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语出《指月錄》卷二十八。《指月錄》:佛教禪宗著名典籍 青原惟信禅师曾对门人说:“老僧三十年前未曾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后来参禅悟道,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个休歇处,依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对此三重境界,每个人的领悟因其究研的对象不一而有所不同。以下例举几种常见的解释: ﹙一﹚ 第一重境界所描述的无疑是常人状态﹐认为一切都是实实在在﹑天经地义﹔后来对万物之实在性发生怀疑﹐这便是哲人境界﹔最终悟到虚妄的不是外物而是自己的偏执﹐去掉无明﹐见到世界依旧是它的本来面目﹐这可谓是佛家境界 ﹙二﹚ 第一阶段是开悟前,此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因为凡夫的执着,执着外面虚妄的境界为实有,所以“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第二阶段是透过参襌、参话头的方法,找到一个入处,此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因为参到了话头,可以从八识田的种子来返照自心,从自性真空当中,知道从前所认识的自己、所认识的世界都是幻假,因而否定自己、否定世界,这个身心世界的大否定,就是所谓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第三阶段是从开悟的一瞬间起,悟到现前这念心就是本具的佛性,所以说“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一切诸法不离当下这念心,安住在当下这念心,这就是一个歇处。 ﹙三﹚ 第一个时期是凡夫的时候,一个修行人还没有修行的时候,他看到一个漂亮的女生,他马上感觉到这是个漂亮的女生,马上他就被迷惑了。这个就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境界。 第二个时期是在修行之中,这个修行人因为修了“白骨观”,他已经入门了,他看到每一个漂亮的女生统统都变成白骨,一个一个都是粉面的骷禳C“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表示说他已经跟女生隔离了。 到了第三个时期,是开悟了以后,这个时候他看到的漂亮女生仍然是漂亮的女生,但是他的心已经不动了,已经不受这个女生的影响,这个就是“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 其实第一个状况就是凡夫的“境杀心”(完全受环境影响);第二个境界是修行已经入了门,心跟环境已经隔离,尽量避免环境来影响;第三个境界就是“心杀境”,修行者开悟的心,已经可以把环境统统杀掉。 ﹙四﹚ 修行人圆证菩提的三个次第,形象地比喻为: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凡夫。假观);见山非山,见水非水(心眼见道。空观);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彻底见性。中观)。 用白话说: 1.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是一般人的境界, 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并不知觉你所看到的事物其中有多少是真的多少是错的或虚的。 2.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是追求知识者的境界,怀疑批判, 就如胡适说的: 做学问须于无疑处存疑. 剥开事物的表象, 去探究其本质。 3. 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 是悟道者的境界,经过怀疑、批判、辩证后, 透彻了解事物的本质。 第 1 境界看到的山水 (现象) 是山水的表象, 第 3 境界看到的山水是山 ![]() |
|
来自: 向雲樓 > 《23。向雲樓文选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