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意大利的蒙古学研究

 胡宝勒德 2017-01-22

研究概述

    意大利的蒙古学研究至今尚未从汉学研究中独立出来,只是汉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因此它也就具有意大利汉学家为本国汉学研究所定义的特点:“在欧洲是最古老的,也是最年轻的。”

    意大利人与蒙古人的首次直接接触始于十三世纪中叶至十四世纪初,并为世界蒙古学界留下了可观的珍贵资料。

    1237年至1241年,蒙古大军橫掃東歐和中歐,後雖主動撤兵,卻引起了歐洲各國國王和教皇的極度驚恐。于是,教皇决定向蒙古大汗汗廷派出使团,打探蒙古人的军事动向和政治意图。从1245年起,教皇连续向蒙古地面派出几个使团。其中第一个使团就是由意大利人普兰·迦尔宾(1181——1226)领导的。普兰·迦尔宾使团历时一年,经过罗斯西部和伏尔加河流域,到达蒙古帝国都城哈拉和林,并参加过贵由大汗的登基典礼。1247年底,普兰·迦尔宾从原路返回法国的里昂,写成了向教皇的报告。这份报告后来以《蒙古人的历史》为书名流传于世。书中详细描述了蒙古人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军队组织、贵由大汗登基仪式、贵由大汗准备再次西征等情况。这是中世纪欧洲有关蒙古历史民族学和地理学的第一部作品,此后曾被译成多国文字。

    有关蒙古人的资料不只来自教皇派出的使团,还有的来自意大利商人。从1271年起,意大利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1254——1324)随同此前到中国进行过贸易活动的父亲和伯父,历时三年有余,途经中东,到达元帝国都城大都经商。时年二十岁的马可·波罗很快赢得元世祖忽必烈的信任,陪伴在忽必烈的身边,在元帝国生活了十七年。其间,马可·波罗作为钦差大臣巡视过全中国,作为特使出使过印度和印度支那诸国,在华南担任过三年省长,去过蒙古地区。他不但熟谙元帝国国内部情势,而且参与决策国家大事。1292年,他决定返回意大利。他先乘船经南中国海、印度洋、波斯湾到达帖必力思,完成忽必烈让他将阔阔真公主送到在那里执政的伊利汗阿尔浑为妻的旨意,后于1259年回到故乡威尼斯。在威尼斯他参加了同热那亚的战争,被俘入狱。在狱中,他将自己的漂泊经过讲述给同监难友比萨人鲁思梯谦诺,由鲁思梯谦诺记录下来,于是便产生了《对世界的描述》一书。这本书便是此后闻名于世的《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游记》是欧洲有关元代蒙古史最重要最珍贵的资料来源之一,也是欧洲人了解十三世纪蒙古世界的重要标志。书中准确地向欧洲人提供了蒙古帝国的行政组织、管理机构、中国行省、蒙古军队、百姓徭役、交通驿站等等情况。《马可·波罗游记》流传至今的版本有八十多个,译本数十种。

    从十三世纪七十年代起到十四世纪中叶,有一批意大利基督教传教士随同意大利商人到元代中国传教。其中最著名的基督教活动家是意大利南部人约翰·蒙帖科维诺(1247——1328)、波德诺内人鄂多里克(1286——1331)、佛罗伦萨人约翰·马里诺里(1291——1358)。他们都向欧洲介绍过元代中国的有关情况。约翰·蒙帖科维诺曾任过“汗八里大主教和整个东方的宗主教”,管辖过元帝国察合台兀鲁思的基督教事务,在他手下还有几名意大利主教襄助工作,其中有加斯特洛人佩里格林和佩鲁加人安德鲁。他们为后人留下了四封信函。信函报告了意大利基督教在元代中国的活动,他们与朝廷的关系,蒙古人的信仰,元代统治者的富裕和强盛,意大利商人在中国大规模的贸易活动。波德诺内人鄂多里克从1316年至1330年游历东方,1324年泛海到中国,在东南沿海一带活动过,甚至到过西藏拉萨,写下了《东游录》。书中记载了汗八里的汗宫建筑,汗宫中的宗教仪式和娱乐活动,汗的狩猎活动和出巡全国,元代中国的物质文明和经济生活。佛罗伦萨人约翰·马里诺里则在1342年抵达汗八里,受到元朝皇帝妥欢帖睦尔的隆重接待。后来返回欧洲后,在布拉格他受捷克皇帝之命写下了捷克地方史《波西米亚编年史》一书,书中插入了有关妥欢帖睦尔宫中的豪华奢侈、这位皇帝对基督教世界的态度、帝国京城中的天主教堂和欧洲侨民区的片断记载。
 意大利人与蒙古人的再次接触发生在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其时,有大批的“耶稣会士”从欧洲来到明代中国。为了便于传教,他们极力融入中国社会,努力研究中国文化,有的甚至在朝廷为官。在传教的同时,他们向中国绍介了欧洲文明,也向欧洲绍介了中国文化。“耶稣会士”中最著名的意大利人有利玛窦(1552——1610)、艾儒略(1582——1649)、匡卫国(1614——1661),此外还有龙华民(1559——1654)、高一志(1566——1640)、毕方济(1582——1649)等人。可惜,他们的著作多为汉学研究,鲜有涉及蒙古和蒙古人者,未能为蒙古学研究留下有价值的资料。

    到近代,意大利为了加强汉学研究,于1732年在那不勒斯创办了中国学院,1886年后改称皇家亚洲学院,此后又改为皇家东方学院,现名那不勒斯东方大学。此外,目前在罗马大学设有东方研究学部,在威尼斯大学设有东亚系。这些教学和研究机构的创立,为当代的意大利的汉学及其分支蒙古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当代意大利蒙古学界,首先值得指出的有罗马大学教授朱塞佩·图奇(1894——1984)和罗马大学东亚史教授伯戴克[卢奇阿诺·佩特克](1914——2010)。朱塞佩·图奇是藏学家、宗教学家,1970年他与德国蒙古学家瓦·海西希合作完成了大型著作《西藏和蒙古的宗教》。伯戴克是研究西欧与蒙古帝国贸易往来的第一人,他于1962年完成了论文《蒙古帝国的意大利商人》。而真正称得上是蒙古学家的则是威尼斯大学教授乔万尼·斯塔利(生年不详)以及艾丽扎贝塔·基奥多(生年不详)。乔万尼·斯塔利从1987年起任国际蒙古学会执委会委员,著有《意大利的蒙古学研究》(1992年)。艾丽扎贝塔·基奥多在呼和浩特和乌兰巴托学习过蒙古语,1990年代初与克·萨加斯特合作撰写过一部关于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成吉思汗祭祀仪式的专著,1996年出版过《蒙古源流》的英文译本。

    纵观历史,十三世纪中期至十四世纪中期意大利人曾为世界蒙古学界贡献了普兰·迦尔宾《蒙古人的历史》、马可·波罗《游记》等重要史料,而当代意大利的蒙古学研究则刚刚起步。故而说,意大利的蒙古学“在欧洲是最古老的,也是最年轻的”。

重要著述

     《蒙古人的历史》  意大利人、方济各会修士普兰·迦尔宾(1181——1226)所撰。《蒙古人的历史》亦称《普兰·迦尔宾游记》。1245年普兰·迦尔宾受教皇派遣,从法国出发,历时一年,经过罗斯西部和伏尔加河流域,到达蒙古帝国都城哈拉和林,并参加过贵由大汗的登基典礼。1247年底,普兰·迦尔宾从原路返回法国的里昂,写成了向教皇的报告。这就是《蒙古人的历史》。该书有九章,详细描述了蒙古人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军队组织、贵由大汗登基仪式、贵由大汗准备再次西征等情况。该书是中世纪欧洲有关蒙古历史民族学和地理学的第一部作品,此后曾被译成多国文字。我国有汉译本,译文约100页。

     《马可·波罗游记》  意大利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1254——1324)口述成书。《马可·波罗游记》亦称《对世界的描述》。全书共四卷,229节。其中第二卷记载了元代皇帝忽必烈及其帝国的行政组织、管理机构、蒙古军队、百姓徭役、交通驿站等等情况。《马可·波罗游记》是欧洲有关元代蒙古史最重要最珍贵的资料来源之一,因此也成为欧洲人了解十三世纪蒙古世界的重要标志。流传至今的版本有八十多个,译本数十种,中文译本也有近十种,译文约350页。

    《鄂多里克东游录》  意大利波德诺内人、方济各会修士鄂多里克(1286——1331)口述成书。鄂多里克于1318年开始东游,经海路到中国,到过广州、泉州、福州和杭州,再从杭州沿大运河到汗八里,在京逗留三年,后西行西藏,经中亚返回意大利。1331年,他在病榻上口述东游经历,由他人笔录成书,以《鄂多里克东游录》流传于世。书中记载了汗八里的汗宫建筑,汗宫中的宗教仪式和娱乐活动,汗的狩猎活动和出巡全国,元代中国的物质文明和经济生活。该书在欧洲有76种版本,在我国有汉译本,汉译本约60页。

     《波西米亚编年史》  佛罗伦萨人约翰·马里诺里(1291——1358)于1350年左右在布拉格受捷克皇帝之命写下的捷克地方史《波西米亚编年史》。约翰·马里诺里曾在1342年抵达汗八里,受到元朝皇帝妥欢帖睦尔的隆重接待。他的《编年史》中插入了他对东游的一些片断回忆:元帝国皇帝妥欢帖睦尔宫中的豪华奢侈,这位皇帝对基督教世界的态度,帝国京城中的天主教堂和欧洲侨民区,“汗八里大主教和整个东的宗主教”约翰·蒙帖科维诺给中国人留下的美好印象,等等。1820年,一位捷克历史学家将这些片断辑录出来,单独成书,并进行了研究。

      研究机构

    那不勒斯东方大学 创立于1732年,是意大利最古老的东方学教学和研究中心,也是意大利蒙古学研究的发祥地。该大学有两个系,一个是人文科学和政治科学系,另一个是伊斯兰学院。伊斯兰学院讲授和研究亚洲诸国古代和现代文化,包括蒙古文化。

    (《意大利的蒙古学研究》由陈弘法撰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