校毕业生可能帮其公司争取到更优质的同龄人群、老师、大学资源。至少在社会科学和人文领域中,名校生能更轻易地获得一些研究生项目。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当你想从事这些工作时,如果你是名校毕业生,你就有了优先被选择的机会,名校只是赋予你被选的机会但是不能决定被选的就是你。
  未来收入的多少除了跟你选择的行业有关,更与你的个人能力有关。从个人能力的角度来讲决定未来职场成功的因素很多,其决定性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硬实力,更重要的是软实力,比如自信、善于沟通、能够坚持、诚实守信,等等。这些能力并不是只能在名校才能培养出来的,随着个人的成长,越是到受教育后期,其所接受的教育就更加具体和个人化,意味着能决定你的不仅仅是名校的背景还有你个人的成长模式和速度。
  比如说这些能力:
  
  系统思考力
  大学时代是一个人完成这一转变,培养系统性思维的最后机会,但很多人始终没能完成这个过程。仍有大量学生依然在沿用以记忆力为主导的碎片化学习方式。尽管对知识掌握的精度还行,但是由于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思维能力,对知识的深度加工能力不足,导致知识转化为经验和能力的效率落后于遗忘的速度,从而从学校里的“快牛”变成了职场上的“慢牛”。 职场是一个碎片化信息大量聚集的地方,充满着诱惑和不确定性。那些碎片化思考者对信息的吸收能力明显弱于系统思考者,这种差距在职业发展选择,快速学习效率,工作矛盾处理,策划与创造力等方面会进一步放大。
  快速学习能力
  
  学校里面时间是充分的,你可以用低效率来完成高质量的产出。但是工作之后,你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高质量的产出,很多人因此也沦落为“慢牛”。
  这仅仅是一个例子。还有身体素质的差异,随着年龄也会逐渐体现出来。一些生活习惯差的人会染上“并不严重”的慢性病。而这些小毛病虽然没有大碍,但是可能干扰一个人的情绪和精力,进而影响其专注力和创造力,最终使得一部分人无法保持在“快牛”的队列里,沦为平庸。
  跨界能力
  
  如果你要成为top 50%的人,你只需要在自己的领域努力即可。但是你要成为top 10%的优秀的人,就必须要在4-5个领域具有比较专业的知识准备,在这些领域达到50%以上的水平。
  这是因为行业周期的波动对个人的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应付不期而遇的经济周期,你必须保证自己在更宽广的范围里具备生存能力,然后根据经济形势调整自己的发力点,从而将长周期的风险分解成2-3年为间隔的一个个短周期。 这一小段又一小段的调整期保证你职业生涯的连续性和扩展性。“快牛”之所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并成为top10%,并不是因为他们的专业更好,或者第一份工作运气好,而是因为后期的适应能力更强。 只要时间够长,这种适应能力本身就会演化成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而有些人,因为准备不足,或者危机意识不够,即使第一份工作运气很好,也很快会被经济周期所抛弃。
  你真的适合读名校吗?
  
  上不上名校真的不能决定你的人生,名校情结没错,不能上名校其实无妨,能上名校更好,上名校并不能决定你的未来高度,只是增加你未来选择的自由度。而且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读名校。
  读名校的投资回报率有时候并不明确
  
  选择大学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其几十年中所做的最大的一笔投资之一,因此学生和家长要收集足够的资料,从而进一步估算出大学的学费支出和毕业后的期望工资。
  每所大学都为父母们提供了用来估算学费的计算方案,同时也会提供有关不同学院或专业的毕业生平均收入情况。此外,许多学术部门也在追踪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比如你可以知道:和哈佛大学的文科生相比,毕业于科罗拉多大学的文科生,有多少可以去当管培生或从事教学工作。
  但是我们都知道所有的数据都只是平均数,任何一个人的工资可能或高或者或低与这些数据。而且还存在着一个关于机会成本的问题:当孩子选择一个专业时,家长一定会考虑要花多少时间才能从该专业顺利毕业,因为如果就读该专业所花费的时间延长会导致学费的增加,同时也会降低潜在的未来工资水平。
  如果你只看中名校的物质方面的投资回报率,也许最后你都不能让自己满意,还可能在一种无形的经济压力中丧失在名校学习的乐趣,以及收获名校非物质回报的机会。
  你的个人素质适合名校吗?
  
  经济压力只是家长和学生负担的一部分,学生的精神和心理压力不容忽视。在竞争性强的院校里自然佼佼者云集,许多高中时期的尖子生会发现自己竟处于中下游水平。这种心理上的适应与调整才是最困难的。名校都有这些问题:那里聚集了最顶尖的美国学生,有些功课极端好,有些家庭背景很强。一般的中国人都会因此受挫,所以大部分这些院系的中国学生后来都未能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原因是自信心没了。
  所以,学校是否能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生融入新群体,体验全新的校园生活等,这种精神上的益处远比大学毕业后的经济回报有效得多。最终,择校还是要基于学生的天资条件,兴趣爱好。

上一篇:别让孩子成为不懂拒绝的“老好人”
下一篇:最后一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