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玉湖

 369蓝田书院 2017-01-22

        


玉湖在文字记载上,较古为产湖,一直沿用至民国初年。《永乐大典》载曰:“产湖环湖四周,土地膏腴,民殷物阜”。“产湖”地非山则水,环湖四周皆山地。遍布苍松翠柏,并有禽兽矿藏;中间湖沼,平地则种薯稻,湖里可捕鱼虾。为人们繁衍、生息的好地方。建国前名为山湖,是潮属、客属混居之地。民国二年(1913)测绘的广东省地图中,未有产湖一地,以山湖之名代之。建国后,本区始自成行政区域,改称玉湖。

玉湖地处故驿道两侧,榕江支流北河贯通区境,水陆交通方便,是连接汤坑、新亨两区的文化走廊,较早吸收汉族文化,历史悠久,有大量的原始社会遗址和古墓葬。延至大革命时代,则涌现出无数的英雄史记,留下了不少珍贵的遗物好文献资料。



古遗址


      玉湖区有原始社会遗址20多处,现存明显文化遗物你的有汾水村四岭排,瞭望崠,洋边村关爷山,东寮村南面流,老鹰石山,郑厝的鸡笼山,坪上村的庵角山,汾水乡和玉联乡的竹竿岭,大坑村的后岭山,埔龙村后山,西门村后山,区林场多年山,区水电站所在山地,在这些地方可随处采集到古陶片和石器,根据推断应为新石器时代原始人住居地,他们均以渔猎为生。从洋边村箧笠石山采集到的灰篾箩纹陶推断,应属于春秋时期遗物,距今约2700百年,证实那里已有中原文化传人,先民转入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生活,整个社会已逐步向阶级社会发展。

       原始社会的古遗址众多,无法一一赘言,仅择几处分述。


 湖岗遗址


      位于湖岗山南面坡半山腰,面积4500余平方米,在距地表100厘米深地层中出土了一批里黑外红软陶片,其外表多数拍印细绳纹,内壁有明显手印模,器壁属手工捏制而成,火候极低,器形可辨认有侈口斜肩环底罐类及敞口型饮食器。从制作粗糙,厚薄不匀,技术推断,其使用年代距今约4000~5000年,是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


洋边关爷山遗址


      位于洋边新村后、南山半山腰,总面积三万余平方米广,文化层约1米左右,陶片和残石器散布密集,陶片外表多带附加堆纹,篾纹薄胚直口矮圈足硬陶罐类,底层出土的则多环底樽罐类夹砂陶器,并有贯耳褐色软陶片,底平,而呈半锥形的陶纺织轮。色泽有红、黑、橙、黄等,火候较低。陶器之外,还有少量小石锛和残碹,大量的经人工击啄的长石小石片,有明显台面,石器型制较小,造型精致,从制作技术推断,其使用年代距今约3500~4000年之间,也属渔猎为主的生活遗址。


汾水瞭望崠遗址


     位于瞭望西面坡,距山头40米,分布面积约1万平方米,文化层厚70厘米,有夹砂粗红陶,泥质红陶和细砂泥黑色硬陶。夹砂粗红陶质地较为坚硬,器型有直口樽、侈口罐,细砂泥质地稍软,器待多敞口砂。从制作技术推断,其使用年代应为前商至西周时期,距今约3000~3500年之间。


 古墓葬



       古墓葬群遍布区境东西两侧山脉延伸的岗地。虽因年代久远,山移水易冲积压的仍遗留有大量墓葬,现存的汾水宫头岭、伯爷山、汾水乡和玉联竹竿岭,浮山老爷山、赤坎山、军屯娘仔山、洋边南山南面坡,共计10余处,构筑形式多用绳纹砖室墓,当属封建社会初期的秦汉年代。从这些看出,先民为适应时代生产的需要,已从山坡高地移居滨河台地。今仅就几处墓葬作分述,以窘一景。


 汾水宫头岭砖墓群


      位于宫头岭山坡,建国后改修路道时发掘出砖墓2座,墓顶已刨去,墓砖袒露路面,两墓间上部土坎,因垦地也有1座砖墓残部袒露。3墓间距离均20步左右。其南面伯公庙背后,也有同类砖墓1座,墓坑概呈长方形,墓室用深灰色绳纹构筑。拱劵顶已受破坏,砖条规格分大中小3种,部分砖条两端和两侧有饰纹,墓砖残缺块散落整个山坡。此处砖墓室当属西晋或其更早墓葬。


军屯娘仔山墓葬群


      位于该山西面坡,1982年,军屯村民在挖红土时挖出,有砖墓室3座,成一直线分布,相距约10米左右,墓砖呈红色,规格壁砖后5瞭米,长38厘米,宽17厘米劵砖则加大厚度。3墓周围,有同类散落残缺砖块,属东晋中前期大型墓葬群。洋边南山墓葬群:位于南山东面坡地,1971年,洋边村民清理房地基时挖出,继而基地被毁。构筑墓室砖块有砖条和刀形砖二种,砖条规格有长40厘米和38厘米,厚为5厘米,宽17厘米,刀形砖长38厘米,宽8厘米背厚5厘米,口厚3.5厘米。墓壁为条砖平铺砌砖筑,120厘米高再用刀形砖构筑拱劵顶。墓室中加筑横墙,墓间有墓道相通。当是东晋时期贵族墓葬地,也是北河西侧地带唯一的古墓葬群。


 革命旧址、文物


      玉湖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自辛亥革命以来,革命先烈为振兴中华,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英勇拼搏,前赴后继,为后代留下了不少珍贵的革命旧址和革命文物。仅择其要者,分述于下。


       汾水战役旧址


       旧址在汾水乡至至浮山乡一带,纵深五公里余。民国十六年(1927)9月下旬,南昌起义军南下潮汕,9月28日,贺龙、叶挺本部6千余人驰赴山湖浮山、红路头一带,与来犯之国民党军陈济堂、邓世璜、薛岳、王浚等部3个师及1个独立旅15000余人接火,激战2昼夜。时有上万工农大众协助运输弹药和粮食,2千多名农会会员和工农赤卫队员协助战勤和外围警戒,使我军得以夺下蜘蛛结网、老鼠山、竹竿岭等地,国民党军退守汾水村瞭望崠和四岭排。双方在此展开激烈争夺战,结局互有伤亡。30日凌晨,双方各自撤退,我军转向西面挺进普宁,这就是历史有名的“汾水战役”。


       古大存革命活动旧址


     旧址在小坑地坪西坡,为原五华籍石匠陈日云、陈泉打石寮。民国十七年(1928)4月,古大存从丰顺八乡来揭开展革命活动,立足于此,组织和领导磜尾、石牌、大坑、观音山、五房等地的革命,开展对敌斗争,时间达4个余月,为揭阳县土地革命时期据点之一。


       西山区人民政府旧址


     西山区人民政府即潮、揭、丰边第四区人民政府,旧址在东寮村由是轩,创建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4月,当年7月撤除。区委书记王充、区长柯帆,组织委员王华,宣传委员林克。区政府成立后,公开在本村发动群众,组织民兵恢复农会组织,直接向地主、富农进行“三征”和“二七”减租,带领武工队开展游击战争,有力地牵制敌人,是迎接揭阳解放的一个革命活动点。用生命换取的革命文献:大革命失败以后,到处满布白色恐怖,老埔龙村共产党员黄林洪出自对革命事业的一片忠心,把自己的入党志愿书和一批文件藏入凿空了的屋楹里,黄林洪不幸被捕,虽遭敌人严刑逼供,至死不吐露文件去向,保住了党的机密。直至民国三十六年(1947)7月,烈士之子黄海坤在拆除旧屋时,始发现其父珍藏的革命文物,计有《平江潮》剧本、《中共中央澎湃、杨殷同志殉难告全国同胞书》、《党员须知》、《铁的纪律》、《中共揭阳县委关于当前工作的报告》、《农民会组织法》和《入党志愿书》7件。这些文献,对研究大革命时期党在揭阳的斗争史,有相当的价值。


       古大存使用过的手枪藏地


     手枪为英制二号左轮,藏于下坡村一民宅墙洞。1958年拆墙时发现。此枪是在民国十七年(1928)6月从国民党军手里缴获的,同年8月,古大存离揭,将枪转送卢笃茂同志使用。后因大革命失败,县委撤离下坡村时为其所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