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说常用止痒药

 爱中医2 2019-03-11

浅说常用止痒药

原创: 半夏秋时 昌平传统中医工作室 昨天

浅说常用止痒药

瘙痒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症状,多见于湿疹、荨麻疹等皮肤病,也见于内科糖尿病、肾功不全、及妇科诸症。中医对瘙痒一症的认识由来已久,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金匮要略》曰:“身体为痒,痒为泄风”等等。究其病理因素而言,多为风、湿、热、虫等。临床对症治疗所用止痒药也较多,简要做一小结,如下。


 


1、刺蒺藜、白僵蚕属于平肝息风药物。刺蒺藜,辛散苦泄,轻扬疏散,兼入血分,祛风止痒。“煮汤,洗疥癣风疮作痒”(《千金》)。“治诸风疬疡,身体瘙痒之疾”(《本草易读》)。白僵蚕,性平辛散,气味俱薄,轻浮而升,得清化之气,有祛外风、散风热、止痒之功。“退茎囊之痒痛,消皮肤之风疮”(《本草易读》)。“去皮肤风动如虫行”(《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2、蛇床子、露蜂房属于攻毒杀虫止痒药物。蛇床子,辛苦温燥,有杀虫止痒,燥湿诸作用。“主大风身痒,煎汤浴之瘥”(《证类本草》)。“凡治外证瘙痒肿痛、风疮,俱宜煎汤薰洗,亦可为末掺敷”(《本草正》)。“除下体湿痒、恶疮,为外科专药”(《药性切用》)。露蜂房,为祛风杀虫之品,其性善走窜,攻毒杀虫,祛风止痒。“外科齿科及他病用之者,亦皆取其以毒攻毒,兼杀虫之功耳。”(《本草择要纲目》)


 


3、荆芥、防风、白芷属于辛温解表药物。荆芥,质轻透散,药性缓和,兼入血分,为入血分之风药,“性凉而轻,能凉血疏风,诸疮疡风热,皆当用之”(《本草约言》)。防风,“能通行一身,防御外风,故名”(《本草便读》)。其以祛风见长,药性平和,为风药中润剂,风寒、风热所致之瘾疹瘙痒皆可配伍使用。荆芥、防风常以对药形式配伍应用。白芷,辛温走肌肉,祛风燥湿,适于外湿留着肌肤所致的瘙痒,“风与湿热发于皮肤,变为疮疡燥痒,皆能温散解托。”(《本草求真》)又适用于妇人寒湿带下,阴部瘙痒。


 


4、薄荷、牛子、蝉蜕属于辛凉解表药物。薄荷,香气甚佳,气味俱薄,质轻宣散,虚扬上达,可祛诸热之风邪。“引诸药入营卫”(《食性本草》)。“风热上壅,斯为要药”(《要药分剂》)。牛子,宣散润降,升散之中具有清降之性,升多于降,深得表里两解之义。“为斑疹必用之剂”(《要药分剂》)。蝉蜕,体轻浮气清虚,宣散透发,善祛风热,透疹止痒,治皮肤疮疡瘾疹。“主疗一切皮肤风热之症”(《中国药物学大纲》)。


 


5、桑枝、海桐皮、乌梢蛇、豨莶草属于祛风湿药物。桑枝,性平微苦,袪风止痒,可用于皮疹瘙痒;“疗遍体风痒干燥”(《本草图经》引《近效方》)。“清热去风,故遍体风痒干燥,水气、脚气、风气,四肢拘挛,无不宜之”(《本经逢原》)。海桐皮,性平辛苦,入血分能袪风燥湿,又能杀虫,故可治疥癣、湿疹瘙痒。“能行经络,达病所,又入血分及去风杀虫”(《本草纲目》)。“为顽痹、风疮专药”(《药性切用》)。乌梢蛇,性平味甘,其善行,可袪风止痒,为截风要药,“主诸风瘙瘾疹,疥癣,皮肤不仁,顽痹”(《开宝本草》)。“疗不仁,去疮疡之风热”(《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豨莶草,性寒辛苦,善清热解毒,化湿热,除风痒,故可用于湿热疮疡、风疹、湿毒瘙痒等证。“治缠绵风气”(《本草从新》)。


 


6、苦参、白鲜皮、萹蓄、地肤子,苦参、白鲜皮属于清热燥湿药物;萹蓄、地肤子属于利水渗湿药物。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为治湿热所致带下证及某些皮肤病的常用药。“扫遍身痒疹”(《本草蒙筌》)。宋代苏颂说:“古今方用治风热疮疹最多。”白鲜皮,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祛风止痒之功。“诸痛痒疮,服之亦大有捷效,乃合清火解毒、祛风胜湿、宣络利窍,蠲痹杀虫诸功,萃集为一”(《本草正义》)。萹蓄,苦能燥湿,微寒清热,杀虫止痒,用于湿疹、湿疮、阴痒等证,亦治小儿蛲虫,下部痒。“主浸淫、疥瘙、疽痔,杀三虫”(《神农本草经》)。“若湿热疮疡,浸淫痛痒,红肿四溢,脓水淋漓等证,尤其专职”(《本草正义》)。地肤子,能清除皮肤中之湿热与风邪而止痒。“去皮肤中热气,使人润泽”(《名医别录》)。“浴身却皮肤瘙痒热疹”(《本草蒙筌》)。“去皮肤风热丹肿”(《本草撮要》)。


 


此外,外科尚有土荆皮、木鳖子、千里光、大枫子、硫磺、白矾、苦楝皮、炉甘石等常用药物,因其毒性较大等原因,一般均作为外用药物,不在此处进行整理,有兴趣可以自己总结归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