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治疹疮疥癣常用药——苦参

 guo1820 2017-01-22


贴敷常用加减用药之(51)苦    参

苦参,中药名。为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别名:野槐、好汉枝、苦骨、地骨、地槐、山槐子、苦骨、川参、凤凰爪、牛参。分布于俄罗斯、日本、印度、朝鲜以及中国大陆的南北各省区等地,生长于海拔1500米的地区,多生在山坡、沙地、草坡、灌木林中及田野附近,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头和小支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主治湿热泻痢;肠风便血;黄疸;小便不利;水肿;带下;阴痒;疥癣;麻风;皮肤瘙痒;湿毒疮疡。治热毒血痢,肠风下血,黄疸,赤白带下,小儿肺炎,疳积,急性扁桃体炎,痔漏,脱肛,皮肤瘙痒,疥癞恶疮,阴疮湿痒,瘰疬,烫伤。外治滴虫性阴道炎。 

相关配伍

苦参的作用部位可以用四字概括:在外在下。

所谓在外,就是可以治疗皮肤病,如荨麻疹、湿疹、疥癣等,常与白鲜皮、僵蚕、蝉蜕、荆芥、防风、生地、牡丹皮等配伍应用。

所谓在下,就是可以治疗湿热下注之小便淋沥、小便不利、白带过多、痔疮等。如治疗痔疮下血,每与槐花、地榆、泽泻、黄柏、当归、秦艽、枳壳、防风等同用。

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苦参、黄柏之苦寒,皆能补肾,盖取其苦燥湿,寒除热也。热生风,湿生虫,故又能治风杀虫。惟肾水弱而相火胜者用之相宜,若火衰精冷,真元不足,及年高之人不可用也。张从正亦云,凡药皆毒也,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则五味各归其脏,必有偏胜气增之患,诸药皆然,学者当触类而长之可也,至于饮食亦然。又按《史记》云,太仓公淳于意医齐大夫病龋齿,灸左手阳明脉,以苦参汤日漱三升,出入慎风,五、六日愈,此亦取其去风气湿热杀虫之义。”

2、《本草汇言》:“姚斐成云,苦参,祛风泻火,燥湿去虫之药也。前人谓苦参补肾补阴,其论甚谬。盖此药味苦气腥,阴燥之物,秽恶难服,惟肾气实而湿火胜者宜之;若火衰精冷,元阳不足,及年高之人,胃虚气弱,非所宜也。况有久服而致腰重者,因其专降而不升,实伤肾之谓也,何有补肾补阴之功乎?”

3、《神农本草经》:“主心腹结气,症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

4、《名医别录》:“养肝胆气,安五脏,定志益精,利九窍,除伏热肠澼,止渴,醒酒,小便黄赤,疗恶疮下部疡,平胃气,令人嗜食。”

5、《药性论》:“治热毒风,皮肌烦燥生疮,赤癞眉脱,主除大热嗜睡,治腹中冷痛,中恶腹痛,除体闷,治心腹积聚。”

6、《滇南本草》:“凉血,解热毒,疥癞,脓窠疮毒。疗皮肤瘙痒,血风癣疮,顽皮白屑,肠风下血,便血。消风,消肿毒,痰毒。”

7、《唐本草》:“治胫酸,疗恶虫。”

用药禁忌

脾胃虚寒者忌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实用简方

1、热病狂邪,不避水火,欲杀人:苦参末,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汤下。亦可为末,二钱,水煎服。(《千金方》)

2、伤寒结胸:天行病四、五日,结胸满痛壮热。苦参一两,以醋三升,煮取一升二合,饮之好吐,即愈。天行毒病,非苦参醋药不解,及温覆取汗良。(《外台秘要》)

3、中恶心痛:苦参三两。苦酒一升半,煮取八合,分二服。(《肘后方》)


    中药每日一问   

上期问题及正确答案分析古人认为细辛“用量不过钱”,“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同时,细辛辛温香燥,能温肺化饮,主治寒饮喘咳,不可用治肺热咳嗽。而十八反中细辛反藜芦,不宜同用。且细辛能发散风寒,宣通鼻窍,常用治风寒头痛,鼻渊头痛,因其辛温升散,药性升浮,故阴虚阳亢头痛不宜使用。此外,细辛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常用治风寒感冒,无汗恶寒,故气虚多汗者不宜使用,以免更加汗出,损伤人体的阳气和津液。故答案应选择ABCDE


 下期预告 

看图猜猜这是什么药?


(欢迎春播家人们留言竞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