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如虫行古今论治

 寅亮 2017-01-22
  《伤寒论》

  196.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太平圣惠方》

  阳明病当多汗而反无汗。身如虫行皮中之状。此为久虚故也。宜术附汤

  治风遍身如虫行。宜服柏子仁散方。

  柏子仁(半两) 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 莽草(一两微炙) 石斛(一两去根节锉)

  牛膝(一 茱萸(半两) (一两去根) 甘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二钱。

  治毒风攻四肢。周身如虫行。搔之不解。宜服天南星丸方。

  天南星(半两) 天麻(半两) 白附子(半两炮制) 羌活(半两) 白僵蚕(半两微炒) 麻黄(两生用) 栀子仁(一两) 槐实(半两微炒)

  上件药。捣罗为末。别入腻粉一分。研令匀。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

  《圣济总录》

  治肺中风项背强直。胸满短气。身如虫行。四肢无力。防风散方

  防风(去叉二两) 天麻(三两) 白僵蚕(炒二两) 白附子(炮裂二两) 乌蛇(酒炙用肉(去芦头一两) 厚朴一两半) 白蒺藜(炒一两半) 两) 羚羊角(镑一两) 当归(切焙一 仁(汤退皮并双仁炒一两) 木香(一两春时即去木香用大黄一两半锉如生栗醋炒令紫色) 黄(研半两)

  上二十三味。先将二十二味。捣罗为散。次入研者牛黄同拌匀。每服食后温酒调下二钱匕。日二夜一。如要丸。入麝香半两。与未同研。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温酒下十丸。

  《疠疡机要》

  一妇人遍身搔痒,脓水淋漓,发热,身如虫行,月经不调。先用升麻汤送泻青丸,热痒顿退汤、易老祛风丸而痊。

  《证治准绳·伤寒》

  身痒:太阳病有身痒,阳明病有身如虫行,俱为荣卫气虚,微邪在表无从而出,故有为痒如虫行之状也,悉宜各半汤。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久虚故也(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活人用术附汤黄。 建中汤)。

  赵x :虫行皮中 状者,即经言身痒是也,久虚者,以表气不足,津液不充于皮肤,使腠理枯涩,汗难出也,若谓虚,则当补,毕竟阳明受邪为病,邪可补乎。如用术附黄芪辈,皆收汗药,则荣卫郁闭,邪无从出,内热发矣。何况其病又无吐利胃虚等证,病不在里,但皮肤中表气虚之理,宜和解可也。莫若除中,借用各半汤,或有热者,柴胡桂枝汤,庶乎甘辛之剂,可以和其荣卫,通行津液而解。未审当否。

  《证治准绳·类方》

  升麻汤 治风热身如虫行,或唇反绽裂。 升麻三分 茯苓 人参 防风 犀角(镑) 羌活 官桂各二钱 上每服四钱,水煎。

  《脉症治方》

  身如虫行。表虚也。黄芪加桂汤。

  《寿世保元》

  一男子年六十余。素善饮。两臂作痛。恪服祛风治痹之药。更加麻木。发热体软。痰涌腿 膝拘痛。口斜语涩。头目晕重。口角流涎。身如虫行。搔起白屑。始信谓余曰。何也。余曰 臂麻体软。脾无用也。痰涎自出。脾不能摄也。口斜语涩。脾气伤也。头目晕重。脾气不能升也。痒起白屑。脾气不能营也。遂用补中益气加神曲、半夏、茯苓。三十余剂。诸症悉退。 又用参、术煎膏。治之而愈。

  《杂病广要》

  身痒(身如虫行):经曰∶诸痒为虚。血不荣肌腠,所以痒也。当以滋补药,以养阴血,血和肌润,痒自不作矣。(《丹溪》)

  痒证不一。疥痨作痒,当求之本门疮疥证。血虚皮肤痒者,宜四物汤,加防风七钱半;如以四物汤半帖,水二盏,调消风散一钱亦可。妇人血气,或通身痒,或头面痒,如虫行皮中,缘月水来时,为风所吹,不然则是产蓐中食动风物致之,亦宜如前四物汤调消风散。有脾虚身痒,本无疥痨,素非产蓐,洁然一身,痒不可住,此乃脾虚所因。经云∶诸痛为实,诸痒为虚。又云∶脾主身之肌肉。宜实脾为先,四兽饮去草果,加藿香、厚朴、川芎、当归各半钱,姜、枣煎服,名增损资胃饮。(《要诀》)( 消风散见《头痛》,四兽饮见《疟》。)

  一人年逾六十,形瘦苍紫,夜常身痒,搔之热蒸皮内,肉磊如豆粒,痒止热散,磊亦消矣。医用乌药顺气、升麻和气等不效,诣余诊之。脉皆细濡近驶。曰∶此血虚血热也。 医为顺气和气,所谓诛罚无过,治非所宜。遂以生地、玄参、 白蒺藜、归、芎、 、芍、黄芩、甘草、陈皮煎服,月余而安。(《石山》)

  程贵英,形长而瘦,色白而脆,年三十余,得奇疾,遍身淫淫循行如虫,或从左脚腿起,渐次而上至头,复下于右脚,自觉虫行有声之状。召医诊视,多不识其为何病。居士往诊,其脉浮小而濡,按之不足,兼察其形,视其色,参诸脉,知其为虚症矣。《伤寒论》云∶身如虫行,汗多亡阳也。遂仿此例而用补中益气汤,多加参、 ,以酒炒黄柏五分佐之,服至二、三十帖遂愈。(《石山居士传》) 盛架阁妻,左右肩病痒,蔓延至两臂,上及颜面,不可禁。或于病处灼艾,势暂止,已而如初。府君曰∶右脉沉,左脉浮且盛,此滋味伤浓之所致也。投以某药,疾旋已。(《医史·倪府君墓碣铭》)

  《辨证录》

  人有素性好饮,两臂作痛,服祛风治痰药更加麻木,痰涎愈盛,体软筋弛,腿膝拘痛, 口噤语涩,头目晕重,口角流涎,身如虫行,搔起白屑,人以为中风之症已成也,谁知是脾气之不足乎?凡人后天,全藉饮食之补益。若饮食过多,反伤脾气,何能受益。况酒能散人真气,少饮则益,多饮则损,日日贪杯,脏腑之间,无非糟粕之气,欲真气之无伤得乎。故体软筋弛,脾虚不能运也;痰涎加盛,脾虚不能化也;腿膝拘痛,脾虚不能行也;口噤语涩,脾虚气难接也;头目晕重,脾虚气难升也;至于流涎、起屑,

  一则脾虚而不能摄,

  一则脾虚而不能润也。以上诸症,总皆脾气亏损之故方用六君子汤加味治之。 人参五钱 白术一两 甘草一钱 半夏二钱 陈皮五分 附子三分 茯苓三钱 连服十剂而愈。 六君子汤专补脾气之药也,而又兼善治痰,然非加入附子,则不能走经络而通血脉。或疑白术太多,不知白术健脾而更善去湿,多用始能利腰脐而升阳气,则阳不下陷,而脾得建其运化之功也。 此症用参术去湿汤亦妙。 人参 白术各五钱) 甘草 半夏 附子各一钱 山药一两 薏仁三钱 砂仁三粒 水煎服。

  《张氏医通》

  汪石山治一人。形长而瘦。色白而脆。年三十余。得奇疾。遍身淫淫如虫行。从左脚腿起。 渐次而上至头。复下至右脚。自觉虫行有声之状。医多不识为何病。汪诊其脉浮小而涩。按之不足。兼察形视色。知其为虚。仲景曰。身如虫行。汗多亡阳也。遂用补中益气倍参、术。加酒炒

  黄柏五分。服至二十余剂而愈。

  《伤寒绪论》

  凡察病者身,以轻易转侧而热者为阳,若肢体骨节疼痛为表证,以沉重难移动而寒者为阴,若腹痛自利厥逆,宜温经,然中湿亦主身重痛,湿痹则身痛关节不利风湿,则身痛而肿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汗出恶风而不欲去衣,若少腹鞭痛小便不利为溺濇,小便利者为畜血腹痛,自下冲上者火也,从上转下趋少腹者寒也,气从少腹上冲者,阴火也,从左脇上冲者肝火也,大抵足寒厥者,阳虚也厥而发热者热厥也,臂多青脉者脱血也,背热手背热者,外感也腹热手心热者内伤也,背微恶寒者,阳微不能胜阴也,浑身恶寒伤寒也自汗身重,鼻鼾多睡,风温也,内润筋惕,汗下虚也,手足瘈瘲虚而有风也,额上及手足冷汗,阴毒也,身目俱瘅病也身如虫行,表虚也若头倾视深,循衣撮空冷汗黄形体不仁,乍静乍乱,皆不治也。

  《伤寒缵绪》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此胃热协寒邪郁於皮肤之证也,言久虚者,明所以不能透出肌表之故,宜用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非谓当用补也。

  《千金方衍义》

  【衍义】 诸方下诸证,浑是肾虚木郁 生风而挟痰,气从胁冲胸则为烦满。行于肢体,身如虫行,则为顽痹。流于筋经,阻于血脉,则为缩急。故用地黄、桂心滋肾水而通肝热、茯苓、橘红、生姜、半夏下痰气而利胸膈, 防、芎、丹、斛和血气而开风痹,泽泻、通草疏 肺气而利膀胱,猪肾虽不益人,但取汁煮药, 以为通肾之捷径。

  《医方辨难大成》

  第三问阳明证见,兼见身如虫行何故

  辨人身一元之气,果充足无害,则真阳自完固于孔窍之中而毫无疏泄,真阴自流行于肌肤之会而绝无干燥。寒气即善为殃,必不能浸人毛窍之内,而使密者或疏;寒性即能化热,必不能淫于肌肉之间,而使润者反燥。惟人之内元有亏,寒邪乘虚人而贾祸。初则由卫窍而深入营分,证见恶寒,身中发热。继则由营窍而更深人肉际,证见不恶寒,身中反恶热。此伤寒之见于太阳阳明证中者,即知伤寒在太阳,身中发热,兼头项强痛,横身尽痛,太阳证如斯而已,而身以外,无他异状也。伤寒在阳明,身中恶热,兼鼻干目痛,身中有汗出,阳明证如是而已。而身以外,亦无他痛痒也。即太阳发热,误以水潠之灌之,而周身有肤粟,太阳病热盛,误用药攻之下之,而周身见发黄,然索其肤粟发黄之著,皆在太阳未传阳明之先,治之有误致之也。而兹顾有 太阳伤寒已传阳明,证见鼻干目痛不得眠,及不恶寒反恶热之证,兼见身中如虫行之状者,可知 此必其人中州之元阳素亏,而复以邪热侵入其经,内凑合于胃之气血,而胃既不能壮真气以相 逐,外拂郁于胃之皮肉,而胃又不能运真精以相祛,于是邪气与正气相搏,邪欲乘势以剥蚀,正惧凌弱而扰乱,故其在肌肉之交,有如虫行,而周身欲得搔痒始安也。临证之工,当思是证由太 阳未尽之余邪传至阳明经中,阳明素虚之胃气,偶遇太阳邪犯,故太阳证已罢,而阳明证兼见此 态也。如为太阳之大邪客入阳明,则传人无论在经在府,皆无斯证也,特为揭明更制。

  阳明小寒汤凡阳明证见鼻干目痛不得眠,及不恶寒反恶热,兼身如虫行者,此方主之。 升麻、甘葛各三钱,泄阳明之热;荆芥、白芷各二钱,祛阳明之风;生姜、紫苏叶各二钱,散阳明之寒; 羌活二钱,塞太阳之归途;柴首二钱,截少阳之去路;赤芍二钱,退阳明之血蒸;秦艽二钱,泄阳明之 气燥;甘草三钱,调阳明以和合。水五升,煎减二升服,解其肌热,疏其经道,诸证自祛。此方之制,与前拒寒汤均为阳明经所宜,但前论经病有发渴喜饮,属经病之深者,此论经病,有身如虫 行者。伤寒证中,阳明经病较重,拒寒汤主之。阳明经病较轻,小寒汤主之,出入互用,加减如 证,则阳明经病二方,可括其要矣。

  《奇方类编》

  身如虫行

  大豆水渍绞浆,旦旦洗之。或加少面沐发亦良。(千金方)

  《冉雪峰医著全集 医经》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 此以久虚故也。

  <玉函千金翼,作阳明病久久而坚者,阳明当多汗,而反无汗,云云。康平本此条低―格写。>

  成无己曰:胃为津液之本,气虚津液少,病则反无汗。胃候 身之肌肉,其身如虫行皮中者,知胃气久虚也。

  程郊栅曰:阳明病,阳气充盛之候也。故法多汗,今反无汗,胃阳不足,其人不能食可知。盖汗生于谷精,阳气所宣发也。胃阳既虚,不能透出肌表,故怫郁皮中,如虫行状。虚字指胃言,兼有寒,久字指未病时言。

  魏荔彤曰:阳明病,法应多汗,今反无汗,但见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邪热欲出表怍汗,而正气衰弱,不能达之也。

  丹波元简曰:按汪氏云,常器之云,可桂枝加黄耆汤。郭白 云云,桂枝麻黄各半汤。愚以还当用葛根汤主之,金鉴云,宜葛根汤小∵剂,傲汗和其肌表,自可愈也。媿氏云,补虚清热,人参白虎汤之类,并似与经旨相畔矣。

  冉雪蟑曰:此条合上两条,均是阳明虚证。阳明两阳合阳, 原为阳实,故前提纲日胃家实。今胃家虚亦称阳明病,诚为阳明病的变例。条文补出久虚,又绘出久虚状况,以补上两条未尽意 义。苟求其故,则病的邪正虚实,出人常变,均可整个了彻。无论阳明由太阳转来,由少阳转来,既成阳明,则必已离太阳少阳范围。否则当称太阳少阳,与阳明合病并病,不得单称阳明病。 本条开始即冠阳明病三字,是这个病属阳明,原无疑义。阳明为热实,是这个病为热实病,亦无疑义。热即有汗,热多即汗多,

  《伤寒杂病论会通-黄竹斋》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虛故也。

  张隐庵曰:本篇云:阳明外证,身热,汗自出,故法多汗。今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由于胃腑经脉之虛,故曰此久虚故也。由是知经脉皮腠之血气,本于胃腑所生矣。

  赵嗣真曰-虫行皮中状者,即经言身痒是也。久虚者,以表气不足,津液不充于皮肤, 使腠理枯涩,汗难出也。借用各半汤,或柴胡桂枝汤,以和其荣卫,通行津液。

  程郊倩曰:“虚”字指胃言,胃主肌肉,实则为痛,虛则为痒、为麻。 按:太阳以无汗为邪实,阳明以无汗为正虚。

  《伤寒恒论》

  二十六、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①,此以久虚故也。原文196

  ①于“其身……”句:形容身痒之状∵热,而气机拂郁于皮肤,由表阳太弱,不能运化而出也。

  【阐释】阳明病因是热薰蒸,津液被迫,本应多汗,今反无汗,此不但阴亏,津液不足,更兼阳虚失其温化之力,不能使汗达表,致汁液欲出不得,故有身痒如虫行皮肤的感觉。此证宜用《金匮》防己黄芪汤略加麻黄,使汗从皮中外泄则愈。

  《胡希恕讲伤寒论》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阳明病里热蒸汗外出,依法当多汗,如果反无汗,其原因有很多的,这条说的是虚,津气虚,也要出汗,但没有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热也往来?但没有津液。津液虚,胃也应当不强,这是肯定的,津液来自于胃,胃为水谷之海。不能消化水谷,津液就虚,长期如此,现在又出现阳明病,当有汗而反无汗,这样是不能吃承气汤,后头也有。如果也有大便硬,只能按脾约治,吃麻仁丸。

  《《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

  196.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阳明病,应该蒸蒸汗出,多汗的,反而无汗,皮肤中像有虫子爬窜,按照学院派来讲,就会说是“血虚生风” 了。这是什么原因?他解释了,说是 “此以久虚故也。”什么虚?津液不足,没汗可出,津液伤得厉害,不能濡养肌肤,这个皮肤要是热燥得厉害,重了要瘙痒的。这时候,是外证就人参白虎汤,里实证,要急下存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