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过年的,本来应该聚餐搓麻抢红包,开开心心的。奈何毒药君看了一部惨绝人寰的电影,短短100天内,居然有100万人惨遭屠杀,忍不住泪流满面。 废话不多说,这部电影就是—— 卢旺达饭店 Hotel Rwanda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这个真实事件离我们并不遥远——1994年4月的卢旺达,不过23年。 事情的起源是这样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卢旺达由比利时委任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比利时依然'托管'卢旺达。1935年,比利时引入了新的身份证制度,将卢旺达国民区分出了图西族、胡图族、特瓦族等等。 1962年,卢旺达宣布独立后,胡图族与图西族之间矛盾重重,多次发生冲突,战事持续不断。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94年4月6日,一架载着卢旺达胡图族政府总统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和布隆迪总统西普里安·恩塔里亚米拉的座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上空被火箭击落,两国元首同时罹难。 空难引发了胡图族与图西族的互相猜疑,而当地媒体和电台也不停地煽风点火。 这引发了胡图族人针对图西族人的血腥报复,在此后的将近100天里,先后有大约100万人惨死在了胡图族士兵、民兵、平民的枪支、弯刀和削尖的木棒之下。 卢旺达全国人口就此消失1/8,其中绝大部分是图西族人,也包括一些同情图西族的胡图族人。 电影《卢旺达饭店》的主角,米勒·科林斯饭店的经理保罗,就是同情图西族的胡图族人之一。而且,他的老婆也是图西族的。 保罗是《辛德勒名单》中辛德勒一样的人物,他像辛德勒一般用掉自己的积蓄去贿赂民兵,尽量救得更多的图西族人。 虽然保罗没有自己的工厂,但他所在的饭店老板因屠杀跑路了,那里成为了他救助难民的大本营。 之所以胡图族的士兵、民兵、平民们不敢对米勒·科林斯饭店太过轻举妄动,是因为那里云集着欧洲游客和军界政要。 保罗不仅要稳定员工的情绪。 说服董事不要因时局动荡而关闭饭店,因为他知道那样难民更无法得到救援。 还要想尽一切办法与那些灭绝人性的力量斗智斗勇。 因为民兵不敢得罪外国人,他坚决不肯给民兵现在的房客名单,不让他们知道哪个房间里是难民。 他打电话给萨贝纳航空公司总裁,通过他来给胡图族政府施压。 他叫下属去掉所有的房间号码,清除所有的房客信息,扰乱民兵们的判断。 他建议每个难民打电话给自己认识的海外人士,和他们做“临终道别”,获取被救助的可能。 这个电话果然起了效果,很多人得到了出境签证。 然而人还没出去,就被民兵、平民拦下了。 这些人不得不再度退回到饭店。联合国停火观察员奥利弗上校告诉保罗两天之后应该可以撤离,但是—— 保罗想办法去说服士兵将军。 将军最终同意了帮助难民摆脱民兵。 终于,民兵被赶走了,保罗一共挽救了1268位难民的生命。 但战火和冲突还在继续。 在这样苦难的日子里,一向自诩正义的西方人做了什么呢? 联合国在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事件中表现消极,起初象征性地在卢旺达保留260名维和人员。在事件持续了近一个半月后,联合国才决定将联合国驻卢旺达援助团人数增加到5500人。 法国士兵来了,人们欢呼雀跃以为可以得救了。 结果人家带走的只是白人。 美国由于在索马里进行军事行动时出现意外的“黑鹰事件”,并不想介入。对此美国总统克林顿1998年3月访问卢旺达时,还婉转地表达了歉意。 客观讲,根据资料,法国在基伏湖附近建立了野战医院,尝试收容难民。加拿大、以色列、荷兰和爱尔兰也提供了一些援助。 但这对于惨烈的屠杀来说,根本是杯水车薪。 电影中奥利弗上校的话可能打中了很多西方人的脸。 一句话:和他们比起来,你们的命不值钱,人家没理由费力去救你们。 卢旺达,大概被上帝遗弃了吧。 这场面,配着童声合唱的《Million Voices》,想不泪奔都难 《卢旺达饭店》获得了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原创剧本三项提名。电影人物的原型保罗·路斯沙巴吉那因为在卢旺达大屠杀中保护难民的事迹,获得了多项国际奖章。 2005年9月,保罗·路斯沙巴吉那被布什总统授予美国总统自由勋章; 2005年10月,他被密歇根大学授予Wallenberg Medal奖。 除了《卢旺达饭店》,关于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的优秀电影还有《四月的某时》和《杀戮禁区》。 较之《卢旺达饭店》对暴力场面的节制,《四月的某时》用了大量的手笔,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大屠杀的血腥残忍,极具震撼力。 而《杀戮禁区》虽没有《卢旺达饭店》那么跌宕起伏,但却真实而沉重。影片从白人视角描述了这场大屠杀,坦然承認了內心的怯懦、自私和罪恶。 当然,相比影片,也许纪录片《卢旺达的鬼魂》、《上帝忘了卢旺达》更具有说服力,感兴趣的小伙伴不妨找出来看下。 联想到近年来世界纷争不断,ISIS的恐怖罪行每天都在上演,苦难真的并不遥远。 而面对苦难,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发条感动自己的朋友圈祈福,然后该干嘛干嘛? 唉。 年 度 盘 点 直接点击即可查看 2016年度中国娱乐圈10大风流尴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