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理良心:一代良吏于成龙传 第六章 宦海风潮:四、破格荐贤整顿吏治

 心的星空 2017-01-22
四、破格荐贤 整顿吏治
  于成龙康熙二十一年(1682)四月上任,到六月份即向朝廷上《请暂停江苏举劾疏》,内容大略为:“江苏现届二年举劾之期,臣自四月任事,虚衷察访属员。有立身以名节自励,而设施未洽民情;行已在清浊之间,而举动未撄民怒。盖贤非循卓之优,不贤非污墨之甚,恐举之劾之,不足以为未举未劾者愧励,请暂停此次举劾。其贤者,臣奖进诱掖,徐观厥成,特疏题荐;不贤者,教诫以期自新,倘怙恶不悛,亦特疏纠参,无稍姑容。”这段话的意思是,江苏省的官员们,好的还没有做出真正的成绩,坏的也没有到违法犯罪的程度,请求朝廷暂时停止这年的“举劾”工作,让于成龙自己进行适当的教育,奖励好官,批评坏官,然后用随时“特疏”的方式,举荐真正的贤才,参劾真正的贪官。康熙皇帝接到奏疏后,批示同意了于成龙的做法。
  在这篇疏文中,于成龙还提到,“安徽所属,臣已恪遵成宪,采访得实,照例举行。”并不请求暂停“举劾”。至于江西省,则一字未提,似乎也在照例举行之列。《清史列传》中引用了这份疏文,是把它当成了于成龙的一种执政风范,严肃认真,实事求是,不随意地举荐和参劾下属,一定要等“采访得实”后才进行。其实,这里头的背景更为复杂一些,江苏是当时全国最富庶又最繁剧的地方,不管是好官坏官,都有或多或少的违纪问题。有的是自身原因,有的则是客观原因。如果按照严格的制度进行举荐参劾,恐怕是举荐人人无份,而参劾人人有份。精明的于成龙,是想绕开朝廷那套严格制度,然后用“特疏”的方式,破格举荐真正的好官,参劾真正的坏官。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与江苏巡抚意见不统一,不得已才“暂停举劾”的。
  于成龙以前做基层官吏时,主要表现出来的是爱民风范,如今做了封疆大吏,“爱人才”就显得更为重要。下边分条介绍。
  1、指名要提拔小于成龙
  还是在康熙二十一年六月,这月十九日,江宁知府陈龙岩病故,一个最重要的职位空缺出来。于成龙向朝廷上《请补江宁知府疏》,几乎是指名道姓地要求安排自己在直隶赏识的通州知州于成龙或霸州州判卫既齐。
  他在疏文中说:“江宁知府一官,不独为八邑之表帅,而实为通省之领袖……到任以来,目睹江宁知府陈龙岩老成持重,廉洁自矢,且其料理各项钱谷,应付过往官兵,尤征肆应之才。臣幸其得一良吏,可以收臂指之效,而表式乎群僚。不意于康熙二十一年
六月十九日未时病故,臣闻报如失左右手。窃念朝廷储养人才,固不乏才德兼优之俦。但吏部铨选,原有定例。今该府员缺,部臣自必循资按格,掣签推补。诚恐所推者操守有余而才干不足,或才干可观而操守难凭。以之经理重地,难免覆疏之虞。必得才守兼全如臣任直隶巡抚所荐通州知州于成龙、霸州州判卫既齐,区画一切事务,庶可政修事举,胜任而愉快。仰请皇上俯念江宁知府一官关系最重,不拘铨选常例,敕部立速捡选或命廷臣会推清操久著干练成效者,星驰赴任。”
  江宁知府的职权,相当于今天的南京市市委书记或者市长,品级虽然不高,但工作极端重要。江宁城里头,有总督,有巡抚,有藩台臬台,有皇上钦差的江宁织造,还有驻防的满洲将军,人事关系极端复杂。作为亲民之官的知府,其实是个“大受气包”“大磕头虫”,能管他的上级太多,他自己负责的事务也太多,没有足够的才能是干不好的。同时,这个职位也是个大肥缺,贪污受贿、发财致富乃至向上级行贿的机会都很多,是官场腐败链中的重要一环,稍有不慎就会出事,所以于成龙要求选派操守和才能都比较突出的官员来接任。
  于成龙在疏文中点出了通州知州于成龙和霸州州判卫既齐的名字,按当时的规矩这是违例的,总督没有权力向朝廷指名要人。但于成龙玩了个文字游戏,并没有直接要这两个人,只是说必须选派像他们两个这样德才兼备的人才。他的正式要求是不要用“循资按格,掣签推补”的常规方式,改用“捡选”或“廷臣会推”,也就是专门开会研究江宁知府的人选。疏文报到朝廷后,吏部当然不肯接受,说知府这个级别的官员,从来没有“廷臣会推”的先例,只能按常规方式办理,根据官员的任职资格,抽签决定。疏文最终还是要给皇帝看的,康熙皇帝头脑聪明,一看就明白了于成龙的意图,他就是想要小于成龙或者卫既齐。于是下旨说,不用“会推”了,就派通州知州于成龙到江宁上任去吧。
  小于成龙本来是从五品的知州,多年来因为盗案难完,屡受处分,没有升官的机会。这次在大于成龙的巧妙举荐下,直接升为正四品的知府,确实是相当不容易。两位于成龙同城为官,也可称是官场上的一段佳话。
  2、题留镇江知府高龙光
  镇江府位于江宁府的东南方,长江与大运河的交叉处,与扬州隔江相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当时,镇江府知府为福建人高龙光,是一位德才兼备的清官。他曾经捐俸银在镇江修建书院,还主持修纂过《镇江府志》。另外,此人清正廉明,办事干练,深受当地百姓爱戴。但是,高龙光的官运不太好,康熙十九年,处理“漕船”事务违限,事后被朝廷追究,降级调任。
  于成龙是十分爱惜人才的,他听说了高龙光的情况后,立即向朝廷上疏,要求将高龙光留任。他在疏文中说:“京口滨江负海,地处冲要。又当闽浙孔道,素称繁剧。且为旗营驻防之所,军民杂处,豪暴间出,非偏僻旁郡可比。臣驻扎省会,抚臣亦相距稍远,耳目或有难周,所赖道府弹压整顿,良非浅鲜……臣自到任以来,凡要地郡守之淑慝,尤必加意体访,目睹镇江知府高龙光守绝一尘,才长肆应,革除耗羡,屏绝馈遗,真以实心而行实政。他如绥靖地方,审理逃务,调剂得宜,旗民允服。无忝表帅,允称理繁之任。似此才守兼优之员,正可砥砺官方,方欺久任奏效……查定例,被降之官果系清廉爱民良吏,许该督抚题请留任……”
  康熙十三年,于成龙本人因为造桥失误被朝廷革职,多亏巡抚张朝珍设法保护,戴罪立功,很快就官复原职。如今,他位高权重,也刻意地去保护清官能吏。其实,这也是间接地为一方百姓造了福。
  笔者查了高龙光的资料,于成龙的请求得到了朝廷批准,康熙二十四年皇帝南巡的时候,高龙光仍然呆在镇江知府任上。后来有没有再升官或者再降级,就不知道了。
  3、破格举荐江苏布政使丁思孔
  康熙二十一年(1682)十二月,于成龙和巡抚余国柱联名上疏,破格举荐江苏布政使丁思孔。为什么说是破格举荐呢?丁思孔在布政使任上干了好多年,为国家做的贡献也非常大,可谓劳苦功高。但是,江苏布政使主管全省财政,责任实在是太过重大。江苏百姓的赋税负担比其他省的要重好几倍,往往很难完成,每年都有大量拖欠。朝廷一追查责任,布政使就难辞其咎,所以丁思孔身上背了很多处分,苦不堪言,早就失去了举荐升官的资格。
  于成龙在疏文中,首先大发议论,说:“论人授官,固当就才之短长以分繁简;若就官论人,又当按地之繁简以定高下。江南赋重役繁,民生凋敝,兼以水旱频仍,供亿四出。官斯土者,长才欲黾勉而回头无进步之阶,短才困积逋而束手鲜周身之策。案牍日见纷纭,催科日渐繁苦,求其痛自鞭策,志期上达者,屈指不见一二。”其实说白了,就是江南的官儿太难做。
  然后,他又叙述自己和巡抚余国柱上任以来管理教育官吏的情况:“朝乾夕惕,茹药饮冰。上以期答朝廷委用之重,下以期慰生民乐业之望。细事必出于躬亲,勺水必凛于夙夜。凡属吏公事进见,多方训诲,随事禁饬。严其守又察其所守之真伪,勤其政又访其敷政之宽严。莫不争相濯磨,矢志厘剔。”意思是说自己和巡抚对官吏们的管理、教育、考查都很严格,而官吏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业务水平都大有提高。但是结果又怎么样呢?他接着说:“未几而以盗案降级者见告矣!未几而以逋欠落职者见告矣!未几而以违限处分者见告矣!”在不合理的考查制度下,大部分官员身上都背了处分。
  然后,他又详细介绍江苏布政使丁思孔上任以来的种种不平凡的政绩。接着说:“丁思孔历任既久,参罚固多,既不敢违例以入卓异之列,又不敢拘例以蹈蔽贤之愆。”最后说,丁思孔即将“入觐”,到京城述职,希望皇上能够亲自考查这个人的“才能贤否”,如果我们“所举不谬”,就请皇上“破格擢用”。
  清朝人做事都有个特点,尽可能地把办好事做好人的机会留给伟大的皇上。于成龙和余国柱的疏文里最后请皇上亲自考查,疏文到吏部之后,吏部故作严肃地批复了一个“勿庸议”,意思是太荒唐了,不予理会。最后,疏文呈到康熙皇帝手里,皇帝沉思着点点头,嗯,这个江南省确实是太过繁剧了,做官也太不容易了,这个丁思孔也太有才太可怜了,就准他为“卓异”吧!
  过了几天,丁思孔忧心忡忡地跑到京城述职来了。康熙皇帝亲自召见,当面考查一番,决定提拔,调到湖广省,任偏沅(湖南)巡抚。
  4、《示亲民官自省六戒》
  对那些白璧微瑕的好官,于成龙是想方设法破格推荐。而对大部分随波逐流的普通官员,于成龙则是苦口婆心地加强教育。笔者在《于清端政书》和其他史料中,没有发现于成龙在这一时期参劾过谁,其最严厉的手段,也只是谩骂恐吓。《示亲民官自省六戒》,就是于成龙撰写颁发给基层官员的学习教育材料。简单介绍如下:
  (一)勤抚恤。于成龙说,人们把亲民的州县官员,称为“父母官”,把老百姓称为“子民”,用父母子女的关系来比喻官民关系,说明州县官员应该像父母爱护子女那样去爱护百姓,把百姓的饮食寒暖以及礼乐教化时时放在心上。这种爱民之心要真诚无伪,即使力不从心,事有掣肘,但只要有这颗真心在,一点一滴的作为,也能化为百姓的福气。他指出,很多官员没有爱民真心,只是随便挑几件“政绩工程”做一做,就得意洋洋,以为自己是好官,这就叫做“市名”,其实还是有残忍害民之心的。
  (二)慎刑法。于成龙说,草木禽兽都有生命,不能随意杀伐,何况是万物之灵的人呢?老百姓不幸而涉入词讼,又不幸而在词讼中受刑杖,即使是十分可恶,不能宽恕,也应该在其中寻求一丁点能宽恕的理由,板子打得稍微轻一点,少一点。他还说,监狱其实是造福之地,官员们对囚犯稍微仁慈一点,就有自己的福报。如果任意关押,任意加刑,甚至为了情面和贿赂,把敲打百姓的皮肤当成发财的手段,那近则自身,远则儿孙,必遭奇祸。
  (三)绝贿赂。于成龙说,因为家贫而出来做官,赚几个养家糊口的俸禄钱,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俸禄之外就不应该再有别的收入。他引用俗语说:“士大夫若爱一文,不值一文。”“从来有名士不用无名钱。”如果当官的沦落到和百姓们谈钱,那还有什么名誉可言呢?拿人家的钱不给人家办事,鬼神会愤怒斥责,罚你来世变成犬马还债;拿人家的钱替人家枉法办事,朝廷法律森严,一朝犯案,连累全家老小受苦。半夜里回想这种事,能不浑身汗流吗?
  (四)杜私派。这个问题,于成龙在罗城时已经讨论过,有时难免要私派,那是因为罗城太穷,官府没有多余的钱办事。两江就不同了,比较富裕,官府里是有一些存银的。他说,老百姓缴纳正赋都很困难,私派的钱粮从哪里出呢?但近年两江军需繁重,不得已暂时私派了很多项目。事后,朝廷允许报销,又把这批钱认真发还给了百姓。但百姓们当初借高利贷,利滚利已经翻了好几番,发还这点钱又有什么意义呢?中间手续复杂,胥吏们还有作弊的可能。官员们当初为什么不从正项钱粮之中,稍作挪借,现价现买,然后迅速报销,这不是省了许多事吗?为什么非要摊派给百姓呢?古人说:“于不得已处求一份担当,即人民利益处也!”至于那些故意多加私派、从中牟利的官员,那肯定是有恶报后祸的,不可不戒啊!
  (五)严征收。这条还是讲征收赋税时严禁“火耗”加征等弊端的。于成龙引用古人语:“钱粮一节,若肯请减,其善无量。”现在不能请减钱粮,但去掉其中加增的弊端,与减钱粮的功德是差不多的。如果一味榨取民脂民膏,满载还家,日后一定生出流荡子孙,耗散你的钱财。
  (六)崇节俭。这条还是讲禁止奢靡,中间说:“长吏近民,虽自己足食,尤当思民之无食者;自己披衣,亦当思民之无衣者。推此一心,纵令衣食淡薄,尚且不能消受,而又欲起侈丽之想乎?”还引用宋代郑侠的话说:“无功于国,无德于民,若华衣美食,与盗何异!”
  于成龙这篇文章,笔者认为写得极其精彩。与其说是教育广大基层官员,不如说是将他自己的平生心事和盘托出。他自己就是这么一个人,就是这样做官的。他爱民如子,视民如伤,不愿意多用刑罚,而愿意减轻百姓负担,自己不愿意过奢华日子,却愿意替国家和百姓担当大事。
  于成龙一向好谈因果报应,前文已多次作过介绍。到两江后,官更大,权更重,个人的思想特点也就表现得更多。从他自己的角度来讲,这是心存厚道,对下属多批评多教育,尽量不用参劾手段,让下属们降级革职。但对两江境内广大中下层官员来说,老总督的这种风格无疑像是乡下老太太,啰啰唆唆,絮絮叨叨,那些什么“奇祸”呀,“恶报”呀,“流荡子孙”呀,听起来都像是毫无道理的恶毒咒骂。很多中下层官员都是两榜进士出身,自视颇高,对“副榜贡生”出身的于成龙很难心服口服。所以,于成龙这份《自省六戒》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反而成为日后遭人攻击的话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