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父亲失踪之谜

 阿W_sd 2017-01-23

王羲之的父亲王旷,东晋书法家,也是王羲之书法的启蒙老师,淮南太守,是东晋王朝建立的关键人物。从291年开始,到306年结束,西晋发生了引权力之争而引发的“八王之乱”,参战的诸位司马王族先后败亡。因为内战,死亡人数众多,社会经济和国力消耗殆尽,北方少数民族开始南侵,西晋政权岌岌可危。当时第三代琅琊王司马睿奉命镇守下邳(即今天江苏省睢宁县古邳镇),王旷是司马睿的两姨兄弟,也来到了下邳。面对当时的危机情形,琅琊王氏的王敦、王导等人关起门在屋里秘密商议对策。王旷来到屋外,诸人不让他进。王旷戳破窗纸见都是王家人在开会,就吓唬说:“现在天下大乱,各位想有什么图谋?我要告官去!“众人只好让他进来。王旷进来后就提出了渡江到建业避乱的主张。王旷的提议被海东王司马越采纳,于是命琅琊王司马睿南渡,为西晋王朝留出退路。公元307年,琅琊王氏同其他一些士族与司马睿一起南渡来到建业。(也称石头城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十年以后西晋灭亡,司马睿称帝建立了东晋王朝。

王羲之父亲失踪之谜

司马睿书法《安军帖》:安军未报平和之如何。深可为事也。

可见,如果没有王旷的提议,可能就不会有东晋王朝的延续。王旷首提南渡,为后来王与司马共天下的东晋王朝奠定了基础,为国家和王氏家族可谓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自己并没有南渡,而是做了淮南太守。公元309年,也就是在王羲之7岁的时候,司马越命令王旷从淮南带兵五万去山西跟刘渊作战,在当年白起围歼赵括军队的长平遇见了刘聪的军队双方展开激战,战事惨烈。王旷带领的五万大军全军覆没,众多将领战死。但是现在能查到的史料里没有王旷的任何线索,既没有提到王旷战死,也没有他被俘虏投降或者逃脱的记载。总之王旷这位提议晋室南渡的重要功臣从此消失了。也就是王羲之7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琅琊王氏的王敦、王导后来成为东晋王朝的重要人物。

王羲之父亲失踪之谜

王导书法《改朔帖》:改朔情增伤感,湿蒸事何如?颇小觉损不?帖有应足下,悬耿,连哀劳,满闷不具。王导。

令人不解的是,王旷失踪多年以后,他的灵柩居然在北方出现。王羲之的叔叔和王羲之两代人完成了他灵柩的南迁工作,将他同王羲之的母亲安葬在一起。史料虽然没有记载,但是王旷的下落只有战死、被俘投降、逃回南方三种可能性。

1、如果他是战死的,敌人为他准备了棺椁灵柩并安放了很多年,并在多年后通知他家人的可能性不太大。如果他是战死的,晋朝的朝廷肯定会做一些表彰追封工作。但是史料并无记载,晋朝史料里王旷的官职一直是淮南太守,这是王旷失踪前担任的最高官职。

2、他逃回南方的可能性更小,他作为首度提议晋室南渡的人物,又是皇帝的表兄弟。如果还活在琅琊王氏家族这个显赫的家族里,史料不可能没有任何记载。而且他死后的灵柩也不会出现在北方。

3、最大的可能性就是他被俘投降。作为后来皇帝的表兄弟朝廷的重臣如果他投降了,朝廷可能会刻意封闭隐瞒这一消息,这样才会导致后世的史料记载极少,以至于现在成了谜团。

王羲之父亲失踪之谜

王敦书法《蜡节帖》

内容:敦顿首顿首。蜡节忽过,岁/暮感悼,伤悲邑邑。想正如/常。比苦腰痛,愦愦。得示知/意,反不以悉。王敦顿首顿首

王耿所写的《太原王氏始祖考》里有这样一段:

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在太原的战败,王旷在永嘉三年(309年)率施融、曹超约五万军增援上党,欲阻敌于黄河以北,延宕西晋的灭亡。恶战北汉刘聪(匈奴遗族)不敌,在今山西太原长平至灵石一带失踪或被俘。当时的晋怀帝司马炽老婆曹氏(夏侯氏)是王旷的妻妹,为了家丑不外扬,王旷在太原就自称先祖是乌丸王氏转太原王氏的,为了达到既能遮人耳目,又不引起喧哗的效果,皇上还命人重修了《琅琊临沂王氏谱》和《太原晋阳王氏谱》,悄悄将王旷在太原的后人王彰之(后世王神念、王僧辩)等人的身份,修成了太原王氏,整个事情的内幕,只有同为琅琊王氏之后的所谓当年扬州刺史(太守)的王威后人,当时的扬州刺史王述知道,而真正的策划主脑,则是与王旷一个祖父的堂弟、当朝宰相、皇上的儿女亲家王导,连王旷的长子王籍之和次子王羲之当时都不知道。就连写立项报告的宰相崔琳,也被蒙在了鼓里。

从这段记载里我们看到王旷似乎在太原有王彰之、王神念、王僧辩等后世子孙。如果确有这些名字的记载,那还是很可信的。因为这些名字的命名规则跟王旷在南方的后人是一致的。比如王羲之、王羲之子王献之、王献之女王神爱、后世王僧虔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