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英,1957年出生于天津,自幼喜爱画画,1977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学习国画,198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美协副主席、当代工笔画协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工笔画研究院院长。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宣部“四个一批”文艺人才等荣誉。 他从小喜欢画画,绘画对他而言也许是一种天性,那时只要有个纸头,就要画上点东西,小时候家里穷,母亲为维持生计,给服装厂做加工活,那时盛扣子的小纸盒,就成了他画画的宝贝疙瘩,在之后的岁月里,画画成为了他生活的必须...... 读何家英的画作,给人的感觉是令人回味,隽永耐看,他的作品中有一种“大美”于精微中透着广大的精神气度。 这种美源自一种舒展着、带有阳刚气的气度,正如一个人的品性,决定了作品的品性,以 画 观 心,在他笔下的女性,气质相仿,无论身份如何,似乎总与世俗隔着点距离,带着些诗意。 眉宇间妙笔生芳容,似有遐思,又透着淡淡的忧郁和感伤...... 然而他的画,并非凭空构想,亦非简单拼贴或嫁接,源于她的长期观照和认知。 他曾说过,画女性的时候,是用他的心来认识的,所以他可以从女性身上发现不同寻常的美感,纯真、清澈,同时又有着质朴的内在美,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纯美境界,'可写,可画,可歌,可颂。她必然是感人的。'——何家英 他的工笔人物画,十分讲究线条的阴阳相背,受光面线条淡细,背光面线条浓粗,使线条显示了充分的光感和立体感。
作品《秋冥》构图上,采用西方宗教穹顶式构图,又独创性地,将蛤粉调和后灌入针管,挤出如毛线般的线条,每天一针一针的“织”上去,用这种方法交代毛线的来龙去脉...... 以 形 写 神 , 以 形 写 心,在捕捉人物情态方面,他尤为擅长,画中人物表情因人而造,动态或站或蹲,或半倚,或俯拾,皆精妙入微,自成意趣。 创作中,他并不过分专注形式或炫耀技巧,而是,通过细致刻画来体现,形象的内在美。 同时又创造性的借鉴,中国工笔画的传统,和西画严谨扎实的造型技法。 结合当代人的审美观点,创作出,一大批洋溢着时代气息的作品。 2015年,赴黔东南深入苗寨生活,2016年,历时一个多月,深入甘肃敦煌、南疆各地,进行洞窟和遗址壁画的考察及双扎根写生,充沛饱满的创作热情让人敬佩。 工 笔 作 品 欣 赏 落英 Falling Flowers 90.5x350cm 绢本设色 1992 滑动图片看大图 ▼ 夏 Summer 127x191cm 绢本设色 1985 十九秋 Nineteen Falls 110x170cm 绢本设色 1984 朝露桑 Morning Dew Mulberry 200x148cm 清明 Qingming Festival 127x177cm 局部 日本女孩 Japanese Girl 65x50cm 绢本设色 2014 初春 Early Spring 100x66cm 绢本设色 1993 孤叶 A Single Leaf 185x104cm 绢本设色 1990 红苹果 Red Apple 114x80cm 舞之憩 195x115cm 绢本设色 2006 局部 局部 局部 米脂的婆姨 Woman of Mizhi 230x80cm 局部 韩国留学生 Oversea Student from Korea 130x60cm 绢本设色 199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