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历史源远流长
压岁钱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自汉起源,流传至今,成为中国独特的年文化。那么关于压岁钱的成长史你了解多少呢?
古时压岁钱并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当做吉利物品或辟邪用的类似钱币样子的东西,以圆形圆孔和圆形方孔居多。压岁钱也出现过长方形的钱币形状。北宋王黼在《宣和博古图录》中记载的压岁钱样貌:“厌胜钱有五,一体之间,龙马并著,形长而方,俗谓佩此能驱邪镇魅。” 2200年前 压岁钱起源于汉代,又叫押岁钱、压祟钱、压胜钱等,于汉魏六朝时期开始流行。这种钱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并不是市面上流通的普通钱币,而且通常是被赋予了长辈的各种美好祝福,比如:“去殃除凶”、“福山寿海”、“长命富贵”、“强身健体”...... 1400年前 唐代,宫廷散钱之风也颇浓。五代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唐玄宗天宝年,“内廷嫔妃,每于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钱为戏。”从春日“掷钱为戏”到发展到“洗儿钱”,王建在《宫词》中载:“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春日内人长打白,库中先散与金钱。”后又发展到赠“洗儿钱”。据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杨贵妃认安禄山为义子,“玄宗亲视之,喜赠贵妃洗儿钱”,以贺喜驱邪。 1000年前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据史书记载,宋神宗时,王韶的幼子南陔,在元宵节观灯时被歹徒掳走,途中正好碰到皇家车队经过,南陔大声呼救得以脱险。他后来随车入宫,神宗赐予金犀钱以压惊,从此馈赠“压岁钱”更成为流行时尚。“压岁钱”因此而又被称之为“压惊钱”。 600年前 明清时期,民间普遍流行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清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曾这样记载过。清人顾禄《清嘉录·压岁盘》说:“长幼度岁,互以糕果、朱提相赉献,谓之'压岁盘’。长者贻小儿以朱绳缀百钱,谓之'压岁钱’。民间的压岁钱一般为钱币,但大户人家发的压岁钱可是实打实的金银裸子。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除夕为尊亲师长辞岁……阖家团拜,更尽分岁,散黄钱金银锞锭,亲朋友辈来辞岁者,留饮啜,答以宫制荷包,盛以金银锞饰。” 明清时期的小说也对“压岁钱”进行了不少记载。比如说,《红楼梦》中描述,宁国府除夕之夜祭祖后,贾母归了正座,贾敬、贾赦等领了诸子弟给她行礼。行礼、受礼完成后,又“散压岁钱、荷包、金银锞等物”。第五十三回提及压岁钱:……俱行礼后,左右设椅,然后按长幼挨次就座受礼,男女小厮,两府丫环,亦按差役土、中、下行、行礼毕,然后散了压岁钱、荷包、金银等物。又比如说,《金瓶梅》第七十八回有这样的描述:“除夕之日,窗梅痕日,竹爆千门万户,家家贴春联,处处挂桃符,西门庆置酒於后堂,合家团拜,西门庆与吴月娘俱有手帕汗巾银钱赏赐”。 100年前 民国以后的压岁钱基本和今天很相像了,长辈用红纸包100文铜钱当压岁钱给晚辈,取“长命百岁” 的寓意。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喜欢用连号的新钱做压岁钱,意味着连连好运、连连高升。 20世纪五十年代 币制改了之后,压岁钱就由铜钱改为了纸币。与当时的经济状况相符合,压岁钱开始五分、一毛的给。 20世纪60年代 那时多数家庭的经济状况很差,压岁钱也不是很多,一般也就是一毛、两毛,也有的用几块糖代替压岁钱。 20世纪七十年代 虽然经济状况仍不是很好,但是至少“压岁钱”真的是钱了。拜年磕头的孩子,收个五块十块的压岁钱基本不成问题。 20世纪80年代 随着国家经济状况的好转,压岁钱的金额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城市里的人给孩子的钱往往几十上百元,开始包成“红包”发赠。 20世纪九十年代 压岁钱开始大幅度增加,一个春节,通常可以收到几百元的红包。 如今,对压岁钱而言,可谓是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行情不断看涨,最初压岁钱的传统寓意已渐渐被人们遗忘。变了味的压岁钱如何回归原来的美好初衷,成了我们共同面对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