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丰八日”里的“忠义清丰”

 束薪叟 2017-01-21

历史不可忘却的“清丰八日”

赵建刚/文

 

甲午夏日,翻阅民国三年《清丰县志》,见一记载,殊为震惊。在该旧志卷八忠节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崇祯壬午(1642年),清兵南下,河北郡县望风瓦解。清邑据守八日,城始失守。一时殉难官绅士民,死非一途。”引自民国三年《清丰县志》,下同

我没有查到“河北郡县望风瓦解”的具体记载,但是,镇守松山、锦州这些大城市的明朝高官洪承畴、祖大寿已然投降清兵已是不争的史实。在明清交替的历史存亡关节,我们小小的清丰县城,能在大敌压境之时,有“据守八日”的壮举,我前所未闻。

接下来,还有详细的记载:

“县丞牛维宇(陕西商州人)、典史张先芳(河南人)、训导曹一贞(宛平人)训导董调元(安肃人),以上四官,或治兵或督粮,城破具以身殉。”

这是这次守城的组织领导者,这四人虽然不是清丰人,但是,“具以身殉”的结果,昭示了这次战斗的惨烈。

而令人更加感动的是,在这次战斗中,我们清丰先贤的表现:

“李其纪,万历丙辰进士,吏部文选司郎中,崇祯庚辰辛巳,凶荒频仍,人相食,煮糜赈济活人以万计。壬午,倾家赀供城守,力竭心瘁。城破被执,以刃逼之,厉声不屈,饮刃,体无完肤而死。”

李其纪,字布辰,号文方,是今清丰县纸房乡小什字村人,曾在工部任主事,史载他曾负责修建一处国家仓库,竣工后,剩余的三千金,全部交给了朝廷,可见其为人耿直、为事廉洁。后来调任铨曹郎中,相当于主管选拔人才的司长。皇帝曾说李其纪:“铨曹有人,朕不忧人才矣。”并御书“抡材”二字赐之。后来,因不满当时的朝政腐败,而回乡归隐。

明朝末年,清丰县自然灾害比较严重,据1990年版《清丰县志》记载:崇祯十一年(1638年)“夏,飞蝗蔽日,小树有的被压折,庄稼多被压倒咬烂。”崇祯十二年(1639年)“蝗蝻成灾,秋禾绝收。”崇祯十三年(1640年)“八月,县民因饥饿起事。”崇祯十四年(1641年)“是年久旱,遭大灾荒,斗粟千钱,父子不相顾,人相食,兼之瘟疫流行,人死十之八九。”再加上遭清兵南侵围城,在这样的历史关头,李其纪散尽家财,“煮糜赈济活人以万计”。同时,“倾家赀供城守”以抗敌寇。

李其纪被俘后的表现,县志编写者用16个字进行了准确的描述:清兵“以刃逼之”,如何“逼”?没有说。而李其纪“厉声不屈”,最后,“饮刃,体无完肤而死。”“体无完肤”,这分明是那种最惨烈的极刑,也许编志者也不忍心叙述那极度野蛮和血腥的场面,仔细品读,不禁使人鼻酸。

而下一则记载更令人痛心:

“郑献诗以明经授汉中推官,迁庆阳府同知。壬午之役,率绅衿共图城守,先集妇子诀别,于是倾囊资饷,与弟献书守城,城破被执,厉声不屈,众惊异,乃释献诗而欲杀献书,献诗手抱献书曰:‘此乃吾弟,又多病,愿代弟死。’”众笑其痴,曳之去,献诗坚抱不舍,众刀乱下,兄弟知不免,同声厉詈遇害。”

郑献诗,因学行俱优,被“保送”到国子监作为生员,时称“选贡”。曾任庆阳府同知,且颇有官声。郑献诗是因为“思父疾投簪归里”。弟弟郑献书是明代“苑马寺监正”,县志载“有弟献书,友爱尤笃,家素饶,尽以让弟。”在崇祯壬午之难中,这种兄弟至真至笃的情义得到了残酷的印证。《痛史本崇祯长编》记载:郑献诗“至面中数矢而战不歇,兄弟同执,各求代死,有古姜肱兄弟风其死最惨。”“面中数矢而战不歇”,这是何等惨烈的一幕;兄弟“各求代死”,这又是何等感人的场面。在强敌面前不屈赴义,足可气贯长虹。在生死之间兄弟情深,怎不感人肺腑。郑献诗的夫人户氏和郑献书的夫人陈氏听说丈夫慷慨赴死,相约来到家庙“泣拜毕拔刀自刎,嫂喉未绝,以救得活。(陈)氏颈断立殒”郑献诗的儿子叫郑位,是山东肥城县令,性情刚烈,并且很有军事才能,后来成为军队中的一个五品官员,当时驻军清源县。听说父亲和叔叔的噩耗以后,就马上回来了。这时候,清兵已经退去,郑位就暗中查找为清兵通风报信、协助清兵杀害父亲的汉奸。找到以后,就把这些汉奸,大卸八块,祭奠自己的父亲和叔叔,并把他们安葬。郑位本人在墓前盖了个房子,为父亲守坟。明末清初,战乱不断,在郑位为父亲守墓尽孝的时候,贼寇又猖獗起来,为了安全起见,其他人都劝郑位离开墓地,但是郑位不为所动。后来,当时的清丰县令叫段腾藻(明朝清丰县最后一任县令,后降清),亲自到坟前请郑位出山,帮助清丰县抵挡贼寇。这时候,郑位就拿出自家的积蓄,捐给朝廷,与县令共同守护清丰县城,成功的击退了贼寇和李自成部队的进攻。明朝灭亡以后,郑位流落到了江南一带,誓死没有降清。五十多岁的时候,死在了高邮。后来,归葬故里。真可谓满门忠烈。

郑氏兄弟及后人埋葬在现在的县城北二环以北、大屯乡黄营村以南、马颊河以东,后人称之为“郑家坟”,黄营村的郑氏是其后人。

这场灾难中,慷慨赴死的还有孝子鹤举。

鹤举字建翎,崇祯丁丑进士,湖广黄州府推官,以母丧庐墓,兵至,家人告以避,不从,被执,厉声求死,兵怒,矢中左胁,辗转死墓侧。”

鹤举,字健翎,明代清丰人,崇祯进士,任黄州府推官,相当于现在的市中级法院院长。史书中说此人“发奸摘覆如神,狱有疑者,一经审断,无不称平”,可见是一个非常干练的法官。可是,1642年,对这个家庭来说,真是惨不忍睹。因为父亲去世,鹤举回到故乡,不料,两天后,母亲也不幸去世。这个大孝子,在父母的墓旁结庐守护,以尽孝道。三天后,清兵大举入侵清丰。家里人劝赶快逃走避难,他却说:“生不能恒奉颜色何忍弃土。”说什么也不忍心离开父母的坟墓。结果被贼兵俘虏,临危不惧,被乱箭射中肋下而死。一句“辗转死墓侧”,可以想见当时的惨状。令人更加痛心的是,他的弟弟举人鸿举也同时以身殉城。敌兵围城之时,鹤举的妻子高氏“与夫诀别,正衣坐室内,城陷不屈死”

“蒋燮明以明经授登州别驾迁晋藩长史,壬午之变,年八十余,犹能负石击敌。城破被执,不屈死。”

八十多岁的老人,仍背石头,抗敌保家,且不屈而死。

“杜斗愚,万历己酉举人,浙江富阳令。磬家资以图城守,城陷被执,不屈死。

吕世兴,由廪监任江西按察司经历,城陷,不屈死。

以上七官,或由科目,或由贡监,位之尊卑不等,而同为王臣,义不苟活,其志足千古。”

是啊,能在生死面前,舍生取义,面对强敌,誓死守城,这种精神怎能不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呢!

随后,县志逐一罗列了在这八天的清丰城保卫战中壮烈赴死的5名举人、11名监生、88名生员的名称。这些当时的知识分子,“或死于战,或死于守,或死于劫,皆杀身以殉”, “以身殉贤”,“ 莫谓太学中鲜人杰也”。这些当时的社会精英,在民族国家的危难时刻,没有辜负圣贤之训,成为这场战斗的中坚力量。在他们的带领和感召下,以夏士选为首的7位义民和113名义兵也誓死抗争,奋身殉城。

县志对这些平凡人也进行了记载:举人王良士是丙子廪生王道隆之父,这是一个诗书传家且富有正义感的家庭;岳贡椿不仅是个生员(秀才),而且是一位廪生,也就是国家提供膳食补贴的优秀学生。他“刚明果敢,登陴鼓众,面中数矢而死”;义兵翟三省,是生员(秀才)三鲸的胞弟,“同兄倡议起民兵数百赴援城,八日不陷,力竭身死。”从这些普通人的壮举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清丰各界人士,上至八旬老翁,下至莘莘学子,他们父子相携,兄弟相扶,同仇敌忾,慷慨赴死。

在这场生死存亡的灾难中,清丰妇女的表现也令人感动。

马氏是李其纪的弟弟廪监李其祥的妻子,城陷之时(马)氏拜舅姑(公婆),与其夫持刀欲刎,仆妇夺之未遂,兵至,厉声求死,兵怒,身中数刀而死”

张氏是生员高诠的妻子,城破后,“出逃东走,遇兵,遂持佩刀自刎”,她的丈夫高诠在守城中遇害。

王氏是生员陈更新的妻子,“兵至,欲犯之,(王)氏厉声曰‘杀即杀耳,岂从汝耶!’兵怒杀之”

李养气的女儿十五岁,“城破,兵欲犯之,力拒不从,以手击兵面,兵怒,以刀劈其脑死”

傅氏是生员郭为典的妻子,“城陷,兵胁以刃,(傅)氏阳缓之,遂投井中,众(兵)犹投以瓦石而死”

生员傅作元的女儿十七岁,“城陷,始匿,被搜获,乃紿(骗)众以争分财贿,遂趁间投井死”

还有王畜宽的妻子任氏,“城陷不屈死”

这些古代清丰妇女岂止是“贞烈”,这种舍生取义的壮举不让须眉。

这清丰的古代英雄们,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守护的不仅是清丰县城,而且守护了民族的气节和尊严。

事情虽然过去了372年,但是,读着这催人泪下的炽热文字,我们透过这久远的历史沧桑,仍然能够看到一个个顽强的清丰人面对强敌的铁骨铮铮,仍然能够真切的感受到他们愤怒的呼吸和喷溅的热血。

“国有颜回而不知,深以为耻。”我生兹在兹的故乡清丰,曾经历的如此壮烈的历史一页,却埋没在故纸之中不广为人知、流芳于世,我深感汗颜。再次翻看发黄的书页,再次默读这一个个先贤的名字,我不由发出感叹——

伟哉,清丰人!壮哉,清丰城!(本文摘自“文化深处有饭香的博客”,向作者表示感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