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部分):京局介段小DF 坐20个小时的火车,到达嘉峪关时,已是深夜。摸黑在城中找住地,看不见什么风景,只有大西北的风凛冽异常。 第二日早上,推开门,湛蓝如水的天空下,周边的戈壁滩干净空旷,极远处一座雄伟延绵的大山如巨龙横卧。山顶之上,积雪宁静皎洁。 深深的震撼中,吸一口冷冽的空气。当地人说,那就是祁连山。我此行的目的地。 嘉峪关是这样一座有意思的小城,奇妙的生长在一片荒凉的戈壁滩上,一侧是雄伟的祁连山脉,一侧是明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嘉峪关。 “怎么才能上到祁连山?”面对眼前的巍峨大山,我有些好奇。 答案让人惊叹——“乘坐火车”。一条铁路“嘉镜线”连通山上山下,火车从嘉峪关出发,终点到达祁连山腹地镜铁山站,全长70公里,铁路主要任务是将山上的铁矿石运出。如今,镜铁山站已经成为很多驴友专程探访的秘境车站,并可由此奔赴七一冰川。 据介绍,上世纪五十年代,地质科考队员在祁连山中发现铁矿,定名镜铁山矿。储量丰富的铁矿催生了酒泉钢铁,酒钢选址山下的戈壁滩,这座钢铁工厂之后演变为如今的城市——嘉峪关。 印象中,嘉镜线的起点只是一个几间房的小站,小站旁边,一条笔直的铁轨通向大山深处。若从远处看,火车启动后向祁连山奔去。待到了山根,便如大蛇一般游弋着迅速消失隐匿不见。 火车仍是绿皮车厢,只需几元的车票。车厢里,大多是去镜铁山矿的职工。顾不上闲聊,一进山,火车立刻被大山重重包围,火车窗外雄奇的风景就扑面而来。 祁连山多是石山,山上植被稀少。正值秋天,石山刀劈斧砍嶙峋峭拔,又多被一些枯萎的草皮覆盖,山峦便呈现出土灰色的苍凉感。 这大概是我印象中坐过路段最险峻的一列火车了。一侧是雄山峻岭,一边是湍流的北大河。祁连山海拔近5800米,山顶常年积雪,积雪消融后的冰水在祁连山脉中切出一条大峡谷,雪水奔腾而下,汇成北大河。 火车线沿着北大河并行依山势修建,蜿蜒爬坡而上。因此,火车时而会在北大河的左侧,时而又会出现在北大河的右侧。嘉镜线有九桥十八洞之称,火车也因此要在北大河上跨越多次。 经常,当你还在流连崇山峻岭的风光时,车头忽然一拐,已经开上一座大桥,并迅速跨越到了北大河的另一岸。刚刚还在对岸的大山,如今已近在眼前。窗外又是一番新风景。 又或者,火车在大山一侧奔驰,眼看着前路被堵,一座大山横亘前方。当你正担心时,火车已呼的一声钻进的了大山“肚子里”的隧道中。整个车厢忽然只剩下几盏微弱的车灯照明。等你刚刚适应了车厢的黑暗,火车又呼的一下冲出大山隧道,恍然回到人间。 火车如铁龙在山中穿行,绿皮火车行进时在山中发出巨大的声音,并在深谷中回荡。由于线路险峻,火车走的不快,70公里的路程火车要开两个半小时,这也为旅游者留下了欣赏的时间。 这条铁龙逐渐爬高,你一愣神,窗外一侧的北大河已是万丈深渊,而车厢另一侧则是伸手都似乎能摸到的陡峭山崖。铁路线像是已悬在山腰。乘客的视野也更广阔了,一会是被夹在山腰缝隙中穿行,一会豁然开朗,眼前是望不尽的山峰,和山顶的皑皑白雪。 在这样的景致中,除了心生敬畏之外,你会赞叹前人的智慧和辛苦,如何在这样的险峻且荒芜人烟的大山深处,凿出一条铁路来。 后查阅资料,嘉镜铁路1958年修,历时八年而成,共有13000人参与建设,其中一半人是劳改人员。曾是戴罪之身,在这里开山劈地,获得救赎,同样值得尊敬。 铁路途中要经过一座山,取名凤凰山。据称是为了纪念一位地质局的女技术员。在勘测铁矿时,这位25岁的姑娘不慎滑落悬崖牺牲,为了纪念她,那座大山取名凤凰山。 我想,不仅仅是她,应该有太多的人为修建这条铁路而长眠于此。 火车终于到达镜铁山站,下车第一次真切踏上祁连山,这里海拔已是2500米。周遭除了矿厂,都是险峻的山峦,不少半山之上有矿洞,一列列装满红色矿石的火车正待出发下山。 走出去一段距离,就可看到北大河,站在河边,看着河水从上游万马千军的奔泻下来,时而平缓,时而激烈,遇到巨石,掀起巨浪。忍不住找一平坦处下到河边,手伸进河里,立刻感到冰凉刺骨,想必这山顶积雪的寒气都融在水中了。 隔日,我一个人出发,顺着镜铁山山间的一条公路徒步,两侧大山沉默肃立,整条公路上空无一人,也没有一辆车,四下极安静,走了很久,仍然如此,恍若进入另一个世界。 莫名产生些担心,我若是此时忽然遇到野兽袭击或是出了意外,应该是没人能救了。直到看到了那一行字才有些心安。 那是刻在公路旁边山上一侧的标语,由于时间长久,字体上的朱红颜色都已经脱落和显旧了,却仍然有一股说不出的力道。 标语是七个凸显的大字,“留就留,苦为人民”。 那一刻,我沉思许久,如同大山中又出现了万人奋战铁路线的热闹场景。 谨以此文 向新中国复兴河西走廊的英雄前辈们致敬 |
|