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过年越来越近,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像小时候那样,
感受到一丝丝的年味呢?
也许是因为越来越忙,
也许是因为现在的生活每天都像过年,
很多人都说,
现在的年味跟小时候比差远了,
那么,到底差在哪儿呢?
小馒头今天就带你找回
小时候的年味!
离过年越来越近,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像小时候那样, 感受到一丝丝的年味呢? 也许是因为越来越忙, 也许是因为现在的生活每天都像过年, 很多人都说, 现在的年味跟小时候比差远了, 那么,到底差在哪儿呢? 小馒头今天就带你找回 小时候的年味! 50年代:过的是“翻身年” 50年代春节有三天假 家家供上毛主席像, 大年初一第一件事是给毛主席拜年, 那时的人们胃里都很“素”, 如果能吃到一点带肉的菜都很奢侈, 而在他们吃完年夜饭后, 最大的娱乐节目就是扭秧歌, 小孩子最喜欢的地方就是逛庙会, 有吃有玩有看的,好不热闹。 60年代:过的是“集体年” 60年代的人每到过年, 都会买布给家人做新衣裳, 年夜饭虽然是在公共食堂吃的, 但是氛围十分热闹, 对于小孩子来说, 最感兴趣的是大串糖葫芦, 不知道您小时候有没有吃过这么长的糖葫芦? 70年代:过的是“革命年” 70年代的人们物质还不够丰富, 买年货甚至要批条子, 而且十分强调要过革命化的春节, 所以年代的夜饭多是素菜和一盘白菜包的饺子。 人们的文化生活比较单调, 被八个样板戏包围了, 舞台上只有八个样板戏。 电影放的是样板戏,各大剧团演的是样板戏, 就连年画印的也是样板戏的剧照, 当时的人们普遍油水不沾, 不过, 小孩子最想要的新年礼物还是吃肉! 80年代:过的是“改革年” 1983年“春晚”诞生, 整个80年代是“春晚”伴我们成长, 三十晚上一家人早早吃完年饭坐在电视前, 印象最深的还是小品节目。 小时候过年, 大人总会炸个虾片给我们孩子吃! 又省钱又好吃! 小朋友最喜欢家人带自己逛庙会, 最爱吃的是棉花糖, 每次看见总会缠着妈妈买一个。 90年代:过的是“开放年” 当到了90年代,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鸡鸭鱼肉、蔬菜,甚至海鲜都会出现在餐桌上, 随着固定电话的普及, 电话拜年成了一种时尚, 特别是父母打给外地的爷爷、奶奶 会让自己给他们拜年。 那时候, 看春晚贺岁片是过年娱乐节目的重头戏 00年代:过的是“个性年” 00后的生活都不用说, 生活富裕了, 年夜饭设在餐馆酒楼成了一种时尚, 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以往的看电影、 逛庙会,逛商场、看春晚, 现在不少人带家人口到国外旅游过年。 过年送礼不再是传统的烟酒, 而是什么健康送什么, 什么高级送什么。 现在:过的是“回忆年” 但是现在的人过年陪家人说话的少了, 低头玩手机的多了; 一家人一起看电视的少; 微信聊天和抢红包的人多了; 同学聚会参加的少了, 借口有事的多了; 打电话拜年的少了, 发微信拜年的多了。 年味越来越淡了, 不少人觉得过年没啥意思, 还不如不过的好, 反倒开始怀念起过去的年了! 说到底过年本身是件有意思的事儿, 只是我们试图找回从前的自己...... 20年前的年味,你还记得吗? 还记得,以前腊月十几就开始赶集 小时候年前赶大集人山人海,妈妈挑蜡烛红纸,我们就在一旁当挑挂历。那时挂历上都是漂亮阿姨,脸上还有些红扑扑的喜气劲。挑好多阿姨,带回家每个房间各贴一张。 当然还不忘带几把塑料花,这两样就是家中最重要的装饰品了,合照都要挨着它。 还记得,小时候最爱家里的腊肉 一到腊月,上海阿婆就开始准备腌腊肉了,去市场选肉、调料、腌制、风干,每一样都是自己亲自动手来。腊肉透明鲜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吃起来肥不腻口,瘦不塞牙。 挂在阳台、屋檐下,或者弄堂里,路过的行人都要流口水,一直到除夕和春节团圆饭,这道腊肉都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还记得,腊月二十四逃不过大扫除 这绝对是过年前最难熬的一关啦,这天是不能出去玩的,小孩子在其他地方帮不上忙,就被父母抓去大扫除~要把家里所有的桌椅板凳、柜子、窗户玻璃擦洗干净~ 还记得大年三十,最重要的事是祭祖 在吃年夜饭前,全家出动:供桌上放几个菜,糕点果品,香烟,酒盅里斟酒,再点上蜡烛、高香,随后在大门口点三炷香引导列祖列宗入席。 酒过三巡,大约两个多小时,开始烧纸钱或锡箔,家长率全家老小向祖宗磕头,然后恭送列祖列宗离席返回天国。到此时拉开桌子,重布台面,布置碗筷,准备开饭。 还记得,年三十是一年中最丰盛 那一整天,妈妈都是围着厨房在转,家里的各种锅统统用上,小灶里炖着红烧肉,中锅里焖着猪蹄,大锅里煮着整鸡,整个房间都飘着肉味。 最后即使大鱼大肉撑得吃不下,奶奶也会让我再吃一口年夜“饭”。 还记得大年初一,那些不能做的事情 初一的上午不能吃稀饭,干饭表示家里整年度都会很富有,要吃素。初一不能吃药,“初一吃药整一年,而且啥病也治不好”。 不能借钱,“初一借了别人钱,一年四季靠外援;初一借给别人钱,财产外流整一年”。 不能倒污水、垃圾、扫地,因为这样容易把家中的财气扫掉,年初一对方还在睡梦中不要跟对方拜年,因为这样会让对方一整年都在病床中。 不能动针线,不能洗衣服,水有水神,水神的生日在初一初二,因此这两天不要洗衣服。 还记得,新年不许说粗话、剪头 新年第一天,爸爸妈妈看上去都和蔼了很多,犯小错一般都会原谅你,还会说,没事过年嘛。只是不能说死字,尤其大年初一到初三,说话一定不能太放肆。 还记得,拜年串门要穿大口袋的衣服 过年嘴一定要甜,穿上有口袋的衣服去邻里串门。我们小时候就学会了,如果叔叔婶婶请你吃瓜子花生以及糖,一定不要自己去抓,因为我们的手太小了啊~ 叔叔婶婶一定会抓一大把零食过来,那时我们就可以半推半就地打开衣服口袋了。等装得满满的再说“够了够了”,收获颇丰。 还记得,那时最喜欢正月里亲戚聚会 正月里所有亲戚会大聚会,舅舅或年纪大点的表哥们总凑到一起小赌怡情。我们小辈们就眼巴巴地等着谁赢钱分几块给我们说,拿着玩儿去。 男孩们当然火速去小店购置一盒摔炮擦炮,嘭嘭嘭,吓得小表妹们直讨饶。 还记得,那时候红包只有几十块钱 那时候最喜欢收到压岁钱了,几十块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巨款了!放在兜里怕掉了,放在其他地方怕偷了! 晚上睡觉前压在枕头底下,做的全是美梦:终于可以买四驱车啦,可以买正版的七龙珠、哈利波特啦~ 想想真是, 20年前的春节给大家留下的是满满的年味儿, 哪怕是没有多少钱的红包都能 让咱们感觉到屁颠儿屁颠儿的开心; 哪怕是没有几毛钱的糖果都能 让咱们心里美上天儿; 这些回忆, 仿佛就发生在昨天的每一分每一秒钟里, 而今的春节, 只能算是一个假期, 不知道各位宝宝, 你们有没有自己过年最想念的年味呢? 欢迎留言告诉小馒头哦! 一个大拇指5毛钱, 就当大家提前发红包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