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

 等待MYLOVE 2017-01-21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

大家对《铡包勉》和《包公赔情》等戏曲并不陌生,那里面曾讲述包拯从小受父母遗弃后来包拯被包拯大嫂带养成人,其实这并不不符合历史而事实上,包拯从幼少年时代,他深受父母宠爱和教养。长大后的包拯,更是极为孝顺父母。与包拯同时代的欧阳修,欧阳修曾经弹劾包拯虽有学识但是不懂人情世故。欧阳修认为包拯“少有孝行,闻于乡里,其实本身并不是贬低他;晚有直节,著在朝廷”,应该给他以 更合适、恰当的官职。

后来包拯的青少年时代,也曾刻苦读书,所以在他二十九岁时,终于考中了进士甲科。在宋朝法律中,考取进士之后,便可以做官。包拯被派到建昌县任职。后来包拯认为父母亲年事已高便应该应该尽孝奉养双亲,因而请求回到安徽,在和州做官。而且加上父母亲希望儿子在自己身边,于是包拯便决定辞职回家决定在家孝敬父母多年,直到双亲去世,后来包拯守丧期满但是仍不想离开故土。这种封建孝道,受到家乡人的称道。

近年,安徽合肥发现了一块包拯为父亲包令仪立的神道碑。碑上阴刻篆书“宋故赠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十二字。这既是包拯留下的珍贵文物,又是他力尽孝道的见证。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

家乡父老的劝告包拯,包拯才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灵地,到天长县任知县。这时,包拯已是四十岁。康定元年包拯又出知端州。端州生产了一款有名的砚台,叫端砚。端砚每年以贡品的形式向朝廷进贡。由于当地官吏和豪绅等层层贪污受贿,端砚的产量虽多,这严重加重了百姓的沉重负担。包拯下令严查,各州官吏不得贪污,只能按规定数量,向朝廷进贡。而他自己,直到离开端州,也不曾想要一方端砚。

或许由于包拯这种铁面无私的性格,被大臣们赏识,所以朝廷于庆历三年将包拯调到首都开封。这是自从进京考试之后,包拯第二次来到京城。包拯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当时,监察御史虽然没有多大实权,但对包拯来讲,却十分重要。

这是因为,从此包拯可以直接参与朝政,并且可以对于朝廷各个方面,尤其是用人等方面,提出看法和建议。实际上,包拯在任监察御史期间,确实对北宋的内政外交,提出过许多批评和改进办法,并且还曾出使契丹,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庆历六年夏,包拯调任为三司户部判官。当时的三司是中央财政机构,户部掌管全国户口、两税等,户部判官协助三司使的工作。不久,包拯先后担任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转运使负责一路的财政、监察等行政事务。

在地方,包拯十分重视体察民情,要求朝廷让百姓休养生息而安居乐业.两年之后,包拯被召回开封,提升为户部副使。在此期间,他曾前往河北解决军粮问题,又曾到陕西解决运城盐业问题。在河北,他奏请用作养马的田地,还给地方和农民。在运城,他改革盐税法令,以便利于商贩经营盐业。历史上真实的包拯

包拯出色的工作让他国利民的成效,这使包拯在皇祜二年被擢升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天章阁是什么呢。它实际是存放朝廷图书文献的地方,待制之衔,有名而无权。包拯后来又叫包待制,这是对他的尊称。知谏院即兼任谏官之职,却十分重要。

谏官的任务是向皇帝进谏朝政的弊端,它可以涉及朝政的所有方面.在包拯兼任谏官期间,不但对横行不法的权臣屡次抨击,而且对时政的许多方面,提出了革新建议。

可惜的是,两年之后,包拯改命为龙图阁直学士,这也是个虚衔,并且又一次离开京城,到河北、庐州、池州与江宁等地任地方官。直到至和三年才回到京城后包拯来任开封府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