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校本位视域下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探析

 昵称815848 2017-01-23

学校本位视域下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探析

  伴随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劳动岗位科技含量不断提升,并对行业从业人员素质提出新要求。而作为与经济建设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肩负着新的历史任务。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作为保障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直接关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规格能否适应现实需要,是保障职业教育以人才培养参与我国经济建设顺利推进的关键。在此大背景下,以行业所需要的人才规格为建设准线,推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走向特色化与专业化,是更好发挥职业教育功能的重要策略。

  一、 “双师型”教师内涵

  职业教育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一种教育类型。即在传统理论教育基础上,重视通过实践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在此过程中,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基础文化知识的宽泛度、专业理论知识的扎实度、实践技能的娴熟度等将直接决定职业教育目标达成与否。1998年国家教委出台《面向2l 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第一次提出了“双师型”教师概念,从能力构成上要求“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作为教师所必须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工程师所具备的实践能力。伴随学界对职业教育研究不断的深入细化,从不同维度对“双师型”教师进行解读并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认识。文章中从教师知识结构、能力、与素质三方面尝试解读“双师型”教师内涵,即区别传统教师,“双师型”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具备实践操作能力,既能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组织课堂教学又能直接运用娴熟的操作技能指导实践教学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是教师与企业骨干技术人员的有机结合体。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一)促进职业教育目标达成的重要保障

      职业教育肩负着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的历史使命,是将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媒介。而职业教育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数量、种类与规格均由行业的实际需求决定,并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过程中,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能否适应行业实际工作需要将是衡量职业教育目标达成的核心指标。在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驱使下,加快建设一支专业理论功底扎实、实践技能高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传统课堂教学与实践技能指导,夯实职业教育受教育者的专业理论基础,提升其运用专业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最终落实于促进职业教育目标的达成。

  (二)增强职业教育机构行业竞争力的有效策略

  产业结构调整与科学技术革新推动着职业教育的需求与供给呈多元化趋势,同时职业教育供给的多元化将进一步刺激职业教育市场,促进职业教育机构竞争加剧,在此背景下,各职业教育机构必须采取策略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而“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职业教育机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教育机构参与行业竞争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首先,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巩固教师专业理论提升专业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参与课程开发和人才培养模式创设等工作中,为提升职业教育机构的行业竞争力提供智力支持。其次,通过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职业技能型人才质量与行业切合度,通过培养优质技能型人才提升职业教育机构的行业知名度与认可度,为职业教育机构行业竞争力培养提供人才支持。最后,通过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直接参与行业服务过程,通过理论指导与技术交流直接服务于职业教育消费市场,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同时赢得市场对教师专业能力的信赖,为职业教育机构行业竞争力培养扩宽渠道。

  (三)职业教育师资自我提高迫切需要

     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与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对技能型人才的素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而作为决定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素质能否紧跟行业发展步伐及时更新提高,直接决定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能否长久立足于职业教育领域。因而通过对从事行业实际工作能力分析为基础,持续的丰富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专业理论知识,具有针对性的提升实践操作技能,重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培养,这既是经济建设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自身的内在诉求。因此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仅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素质提升提供了自我提高的参照模版,同时又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走向“双师型”教师提供了外部推动力与发展渠道。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探析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范围广、影响因素多,既有培养周期与时效性的冲突,又有建设效益与培养成本的矛盾,因此必须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看作一项系统的工程,而这项工程的展开主要又是以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岗位能力要求为主线,根据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成长历程为时间节点,依次职前教育、职中发展、职后引导依次展开。

  (一)完善职业教育师资职前教育机制——管控职业教育师资来源质量

   当前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最主要培养方式是以职前职业师范院校教育与职后针对性培训相结合,经历一条由“职业师范院校学生→职业学校老师→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历程,这是在教育资源缺乏的情况下最大规模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路径,同时保障又是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策略。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成长历程看,职业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质量能否适应职业学校教师岗位要求将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逻辑起点,因此必须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着手完善职业教育师资职前教育机制,从源头上管控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为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迈开第一步。

  第一,树立跨界能力培养为主的能力观;区分传统师范教育的特点,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不仅要体现传统师范教育的学术性和师范性,还应该体现其自身特色的职业性[3] 体现在人才能力培养目标上则属于一种跨界的能力培养;既包含传统教师队伍的能力构成,同时又包括行业领域对专业人员的能力要求,而将传统教师领域和行业领域两种跨度较大的能力有机结合才是“双师型”教师所要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从教师职前培养的角度上讲树立以跨界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能力观将是推动职业师范院校学生成为一名合格职业教育教师的基本准则。

  第二,构建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围绕能力培养目标来进行构建,并通过课程教学来最终达成培养目标。在以跨界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驱动下,职业师范院校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就必须跳出传统师范教育严格按照理论逻辑构建课程的模式,转而着手基于工作过程为主线能力要求来构建课程体系,将课程设置由单一的学校主体向学校、行业和企业三方联动转变,保障专业理论严谨性的基础上,合理实现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深度融合,做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二者统一于工作过程的实践中,实现通过理论教学指导专业实践,同时通过专业实践进一步加深专业理论掌握。

  第三,创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提升和保障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之一,是引导学生能力形成、反向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评价主体由单一的学校评价主体到行业、学校、企业三方共同主体转变,使教学评价跳出学校单纯的人才培养的视野,而引入行业和企业在人才使用的要求,使学校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面向行业、针对岗位。其次,教学评价的内容既要重视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合理性更要重视教学成果的侧重性,既要关注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应该重视职业素质的培养。最后,教学评价形式应该坚持考试为基础、兼顾多种评价形式为原则进行展开。通过考试进行专业理论掌握程度进行评价,而运用专业理论指导专业实践操作的能力则需在以任务驱动为核心的实践过程中进行考核。 

  (二)重视职业教育师资职中发展机制——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标达成

  职业教育师资在职发展机制是推动着普通职业教育老师向“双师型”教师过渡的最佳手段,是保证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沿着“职业师范院校学生→职业学校老师→双师型教师”成长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策略。与此同时职业教育师资职中发展机制又是推动传统教师进入职业教育领域的主要手段。职业教育师资职中发展机制包括专业理论丰富机制、实践操作技能提升机制、教学能力提升机制三方面内容。

    第一,专业理论提升机制;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生产方式的变革,专业理论伴随生产方式的变革始终处于不断的丰富、升华与淘汰的动态过程中,理论自身发展推动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对专业理论的更高需求促成了对职业教师进行专业理论再教育的动力。

   专业理论提升主要有三种形式;首先,假期集训:适用于某一专业领域有突出理论更新的条件下,需大规模提升该专业领域师资队伍理论基础的情况。具体做法是职业学校通过组建一支由行业精英与高校理论研究者构成的培训队伍,利用暑寒假对某一专业领域的职业教育师资进行针对性专业理论培训,以期达到快速更新与深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专业理论的目的。其次,理论讲座:即在学期中定期邀请前沿的专业理论研究学者或行业领军人才,对职业教育教师进行主题讲座,通过传递专业理论最新的动态,反馈专业理论在实践运用中的情况,以扩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视野,利于职业教育教师对专业理论的深入把握。最后,专业学术沙龙,以职业学校为载体,引导不同专业领域的职业教育教师建立同本专业相关学术沙龙,促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对专业理论进行自我研究、自我学习和自我总结,促进其专业理论的提升。

  第二,建立实践操作技能提升机制。实践操作技能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区别于普通教育师资队伍的核心内容。同时是促进普通职业教育师资向“双师型”教师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实践操作技能的提升应从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入手,通过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观摩学习与岗位轮换等手段为普通职业教育师资向“双师型”教师转化创造条件。首先,观摩学习,通过组织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观摩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了解企业生产岗位对操作技能的实际要求,以及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运行情况,通过对比企业实际生产岗位要求,使职业教育师资对自身实践操作技能水平有清晰把握,能意识到不足与差距,从而为其提升自身操作技能提供方向与动力。其次,岗位轮换,即通过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定期组织教师进入企业或者实训基地,通接进入生产岗位,从事直接生产、管理、服务等操作,接受实际的生产洗礼,快速提升其操作技能的娴熟度。

  第三,建立教学能力提升机制。教学能力是衡量教师水平的基本指标。在推动普通职业教育教师走向“双师型”教师发展的过程中,教学能力的提升应摆在基础位置。,职业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提升主要有两种形式:首先建立校内名师帮扶机制;通过构建校内名师工作室,根据实际情况每一个工作室分配适量的帮扶对象,通过建立校内名师工作室发挥学校优秀教师“传帮带”作用,同时以校内工作室为交流平台,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其次,建立校外交流机制;一是加强同兄弟院校交流,通过建立院校交流机制,观摩在相同专业领域不同教师教学,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促进自身提高。二是加强同企业交流;加强学校教学同企业生产的衔接,以企业生产作为教师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众多方面提升的参照,推动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符合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三)构建“双师型”教师职后激励机制、淘汰机制、转型机制——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生命力

  “双师型”教师队伍规模、结构与素质均来源于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不断赋予“双师型”教师新内涵、新的任务。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将一直处于一个动态过程中,并没有终点。

  以职业教育师资职前教育机制与职中发展机制,推动着职业师范院校学生最终成长为适应当前职业教育需要的“双师型”教师,然伴随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革新,原有“双师型”教师队伍将有可能面临规模过大、结构失衡等问题,甚至可能出现由“双师型”教师向普通职业教育教师的逆生长。因此以行业人才需求为驱动,职业学校应以“精”“简”“新”为方向着手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再塑造以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

  第一,激励机制促成“双师型”教师技能进一步“精”化;具体做法是职业学校通过采用提升薪酬、职务升迁、优先职称评比、公派学习与个人先进推优等激励措施,鼓励“双师型”教师在完成校内本职工作的前提下通过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参与地区或全国性教师技能大赛、申请专利等形式自觉的提升专业理论水平,提升专业教学与实践操作技能,力求以激励的手段使“双师型”教师始终处于一种学习的状态。

  第二,淘汰机制促成“双师型”教师规模与结构“简”化;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时效性与人才培养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也体现在职业师范教育领域,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专业的重叠性与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动态性最终会造成某一类型“双师型”教师供需失衡,因此从节约教育成本以及保证教育质量的角度来说引入淘汰制度将十分必要。具体操作过程中,应以充分把握市场对技能型人才数量、规格等需求为前提,设立“双师型”教师标准,并建立预警机制,定期组织考核,采取取消”双师型“教师特有待遇、进行调岗等途径进行处罚。通过淘汰制度将直接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规模适中、结构合理,并有利于唤醒“双师型”教师的危机意识,促成其自我提高。

  第三,转型机制推动“双师型”教师“新”化;推动“双师型”教师转型是职业教育适应人才需求动态发展的有效手段,同时又为“双师型”教师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既是“双师型”教师发展的新策略,又是控制“双师型”教师规模、调整“双师型”结构的重要手段。“双师型”教师转型大致有两种形式:专业领域内转型与专业领域外转型;首先是专业领域内转型,即在同一个专业领域内,通过有针对性调整“双师型”发展方向,对“双师型”教师的原有专业能力进行重组,从而更为突出某方面的专业能力,以适应市场对技能人才规格提出的要求。专业领域内转型能充分利用原“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理论、实践操作技能和教学经验,因此这是最为常见、最为容易实现的“双师型”教师转型。其次是专业领域外转型,即将原有“双师型”教师转型为另一个专业领域的“双师型”教师,这是“双师型”教师转型中最为耗时、难度最大的类型,需重新学习专业领域、练习操作技能、锻炼教学能力,但是这转型类型一般用于职业院校抢占新兴职业教育市场过程中,因为相比于传统通过职前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育以及职中之后针对性提高,直接引导“双师型”教师专业领域外转型,能缩短培养时间、减小培养成本,能是为快速抢占新兴职业教育市场赢得先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