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把每个人都在纠结的事想得更明白,并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她叫陈果,80后,因为一门课的视频被学生上传网络后迅速蹿红的复旦大学教师。 陈果: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加拿大温哥华UBC大学Regent College访问学者;曾师从哈佛大学神学博士James D,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Evelyn。现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 先来看一段关于朋友的描述——朋友不是用来利用的——
扎堆的往往不是朋友,是寂寞的人群 。 朋友不是对你的任何观点和态度都持有赞同、迎合态度的人、显示出自己的软弱和妥协。朋友很多时候对你很严厉、甚至近乎苛刻,因为他不忍心看你继续堕落。 朋友很少是一见如故的,就像情侣一见钟情都如此困难。 朋友不是你可以不假思索、一股脑来输出烦恼、抱怨的人,否则你就是自私自利的人,你是在利用你的朋友,把朋友当作了语言垃圾箱、情感垃圾桶。你自己觉得烦恼、痛苦的事,为什么要加诸到对方身上? 朋友不应该是这么用的,因为朋友是无用的——无功利之用。 友情跟爱情一样,如此晶莹通透、纯洁美丽。交朋友是因为爱他,爱他,就不要给他制造麻烦,就不要让他为自己多操心。 朋友不是日用品,朋友是奢侈品,一旦拥有,就觉得心满意足。 真正的朋友从来都是违背工具理性的。从来都是违背任何世俗的、功利的、实用的目的的。所以工具主义者是不会有真正的朋友的。 衡量友谊最好的标准就是:跟朋友在一起时,内心是满足,更高的是安宁。没有任何需要去做的行为、没有任何不得不要说的话、没有为了打破冷场而非要投入的热情。 朋友真正做到的,是让我们更好的领会独处的快乐,远大于一个人独处的快乐。因为一个人独处时会恍惚、不安、怀疑,跟朋友在一起时,绝对的安全、宽松、安宁、契合。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语言是最低档次的。跟真正的朋友在一起时,无需语言、无需刻意的矫饰、无需动作,因为朋友是健康而安宁的空气。基于长年累月的信任和相互的理解,形成一种宽松的氛围。 友情之美乃是人的灵魂之美,而灵魂之美必需时间的磨练,必需生活的考验。患难与共的朋友,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够建立起来——你我能否成为朋友,是由时间决定的。 这就是为什么只有孤独者才能做朋友,惟其如此,才能分辨出什么是友爱、什么是依赖、什么是独立、什么是鼓励。才不会出现主角、陪衬人这样不平等的关系。朋友之间,两个人是平等的,相互扶持。 朋友双方是不会以友谊来相要挟、相约束的。朋友是为了让我们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变得更自由。 所以,侵占朋友的时间也是一种罪恶。当我们了解了朋友的真性情之后,要竭尽全力去呵护、捍卫、保护他,但这种保护是不需回报的,甚至不需要任何回应。 高尚而真实的情感是朋友唯一的基础,也是一切的基础。
朋友不会取消孤独,而是教会你如何更好地领受孤独,让你在孤独的时间不会再觉得冷冰冰的,因为有朋友的同在感、精神的默契感。此时的孤独,是温情的状态,充实而美丽。 至于孤独和寂寞又是什么—— 什么是孤独?孤独是从人群中偷来的享受,她高傲、优美,完全是精神的自由。孤独,是要我们有独处的时间,做到“如我所是”,完全不需要装扮、做作,不需要戴着帽子抽根烟来装深沉。 什么是寂寞?寂寞是一种病,是一种精神的饥饿。既然是病,就需要治疗。寂寞的人如何找到治疗的方法?方法就是人群,寂寞的人总是需要他人的陪伴。 人群的治疗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益需要建造人脉,这仅仅是互为功利(确实有用,不过不会有真正的朋友);还有一种是寂寞者的相互取暖,这是廉价的交往。 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孤独不求外物,反求诸己。 寂寞是无可慰藉的牢笼。因为寂寞的人无所适从,焦躁不安。他们的思想从而贫瘠而荒芜,产生自我厌弃感。 孤独是我们的命运,但这绝不是糟糕的事。当我们无法改变命运时,顺从的、恭敬的领会它。 这是幸运的,思想者在心灵上孤独,孤独者极其丰富有趣、拥有最诚实可靠的朋友。思想源于孤独。 人需要孤独。独处的时候,精神的自由会给你一个真正的自我。 孤独使我们能自如地生活,孤独者往往是极其有趣、丰富的人自我选择的一种自我消遣方式。 孤独使思想者与思想者的交流更加畅通 。 如果喜欢听这样的课,来看完整版—— 这位老师真能讲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