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中国成就之科技!

 BBSBIAN 2017-01-22


  • 本刊专稿

  • 作者:王坚




2016,中国成就之科技层面


2016年6月25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长征七号火箭是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第一次发射,海南文昌发射场也是我国的第四个发射场,前三个分别在山西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四川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和甘肃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海南文昌发射场有三个主要的优势,一个是通过海运,火箭直径可以更粗壮;第二是靠近赤道、低纬度,所以可以节约燃料,运输更多的载荷;第三个是射角方向是南海上空,所以安全系数大大提高。

 

2016年11月3日,我国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长征5号在海南文昌发射场发射升空。长征5号是我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推力最大的火箭,因此被称为“大火箭”。火箭4个助推器搭载8台全新研制的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一级和二级火箭上则各有2台全新研制的氢氧发动机,近地轨道运载能力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14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25吨,起飞质量近900吨,起飞推力超1000吨。长征5号已经超越俄、日、欧的同级别火箭,不但亚洲第一,也一跃成为世界上运载能力第二的现役火箭。

 

2016年9月17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天宫二号”在完成发射之后,它将在太空完成三大任务:航天员中期驻留;推进剂在轨补加;在轨维修技术试验。10月,将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届时“神舟十一号”将搭乘两名航天员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对接,进行30天的航天员中期驻留试验;2017年,“长征七号”火箭将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进行对接,进行推进剂在轨补加等空间站建造运营关键技术的验证。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本次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神舟十一号飞船入轨后,2天内完成与天宫二号的自动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组合体在轨飞行30天。在轨期间,2名航天员将按照飞行手册、操作指南和地面指令进行工作和生活,按计划开展有关科学实验。11月17日,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施分离,航天员景海鹏、陈冬踏上返回之旅。飞船已于11月18日下午安全返回地球。

 

2016年7月3日,500米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望远镜(FAST)主体工程完成吊装最后一块反射面单元,顺利建成完工。FAST的口径达到了世界之最的500米。理论上说,FAST能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这个距离接近于宇宙的边缘。FAST能够冲出银河系,寻找新星,特别是快速旋转、密度极高的脉冲星;FAST还可能观察到早期宇宙的蛛丝马迹-性氢云团的运动,掌握星系之间互动的细节,揭秘宇宙的起源和演化;FAST还能监听到一些太空有机分子发出的独特电磁波,搜索可能的星际通讯信号和外星生命。FAST将在未来20-3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成为望远镜家族的掌门人。

 

2016年1月10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水下机器人“潜龙二号”成功首潜。“潜龙二号”首次采用前视声呐作为避碰控制设备,在西南印度洋完成了9个小时的海底探秘之旅,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发的4500米级深海资源自主勘查系统(AUV)首次在洋中脊海底勘探,也让我国第一次获得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断桥热液区的精细海底地形地貌图。

 

2016年3月,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圆满完成三个月的在轨测试任务,顺利交付用户单位。以寻找和研究暗物质粒子、研究宇宙线起源等任务为己任的“悟空”踏上“取经”路,有望让我国在暗物质粒子探测和宇宙线物理这两大世界前沿问题和前沿学科的探索上取得突破。

 

2016年4月,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顺利完成12天太空飞行,其回收舱准确降落在预定着陆区域。作为中国开展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实验项目最多的卫星,它的回收舱和留轨舱承担了19项实验,在全球首次实现了哺乳动物胚胎在太空的发育。

 

2016年6月20日,德国法兰克福国际超算大会(ISC)公布了新一期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榜单,我国的“神威·太湖之光”以超第二名近三倍的运算速度成为“世界最快计算机”。作为超级神算子,它实现了包括处理器在内的全部核心部件的国产化,更开始了“算以致用”的征程。

 

2016年8月10日,我国首颗分辨率达到1米的C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卫星“高分三号”卫星发射升空。“高分三号”卫星具有高分辨率、大成像幅宽、多成像模式、长寿命运行等特点,能够全天候和全天时实现全球海洋和陆地信息的监视监测,并通过左右姿态机动扩大对地观测范围、提升快速响应能力,将为国家海洋局、民政部、水利部、中国气象局等用户部门提供高质量和高精度的稳定观测数据。

 

2016年8月16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简称“量子卫星”)发射升空。量子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在轨运行,将有助于我国在量子通信技术实用化整体水平上保持和扩大国际领先地位,实现国家信息安全和信息技术水平跨越式提升,有望推动我国科学家在量子科学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本年底之前,中国建成一条连接北京与上海,贯穿济南、合肥等地的千公里级城际远距离量子通信骨干网“京沪干线”

 

2016年12月11日,我国首颗高轨三轴稳定气象卫星风云四号科研试验星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发射成功。风云四号是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首发星,它不仅实现了我国高轨气象卫星的升级换代,而且卫星成功突破了高精度图像定位与配准、微振动测量与抑制、定量化遥感等20余项关键技术。中国静止轨道定量遥感卫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另外,中国科学界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中微子振荡、铁基高温超导、结构生物学、CiPS干细胞、北斗导航、数控一代、28纳米和16纳米芯片、新一代高速铁路技术、第四代移动通信TD—LTE形成完整产业链、3D打印、激光、微晶钢、脉冲场、风洞、新能源汽车、水电、盾构机、无人机、互联网、智能制造、云计算等领域取得一大批科研重大原创成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